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40年变化·

·40年变化·



  建国后,鹤岗矿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探查和矿山开发建设。“一五”期间,相继建成了新一竖井、兴安竖井,大陆一、二井。完成了对原有矿井的改造,总能力达到 600万吨,矿区初具规模。“二五”期间,虽受到“大跃进”的干扰,但煤炭产量仍有所提高。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左”的路线干扰,煤炭产量一直徘徊在700万吨上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鹤岗矿务局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发扬“进取、实干、献身”的企业精神,坚定地走“挖潜、革新、改造”的道路,大力推广机械化,努力提高单产单进,实行合理集中生产,创造了一条老矿大幅度增产的新路。1982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对矿务局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和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顿。至1984年,经两年多的整顿,使局领导班子由14人减为9人;平均年令降低2.1岁,专业人员比例占44.4%,比整顿前提高15.9%,24个基层处级班子由213人减为148人,平均年令降低1.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4%。全局所属厂矿普遍建立了以岗位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责任制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4年4月,经东煤公司组织整企验收团检查验收, 鹤岗矿务局基本达到煤炭部规定的五项企业整顿验收标准,被煤炭部授予“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证”。
  1983年,鹤岗矿务局从控制投入,增加产出,搞活销售,压降储备入手,注重经济效益,加强对人财物管理,由单一产品向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多种产品的方向发展。在财务管理上,推行了以利润为中心,以控制资金为手段,管住成本,开展经营调度的目标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上,推行了吨煤工资含量包干;在煤质销售管理上,增加产品品种,开拓销售市场。1984年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前进了一大步,扭转了1978年以前21年亏损的局面,实现利润 476万元,成为东煤公司第一个实现盈利的矿务局。1986年,在增支因素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仍然完成了上缴利润总承包指标。
  1984年矿务局对各矿实行了“三包六定” (包产量、包开拓进尺、包盈亏额;定成本、定售价、定效率、定资源回收率、定设备完好率、定储备资金占用额) 和进行吨煤工资含量包干试点。1985年起,各矿对局,局对东煤公司,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即在煤炭产量、基本建设总投资和盈亏额三个方面全面承包,一定六年。在机构体制改革上,将物资供应处改为物资供应公司,建材总厂改为建材公司,实行经营自主,自负盈亏。在兴安煤矿、富力煤矿、建材公司试行矿长(经理)负责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按简政放权的要求下放了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物资供应、机电和干部管理等六方面的部分管理权限。
  1984年,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43.1%。峻德煤矿成功地在35度大倾角工作面使用综机,创出了年产42.5万吨的好水平,成为我国在大倾角工作面使用综机的一个重大突破。1985年南山煤矿综采一队创出年产百万吨新水平,冲出东北,跨入全国煤矿综采队先进行列,被誉为“东北一枝花”。普采水平也迅速提高,1982至1984年,南山煤矿 235采煤队荣获全国普采队的“三连冠”。1984年南山矿235采煤队、兴山矿216采煤队、富力矿 279采煤队荣获全国普采队前三名。1985年兴安矿262采煤队、富力矿276采煤队荣获全国普采队第一和第三名。1986年全局55个采煤队中,有36个进入国家等级队的行列。全局高档工作面平均单产22,574吨,兴山煤矿216采煤队平均单产34,447吨。单体液压支柱使用率70%。掘进机械化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已装备 6套综掘机,其中富力煤矿35号在全国11个综掘甲级队中获第四名。全局岩巷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83.5%,回采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41.5%。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标准化区队建设有重大发展。建局40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7.8,“六五”期间为5.9。1986年通过大打安全生产的“三个硬仗”,百万吨死亡率降到2.23,创出历史最好水平,达到煤炭部规定标准。矿区基本建设达到了东北地区先进水平,装备先进,队伍素质好。“六五”期间移交了峻德竖井、新一三水平、南山二水平和三处小露天。煤矿建设工程处在峻德竖井施工中,首创帷幕凿井法,穿过了45米厚流砂层,为我国竖井建设过流砂闯出了新路,并参加了墨西哥国际帷幕研究会。矿区煤炭洗选加工已具规模,全局现有选煤厂3座,1985年入洗原煤538万吨,入洗比为37.13%,各类洗煤产品20余种。其中,南山选煤厂自己研制的《喷射式旋流浮选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选煤会议上受到好评。这个厂由于工艺完善、设备先进、管理好、效益高,于1984和1985两年被煤炭部命名为“全国优秀经营选煤厂”。“七五”计划的第一年,鹤岗矿区各项工作均与煤炭生产相适应的协调发展。1986年生产原煤 1,569.7万吨,居东煤公司之首,列全国第四位。矿区运输综合能力已达 2亿吨公里;建材能力,年产水泥10万吨,石材14万立方米,红砖5,000万块,矸石砖1,400万块;机械修造年生产能力达 8,533吨;矿区营林面积31.1万亩,森林覆盖率 46%,林木储量12.87/立方米;矿区综合利用开始起步,1985年建成了全国煤矿系统第一个自营煤气公司,日供气 2万立方米,4,000户居民受益;5万千瓦的鹤岗热电厂和蓄水量为 3,200万立方米的细鳞河水库正在建设中。矿区文教、卫生、科研和职工生活福利事业基本与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相适应。1986年矿区大中专在校人数为850人,中小学在校生为5万多,初步形成大中专、中小学和职工培训三位一体的体系。1986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取得较大科研成果63项。煤炭生产建设已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价值工程、目标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手段。1986年,矿区的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企业拥有职工近6万人,网点587个,完成产值1.6亿元,实现全局“人均一亩田,吨煤一斤粮,秋菜半自给”。并被列为全局的三大主体 (生产、建设、多种经营) 之一。
             鹤岗矿务局领导名表(1986年12月31日)



                鹤岗矿务局现行组织机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