您的当前位置:

·矿区地理·

鹤岗矿务局概况

·矿区地理·



  鹤岗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东南麓,西南距省会哈尔滨市325公里(直线距离)行政区划属鹤岗市管辖。
  【煤田范围】 煤田范围南起峻德,北抵梧桐河,西到基底花岗岩,东暂定至深部 1,200米(矿区标高—900米)储量预测边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平均 6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现有矿井生产范围:南起峻德,北至兴山一采区南北走向长26公里,东西宽平均3.65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
  【煤田地质】 煤田形成约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晚侏罗世初期,为远海内陆断陷盆地型煤田。地层分前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其中,中生界又分晚侏罗系J和白垩系K。晚侏罗系J为陆相碎屑含煤沉积,分布在峻德至十里河一带。 岩性为灰白色、灰色、灰黄色砂岩、粉砂岩、砾岩及薄层凝灰岩组成,夹有36个煤层,总厚约I,200米,不整合于前古生界变质岩系之上,自下而上分为石头河子组和石头庙子组。白垩系 K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和陆相碎屑岩建造,有大量的中性火山岩出露及火山碎屑沉积组成,总厚度为1,500—2,650米。新生界的第三系(R)大面积出露在煤田东部、南部,含有杨树、槭树等许多植物化石,厚度为700—900米。新生界的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河谷区和河流的冲积阶地上,厚度2—45米。其中厚度40米以上的砂采石层,饱含地下水,覆盖在煤田南部的兴安、峻德两矿,成为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源。前古生界为变质岩系和花岗片麻岩系构成煤系地层基底。鹤岗煤田位于完达山地块的西北部,小兴安岭复背斜和合江凹陷的相接处,是中生代的内陆断陷盆地。其特点是南北向径向构造,受后期北东向新华夏构造改造而成。煤田地层在南北走向、南东倾向的单斜基础上有次一级的北东向平缓而开阔的短轴背向斜,被大小近似北东向的断层所复杂化,南部多弧状断层,北部多地堑、地垒式的构造。且构造有由中间向南北、由西向东逐渐复杂的趋势。宏观鹤岗煤田构造的形态,为一南北向展布的反 S型盆地构造。煤层走向北10°—25°东、倾向东南,倾角15°—30°,盆地的北部受构造影响,略微翅起。鹤岗矿区分为洪积、冲积孔隙水文地质区;白垩系火山集块岩、砂页岩、砾岩裂隙水文地质区;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裂隙水文地质区;煤层基底裂隙水文地质区。在这四个水文地质区中,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中都含有煤层,经济价值较高的是侏罗系上统形成的含煤地层,称鹤岗群,含煤36层,总厚度为800—1,200米。鹤岗群煤层又分南部区(峻德至北大岭)和北部区(北大岭以北到十里河)。南部区长25公里,宽 3.5公里,面积87.5平方公里。峻德、兴安、富力、大陆、南山、兴山、岭北露天 8个生产煤矿开采。此区煤层总厚度40—60米,煤层36个,含煤系数 3.7—8.5%,煤层走向北25°东,倾角一般为17°—23°,倾向南东,单斜构造,现有平衡表内储量20亿吨。北部区通称石头庙子区,南自群英山,北至十里河,走向17公里,倾斜宽 3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煤层发育较南部区差,根据槽探和机钻控制,查得地层总厚300—600米,煤层总厚15.7米。
                 鹤岗矿务局办公大楼



  【煤种煤质】 煤田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煤种有:弱粘结煤、气煤、焦煤,以气煤为主。弱粘结煤占10.9%,气煤占 86.8%,焦煤占2.3%。峻德、兴安两煤矿主要为气煤2号和部分弱粘结煤,向北变为肥气煤1号、2号,至新一矿北部分布有肥焦煤和无烟煤。据勘探初步证实:在垂深600—800米处有一个大体与煤层走向相一致的焦煤和主焦煤带。宏观鹤岗煤田的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次为半暗型,有明显的丝炭薄层。显微组分以凝胶化物质为主,一般达80—95%,丝炭化物质含量由上部煤层向下部煤层逐渐减少,走向上南自兴安煤矿,北至兴山煤矿,亦有减少趋势。各主要煤层属含低硫、低磷煤,煤灰分含量多为中、高灰分,一般为 15—30%,可选性属难选或很难选,部分属中等可选。煤灰溶点为1,300—1,370℃,发热量一般为 6,000—6,700大卡/公斤。鹤岗矿区原煤入洗量占总产量的36.45%,其中提供炼焦精煤为 10%,其余精块、中煤及未入洗之原煤,均做动力、民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