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谈鹤岗市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谈鹤岗市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张玉斌



  鹤岗,是全国重要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搞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煤城经济发展应该走什么道路,如何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具有煤城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对改变鹤岗的落后面貌,而且对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和两个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就开始研究和探索煤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并实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协调配套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市经济建设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参照国内外许多煤城发展多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越来越感到,传统的煤城经济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需要对以往的指导思想和煤城的经济现状予以深化和再认识。
  分析我市目前的经济现状,既有发展经济的战略优势,也有许多亟待克服的劣势和不利因素。所谓优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我市最大的优势是煤。统配煤矿生产能力在东北居首位,到本世纪末年产可达 2,000万吨以上。已探明的储量30亿吨,按现有生产能力可采一百年以上。不但煤炭储量大,而且煤质优良,用于发电和化工,经济效益较高。②非金属矿藏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大理石,白云石、陶砾、菱镁等十几种。其中陶砾、菱镁品位高,质量好,储量大,省内独一无二,为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提供了良好条件。③森林及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市区背靠小兴安岭青黑山脉、森林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水源充足,有大小河流十八条,利于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④经过建国三十多年的建设,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技术实力。此外,我市周围有三个县、一个大农场、一个林管局、人口一百多万,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文教事业发展缓慢;地方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突出表现为三个“单一”:一是单一的经济结构煤炭工业比重大,地方工业过于弱小。煤炭工业产值 5.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4%,地方工业产值只有 2.9亿元,仅占35%。在全市19.3亿元固定资产中,地方工业企业只有1.74亿元,仅占9%。二是单一的原煤经营。三十多年来,煤炭生产基本上是“原字号”产品,全部产量由国家按计划分配,地方对煤炭的深度加工、利用和转化则无能为力,没能形成以煤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结果是靠煤不能致富,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三是单一的城市功能。三十多年来,生产发展了,但城市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和城市建设却没有跟上,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人民生活欠帐越来越多,形成生产和生活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我们感到,煤城经济的发展应该逐步向多产业的优化结构方向转变,以此带动各项事业相应发展。一年来,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根据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议精神,把我市今后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确定为:依托资源,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这一指导思想的内涵:①由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转变为以煤为主、多元化发展的优化结构,形成合理的经济格局;②围绕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煤炭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矿山机械工业等煤炭近亲产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③由单一的原煤开采转变为多种资源开发、多层次加工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④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城市建设等项事业,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依托资源,就是把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立在多元化的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深度加工、多方面的综合利用基础上,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市除煤炭资源外,非金属矿藏资源、黄金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很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确立依托资源的发展战略,就是由单一资源开采转到多种资源全面开发上来,按现代化方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改变“原字号”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逐步形成一批以资源为依托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加速转化。
  以煤为主,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继续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形成原煤生产、加工、利用、转化良性循环的龙头产业。煤炭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到1990年统配煤炭产量将达到1,750万吨,2000年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这就为我们发展煤炭加工、利用、转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用武之地。要克服单一原煤经营的旧观念,在原煤的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发展洗精煤和煤的焦化、气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腐植酸系列产品和煤的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坑口火力发电,“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以煤致富。
  综合发展,就是按照经济布局合理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多种产业结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城市功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度开发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煤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念好“多”字经,在所有制形式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向多维化方向发展,在加工上向多层化方向发展,在流通上向多渠化方向发展。我市综合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建设一个基地,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搞好郊区农业生产,强化城市功能。建设一个基地,就是要继续走挖潜、革新、改造和新建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扩大原煤生产能力,大上采掘机械化,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形成东北最大的现代化煤炭工业基地。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一是电力工业,120 万千瓦大电厂争取“七五”末期建设;二是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水泥、玻璃、陶砾等产品;三是煤炭化学工业,扩大腐植酸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煤化工企业,大力发展城市煤气事业;四是以隔爆滚筒和皮带运输机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矿山机械工业,组织好隔爆滚筒、皮带运输机、矿车等十余种定型产品的专业化协作,面向煤矿和农业,搞好配件加工和机械维修;五是以粮油加二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六是黄金开采业。要改造十户地方骨干企业,形成三十个拳头产品。同时注意发展轻工业,使我市的工业结构轻重结合,趋向合理。搞好郊区农业生产,要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到1990年农业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收入800元。强化城市功能,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公共事业和第三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我市成为工业生产基地和交通‘、商业枢纽,成为江北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
  
  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就是坚持两个文明同步前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科技文教事业比较发达,城市功能较为齐全,经济实力较强的现代化的煤炭电力化工城。初步设想,到200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800元以上。
  提出这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依据:第一,这是由我市的市情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我市是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这就决定我们只能把发展经济的出路建立在依托资源的基础上,舍此别无他路。在诸种资源中,煤炭资源居于优势地位;在工业结构中,煤炭工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民经济中,能源处于超前发展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在依托资源的同时,必须坚持以煤为主。而我市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城市经济“三个单一”的状况,则决定了我们在依托资源,以煤为主的同时,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第二,体现了国内外煤城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内外煤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是单一的煤炭生产,然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近亲产业及其它产业也相应发展,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西德鲁尔矿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70%,同时又生产着占全国1/3的生铁、2/3的原钢、1/5的硫酸和3/5电力,成为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我国的煤都抚顺,解放初期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 70%以上,由于及时转变发展战略,现已成为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煤炭产值仅占全市的6%。国内外还有许多矿区也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这些都充分说明,综合发展是煤矿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而且从长远观点看,煤炭是非再生资源,它的发展最终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我市只有充分利用煤炭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应发展其它产业,才能够形成城市的整体经济优势,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第三,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市场机制的增强和竞争的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鹤岗的经济腾飞置于全国、全省的大环境之中。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生产型的产业结构,建立效益型的产业结构,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给我们实现这一指导思想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原材料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上升,产品升值,有利于我们开发资源,搞就地加工、转化。发达国家和地区急于到资源丰富地区寻找原料基地和投资市场,有利于我们以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所以说,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正是适应了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是我们在工作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商品经济观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精神,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上来,坚持改革,开拓前进,振兴鹤岗,实现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本文作者系中共鹤岗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