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经济综合发展强化城市总体功能 索长有
鹤岗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1986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 1,800万吨,建国以来累计生产原煤2.95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鹤岗市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经济综合发展,强化城市总体功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立了煤城经济综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始实施鹤岗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1985年末,市委、市政府按照改革、开放、搞活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认真分析鹤岗经济的历史及现状,总结经验教训,遵照国内外煤城综合发展的规律,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煤城经济的发展战略,即“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
综合发展战略的内涵有六个基本点:一、在继续发展煤炭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相关工业,由单一煤炭工业结构向多种工业结构转变。二、配套发展电力工业和煤炭化学工业,建设大型骨干企业,使煤炭基地逐步转变为煤炭能源基地、煤炭化工基地。三、由原材料生产向多品种、多层次加工发展,按现代化方向进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四、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断提高郊区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水平,实现城市生产结构多元化。五、打破条块分割,促进部门经济和地方经济、城市经济和周邻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六、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强化城市总体功能,使煤城不仅成为生产基地和交通、商业枢纽,而且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中心。
为了尽快实施综合发展战略,摆脱“单一经济结构,单一原煤经营,单一城市功能”的旧的经济格局的束缚,依托有利的资源条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政府制定了发展六大支柱产业的实施规划,并以此做为鹤岗市“六五”、“七五”期间实施综合发展战略的具体步骤。规划要求大力发展以煤炭为燃料的电力工业,以轻骨料为主产品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以腐植酸及其衍生物和煤炭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运输机械设备和隔爆滚筒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矿山机械工业,以粮油精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和黄金开采业。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两年来,综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收到初步成效。198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2,638万元,比1980年的49,397万元增长67.2%。其中:煤炭工业比1980年增长48.9%,地方工业比1980年增长60.1%。地方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煤炭工业的增长速度。
第二,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由于受“一大二公”的“左”的经济指导思想影响,集体经济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到1980年,集体工业年总产值只有 5,114.3万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3%。企业绝大部分属于手工业作坊,处于“三小”(产值小、利润小、名气小)、“四老” (老厂房、老设备、老产品、老样子)的局面。为促进集体经济的振兴,市政府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城镇集体经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集体企业创造优惠条件。二是实行“全民带集体、两个轮子转”,鼓励全民企业利用技术、设备、人才、资金方面的有利条件兴办集体企业,或者全民企业和区街、二轻、乡镇组成联合体,由全民企业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实行联合生产、联合经营。三是从企业选拔技术骨干,从国家机关选拔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材,充实到集体企业。几年来,派到集体企业的干部近 200名。四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把发展集体经济摆到重要位置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帮助企业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全市集体经济异军突起,迅速壮大。到1986年末,全市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267户,比1980年的211户增长26.5%;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1,014万元,比1980年的2,561.9万元增长4倍多;集体工业产值达到1.88亿元,比1980年增长3倍多集体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0.3%提高到22.7%;盈利总额达到1,067万元,比1980年的246.3万元增长了 4.3倍。1987年集体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二分之一。
第三,以老企业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是阻碍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把企业技术改造做为实施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速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上水平、上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市自筹、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合资、外商独资等办法筹集资金;按照“改造一批、准备一批、研究一批”的办法安排技术改造项目。1986、1987两年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48项,总投入达 7,000万元。其中:平板玻璃厂、玻璃制品厂制瓶车间、五塑啤酒箱车间、三粮库稻谷车间等16项已竣工。两年来新增产值1,845万元,实现利税406.6万元。
第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以及鹤岗实际情况,实行了一系列的外部改革措施和内部配套改革,为企业增强活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一方面,实行简政放权,贯彻“三个条例”,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清理和整顿行政性公司,纠正不合理的摊派,减轻企业负担,缩小指令性计划,为企业创造比较宽松的改革环境。一方面从所有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领导制度等方面进行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1986年以来,在改革企业领导制度方面,结合贯彻“三个条例”,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厂长(经理)任期责任制试行办法》,使厂长处于生产经营的中心地位。到1987年10月预算内工业企业的 73%实行了《国营工业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在改革经营制度方面,实行了8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72.7%的企业同财政局签定了承包合同;在企业内部实行层层承包,经济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直至职工个人。在改革所有制方面,对集体工业企业和国营小型商服企业试行了股份制、租赁制和转制经营。46.6% 的商服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四户长期亏损的小型供销企业已公开拍卖。改革给企业注入了活力,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了明显转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盈利企业利润增加,一些亏损企业有的转亏为盈,有的减少了政策性亏损。新华造纸厂、制药厂、农药厂、食品公司、供销社等亏损大户都扭亏为盈。特别是新华造纸厂,以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为契机,改善经营机制,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1986年盈利13.7万元,一举摘掉了28年的亏损帽子;1987年1—8月份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增支因素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20万元,比1986年同期增盈37.7万元。
与此同时,全市以引进技术、资金,设备、人才为内容,大力发展同经济发达省、市、地区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在突破“城堡式”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和推进科技进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21个省市的 110多个经济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经济技术联合项目达 146项,组建各种类型的联合体46个,有11户企业从国外引进了14套先进设备,全市共引进资金4,650万元。
在加强宏观指导和努力搞活微观,使煤城经济沿着“综合发展”的道路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目标迈进的同时,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市政府的工作日程。近几年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了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全市经济综合发展战略,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从整体性、层次性、特殊性出发,确定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三综、三统、分级共建”方针。“三综”即综合发展,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三统”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共建”即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齐心协力,共同改造城市和建设城市。
按照上述方针,相应确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八条基本原则,即:一、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保持城市规划的高度统一,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盲目滥建问题,使城市建设有秩序的进行。二、坚持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城市经济、环境建设协调同步。三、坚持城市生产建设、生活设施和基础结构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坚持适当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发展卫星镇。五、坚持大家动手,分头建设。六、坚持城市规划、管理“一支笔”审批。七、坚持城市建设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八、坚持依法治城,从严治城。
第二,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和自然等做实体有机组成的动态大系统。城市规划必须站在城市总体的高度,统观经济、城市、环境建设的全局,研究多层次的相互关系,求得总体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按照这一要求,市政府编制了《鹤岗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城市的性质、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心内容、总体布局和城市发展方向。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开展了分区规划和小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分别从整体和局部上描绘出我市到2000年城市建设的总设想和宏伟蓝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序展开,通过加强地方行政、经济的法制建设,逐步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加以完善。近几年,先后编制并经人大批准颁布了《鹤岗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鹤岗市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结合国家各项法律的颁布实施,制定了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关的九个法规。为使各项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制观念;强化了城市管理机构,成立了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六个区设立了中队,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
第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每年办几件实事,实行“积累式”的建设。鹤岗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造成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步, “骨头”与“肉”的比例严重失调;住宅和公用设施不足,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市容不整,污染严重,城市建设欠帐达 8亿多元。由于财力原因,即使初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也要很长一段时间。近几年来,全市发挥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家动手,八方聚财,以全市人民都受益和长远起作用的公益、福利设施为重点,大力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地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市矿正联合建设一座年发电能力 5万千瓦的热电厂。修建了第二跨线桥,1987年已简易通车;新修、大中修柏油路24条,总长10公里,总面积120,358平方米;整修小街小巷道路 368条,总长达105,300延米。建成库容3,200立方米的细鳞河水库;新建两座净水厂,日供水能力为 9.5万立方米;新建供水干线30公里。新建向阳、新一两处大棚农贸市场和团结桥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增置20台公共汽车,新辟陶瓷——新一,鹿林山——竣德两条营运线路。新建工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干部培训中心、电视制作中心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电视22频道、16频道;完善电视覆盖、中波广播、调频立体声、微波等四个覆盖网。市矿近两年新建住宅73万平方米。新增对外直拨电话落地线路 955条;新建市立医院住院部大楼11,047平方米。市矿新建中小学教舍64.3万平方米,适令儿童入学率98%以上。建成煤气厂,开始了二期工程,增加煤气2万立方米,增加集中供热面积8万平方米。增置垃圾清运车25台,工农、向阳两区的主要街道实现垃圾箱标准化。建园林苗圃60公顷,植树561.6万株,铺草坪36,600平方米,栽绿篱37,700延米,建花坛7,613个,总面积21.8万平方米。以上项目,绝大部份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不仅使全市的环境和功能有很大改善,而且对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顾近几年来的工作,鹤岗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全市的经济工作、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鹤岗的经济建设、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必将进一步改善。明天的鹤岗,将以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崭新姿容跻身于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行列。
(本文作者:鹤岗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