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经济

综述

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986年是实施“七五”计划的第一年。1986年鹤岗市的经济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资源,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把“综合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在继续加强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把发展电力、化工、建材、机械、食品、黄金开采等地方六大支柱产业,作为鹤岗经济的新的生长点,积极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全市经济发展格局开始朝着发挥优势、经济合理的方向迈进,为实现“七五”计划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全年社会总产值达到 119,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工农业总产值为89,062万元,比上年增长4.1%;国民收入4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
  198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是良好的。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城乡市场更加繁荣活跃,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良好,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均有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呈现出繁荣兴旺、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986年全市工业战线深入贯彻“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面向市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狠抓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企业管理和横向联合。市政府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在电力、资金、原料、物资、交通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为企业生产创造了方便条件。通过努力,完成了伊春余电转供,增加了供电指标,缓解了冬季生产电力紧缺的问题。积极开展经济协调工作,增加信贷资金来源,为企业解决急需流动资金770余万元,拆借资金3,000多万元,松动资金1,000多万元,缓解了企业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企业横向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市矿之间的横向联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市与二个省一市的 120个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共引进资金 4,300多万元,较好地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使工业企业在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实现了正常的增长速度。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82,638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地方工业产值32,750万元,比上年增长 11.7%。全年有原煤、机制纸、塑料制品、黄金、水泥、棉布、面粉等十五种主要产品产量超额完成计划。矿务局原煤产量达到 1,570万吨,提前四年达到与煤炭部总承包期末的年产水平。工交、粮食、区街、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狠抓了以水泥厂、起重运输机械总厂、制油厂、第四塑料厂、新华造纸厂等盈亏大户的增盈扭亏工作,促进了企业增产增收。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了产值、销售、效益三个同步增长,与上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11.8%,销售收入增长17.3%,利税总额增长5.6%。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181.6万元下降到121.4万元,减亏幅度为 33%。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有了新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86.7%,比上年提高0.6%,红粮白酒、BYD滚筒、阀门、挂罗盘等十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皮带机、豆油被评为部优产品。优质产品率达到 19.9%。1986年有啤酒瓶生产线、平板玻璃生产线等七个技术改造项目投产,新建集体工业企业57户,使地方工业的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建设中的鹤岗热电厂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1986年全市农村深入贯彻中央(1986) 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方针,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改善了生产条件,在保证蔬菜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了商品生产,使农业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好收成。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 6,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农业产值 (含矿务局及其它机关、团体)为4,092万元,占总产值的63.7%,比上年增长9.6%,种植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33.9%,林业产值比上年减少7.5%,牧业产值比上年减少32.8%,副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3.8%,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59.6%。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6,845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 2,4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625元,比上年增长16.4%。
  随着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和蔬菜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了播种面积。全市总播种面积650,775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559,545亩,比上年增长3.1%;蔬菜播种面积56,257亩,比上年减少2.3%。全郊总播种面积为181,509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112,218亩,比上年增长7.3%,蔬菜(包括土豆)播种面积46,681亩,比上年减少 30%。全市粮豆总产量达到13,882万斤,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全郊粮豆总产达到 4,004万斤,比上年增长29.0%;全市蔬菜总产量28,192万斤,比上年增长61.2%,其中郊区蔬菜总产量达到24,532万斤,比上年增长67.2%。为了保证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1986年扩大了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面积,增加蔬菜品种,淡季缩短,旺季延长,春菜上市提前,夏菜和秋菜自给有余。
  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2,829台,比上年增长33.0%。全郊农户自有大中型拖拉机 258台,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1,794台,比上年增长 46.9%,其中小四轮比上年增长82.8%。全郊各类农业生产专业户达到1,492个,占农村总户数的12.3%。
  1986年,市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总产值达到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0%。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良好。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了计划外工程,压缩了非生产性建设项目,集中财力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实行工程项目承包,加快了工程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效益。投资结构比较合理,能源、交通、生产建设项目和科技、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比重上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31,255万元,比上年增长 13.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261万元,比上年增长1.8%;更新改造措施投资13,952万元,比上年增长196.3%。在总投资中,属生产性投资22,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属非生产性投资9,046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住宅投资 3,428万元,占总投资的10.4%。全部竣工面积339,068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20,479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 65.6%。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90万吨,平板玻璃87万重量箱,啤酒瓶 2万吨,塑料制品450吨,自来水供水能力1.8万吨,中、小学席位 3,100个。市属重点建设项目教育学院、工农一道街住宅楼、园丁楼、商业万米楼、市医院万米住院部、第二跨线桥以及鹤大、哈萝公路等建设项目,都达到计划要求。
  全市建筑安装企业完成总产值14,9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实行承包的工程496个,为全部施工项目的100%。市属建安企业工程优良品率比上年提高5.3%,竣工面积比上年增加28%。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疏通了流通渠道,城乡市场货源充足,购买力持续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3,922万元,比上年增长25.5%。社会商品零售额42,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8,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4.2%;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2,922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11万元,比上年增长58.4%;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119万元,比上年增长74.6%。
  国营商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吃穿用主要商品可供量增加,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国营商业春夏菜总经营量达到4,200万斤。猪肉总经营量达到 900万斤,比上年增长31.0%。43种主要消费工业品中,彩色电视机等28种销量明显增加,其中电冰箱销量增长105.0%,录音机销量增长61.9%,各种服装销量增长52.8%。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377万元,比上年增长45.6%。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 7,692万元,比上年增长4.9%,出口产品达40多种,提高了创汇能力。市场物价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物价总水平上升指数控制在省规定的6%以内。
  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1986年在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财政从增收节支入手,广开财源,严格控制、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积极开展财税大检查,严格预算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财政收支都有所增长,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生产的增长幅度,也超过了支出的增长幅度。按可比口径计算,地方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1.05%,总支出比上年增长3.5%。全市税金收入6,443万元,比上年增长27.1%。金融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城乡存款余额达到20,4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0%。银行各项贷款占用额59,138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基本满足了生产建设的资金需求。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类保险收入金额248万元,比上年增长69.9%,其中,人身保险40.5万元,比上年增长3倍。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在全市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拨款30万元用作科研开发基金,科技部门多方筹集科技开发资金 310万元,为发展科技事业创造了条件。列入计划的10个科技项目,当年完成 8项,其中45千瓦隔爆滚筒、磁场单晶填补了一国内空白。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33人,比上年增加 19.4%。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市政府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 14.6%,新建扩建校舍5处,维修农村学校危房1,800平方米。全市中、小学达到190所,在校生达到120,3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全市有幼儿园24所,在园儿童2,850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有了较大进展,职业中学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27.8%。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 4所,在校生2,180人;成人大、中专院校10所,在校生2,889人,各类大中专教师达到351人。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3个,电影放映单位45个。鹤岗电视台全年节目编作3,577小时,广播电台全年节目编作2,589小时。文学、戏剧、书法等协会共12个,各协会会员达到465人。1986年有部分单位的小说、诗歌、摄影、书法作品获得作品创作奖,其中有的获省以上的作品创作奖。1986年。市、矿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4.5万册。市矿集资72万元,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了教育频道。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全市有卫生机构168所,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919人,比上年增加5.6%。城乡医院拥有床位 2,342张,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网络初步形成,医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地方疾病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落实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 598,53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96%。群众和专业体育活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40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90,060人,在省以土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96枚,其中金牌16枚。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劳动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8.7%,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7.3%,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6.2%,郊区农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6.4%,贫困户比上年减少44.2%。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全市道路达到219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达到62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7.9平方米,公共汽车营运车辆98台,增加了客运量,全年竣工住宅面积 150,307平方米,年末人均居住面积为4.3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5平方米,为人民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徐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