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业· 【轻化工业局概况】 鹤岗市轻化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1986年轻化工业局有18户企业,分一轻工业、化学工业。一轻工业12户:新华造纸厂、印刷厂、彩印厂、白酒厂、啤酒厂、玻璃制品厂、陶瓷厂 7户全民企业:制鞋厂、包装箱厂、金属构件厂、新华劳动服务公司、局建筑公司5户集体企业。化学工业企业3户:农药厂、石油化工机械厂 2户全民企业、腐植酸化工厂集体企业。辅助单位有局供销公司、职工医院、职工中专3家。全局职工总数6,678人。一轻工业职工5,345人。化学工业职工1,333人。全局全民固定职工3,071人,集体职12,271人。合同制职工 313人,其它临时性职工1,023人。全局固定资产原值为4,061.1万元。其中:一轻工业3,575.6万元,化学工业为485.5万元。
1986年轻化工业局完成工业总产值3,811万元,比上年提高10.i%,其中:一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比去年提高19.4%,化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8万元,比上年降低7.8%;全民企业中有新华造纸厂、白酒厂、陶瓷厂、玻璃制品厂、印刷厂、彩印厂、石油化工机械厂企业完成了产值计划;腐植酸化工厂、包装箱厂等4户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81万元,比上年提高35.1%。9户预算内企业销售收入3,424万元,比上年提高13.4%,其中:一轻工业销售收入2,560万元,比上年提高9.9%,化学工业销售收入864万元,比上年提高21.3%;上缴税金446万元,其中化学工业完成28万元,比上年提高 25%;一轻工业完成418万元,比上年提高22%;全局实现了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同步增长。利润没有完成计划,有 2户企业盈利额比去年下降75%。有1户主要企业新华造纸厂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3.3万元,改变了多年亏损局面。10个主要产品产量由于受销售形势变化的影响,有 7种产品产量完成了计划,超过上年产量的有4种产品,其中:占轻化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机制纸、瓷砖、平板玻璃腐植酸4种产品的产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个别产品由于市场形势变化产量有所下降。
局内考核的10个产品质量的16项指标,有14项完成了计划,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 73%,比上年提高13%。优质品率达到30%,比上年提高23.5%。
1986年落实技术改造资金2,053万元,到年末3项大的技术改造项目:玻璃制品厂新增年产2万吨啤酒瓶生产线、新华造纸厂石灰冲氯工程腐植酸化工厂扩建工程全部完成。 啤酒厂年产1.5万吨啤酒生产线工程按计划完成四分之三。
新产品开发。1986年轻化工业局开发了DQX——1钻井助剂,啤酒瓶,鹤来春白酒、陈酿红粮白酒、老白干酒、菠萝露(饮料)、佐餐啤酒、银鹤啤酒、多孔陶瓷过滤器等10个新产品。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进行目标管理】 1986年制订了企业厂长,党组织和工会职责权限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党政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健全了以厂长为首的经营决策体系,以党支部为首的保证监督体系和以工会为主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充实和加强了企业“一长三师”队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13户企业分别与局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产品质量目标、产品创优目标、财务指标、可比产品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目标、生产目标、新产品新品种开发目标、主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目标、劳动工资目标、推行现代化管理目标和一项技术组织措施的《目标管理合同书》。制订了实现目标的奖罚标准和实施细则,成立了“目标管理考评委员会”。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目标分解,具体的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和人头上。基本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体系。新华造纸厂等 9家企业实行了经济承包,签订了责、权、利比较明确的经济承包合同,进一步克服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新华造纸厂实行“定额承包”后,1986年机制纸产量比上年增产978吨,吨纸耗草降低24.6%,耗碱降低33%,成本下降11.5%,利润实现13.3万元,扭亏为盈,改变了企业经营的被动局面。1986年末,13户企业经“目标管理考评委员会”考评,陶瓷厂、白酒厂、新华造纸厂等 9户企业的厂长、党支部书记、总会计师等52人受到局的奖励,玻璃制品厂、啤酒厂等四户企业的厂长、书记等21人受罚。
1986年主要产品质量完成情况
【产品质量有新的提高】 1986年,轻化工业局进一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73%,比计划提高8%,比上年提高13%。产品质量之所以有了新的提高,主要抓了七项工作。一是抓了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二是初步形成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四是狠抓了质量检查和监督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在制品、半成品的中间检测工作,五是抓了计量管理。白酒厂经省验收定为二级合格单位;啤酒厂、农药厂、玻璃制品厂、腐植酸化工厂经市验收定为三级合格企业;化工厂单项验收合格。升级合格企业占预算内企业 41%。六是抓了全面质量管理定级验收工作。白酒厂经市计经委验收为二级合格单位。农药厂、腐植酸化工厂验收为三级合格企业,经省经委批准颁发了证书。合格单位占预算内企业的 35%。七是开展了创优质产品工作。有绿麦隆、腐植酸SMC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全局优质品率达到30%。啤酒合格率达到96.9%,比上年提高0.9%;白酒总酯完成0.079G/100ML,比上年提高0.098G/100ML,新增产品啤酒瓶合格率达到85%以上,获得省颁发的质量合格证书。
【横向经济联合有新发展】 1986年轻化工业企业从实际出发,注重在产品销售、技术协作上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进行了 6个横向经济联合项目。1.啤酒厂与黑龙江省轻工研究所联合进行了龙青16号新菌种的推广应用。2.啤酒厂与黑龙江省通河二轻局联合在通河地区建立啤酒分装厂,啤酒年销售量达 1 000吨。3.新华造纸厂与黑龙江省合江地区百货二级站联合成立机制纸联销部。4.玻璃制品厂与沈阳玻璃厂,北京第二玻璃厂等 4个单位联合,进行技术咨询、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来厂指导啤酒瓶车间的设备及技术安装调试,8 月份试车成功投入生产。5.腐植酸化工厂巩固和扩大了与大庆钻井研究所泥浆公司、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技术联合,使新型钻井助剂QD——1 已在油田钻井中试用。6.农药厂与沈阳化工研究院联合进行新型除草剂“禾草灵”的中间试验。
(慕士超、原春新)
南山区木器厂的绘图板获优质产品证书
【啤酒瓶生产线竣工投产】 为缓解黑龙江省及鹤岗市食品工业啤酒及饮料包装瓶的紧张状况,依托本地区煤炭资源,鹤岗市轻化工业局于1983年开始筹建啤酒瓶改造项目。根据黑龙江省计经委黑经发(1983)74号《关于对鹤岗市玻璃制品厂改造啤酒瓶车间报告的批复》的文件精神,被列为黑龙江省轻工业和鹤岗市地方工业发展的重点更新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 1,263万元,其中土建投资413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750万元,其它辅助项目投资 100万元。啤酒瓶生产线采用61平方横火焰玻璃池窑一座,配备国产QD型 6段单滴行列制瓶生产线三条,其余各种设备302套。
这项工程由黑龙江省冶金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轻工厅受黑龙江省建委委托,于1983年10月27日以 534号文件批准了扩初设计。改造工程在鹤岗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领导和支援下,于同年12月3日破土动工,1986年6月土建及设备安装全部完成。鹤岗市有关部门于同年6月14日进行了预验收。
同年7月4日点火,28日开始滴料。同年 8月15日黑龙江省轻工厅和轻工业公司主持召开了有黑龙江省冶金设计院、鹤岗市计经委、建委、科委、北京二玻、沈阳市玻璃制品厂、四川仪表总厂、哈尔滨市电工仪表研究所等52个单位,有总工程师、工程师、医师、设计院院长、银行行长、局长、经理、厂长、科长共 110人参加的“鹤岗市玻璃制品厂二万吨啤酒瓶生产线试生产鉴定会”。从土建、工艺、技术、检测计量、安全环保、效益审议等六个方面,进行试产鉴定,结果表明设备先进,采用了微机程序控制先进技术,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可靠、工艺合理;从设计到施工,安全环保工作能按国家要求贯彻“三同时”精神,生产措施达到国家标准;测试方法符合国家标准,产品耐压、热稳定性、内应力、耐稀酸腐蚀、规格尺寸、物理化学性能及外观等方面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经鹤岗市标准计量部门检查验收达到国家三级标准,颁发了《计量合格证书》,正式批准试生产。同年 9月27日产品经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检验测定,各项技术、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GB4544~4548—1984部颁标准,颁发了《产品合格证书》,产品合格率在85%以上,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万吨/3,600万只,符合项目设计要求。新产品经哈尔滨松江啤酒厂西德生产线、双鸭山捷克啤酒生产线、佳木斯市啤酒厂罗马生产线以及国内生产线试用,均受到好评。1986年自试生产至年末累计生产1,089.6万只,合5,720吨。
【新华造纸厂大幅度减亏】 新华造纸厂是鹤岗市轻化工业局一轻行业中的一户主要企业,主要生产文化用纸。由于企业自建厂以来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亏损累计达1,175万元。
1986年轻化工业局重新调整充实了新华造纸厂的领导班子。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推行了目标管理。企业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努力下,生产形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当年实现利润13.3万元,较上年决算亏损的105.9万元减亏56.6万元。总计减亏增缴税金103.2万元。
1986年企业从严格管理入手,加强劳动纪律、严密工艺流程,狠抓提质降耗,向管理和技术要效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提质降耗为中心,落实经济责任制。针对企业多年存在的质量低、消耗高、浪费大的问题,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入手,化小核算单位,对主体车间实行以产量、质量、各项消耗、安全文明生产四项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车间、厂部两级核算;各辅助车间及辅助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勾,从而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因素。年末两个主体车间总降耗达到26万元,其中一车间吨纸成本达到 829元,比年初降低127元;二车间吨纸成本达到837元,比年初降低198元。
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1986年企业吸取了上几年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损失的教训,严格了进厂原料的化验、计量制度,落实了经济责任制,严密履行原料检验手续。经过检验1986年从进货单位合计索回不足量纯碱65吨,合人民币53,950元,在半成品管理上,建立健全了检验、监督信息反馈制度,自制纸浆合格率达到91%,比上年提高4%。
三、向技术进步要效益。1986年工厂进行了四项大的技术改造项目:1.投资32.5万元。对百寸纸机进行系统改造,选用先进的草片双排除尘筛,进行漂前、漂后两段选,理顺了工艺,达到了高白度半精制浆的要求,保证了百寸纸机全草浆生产优质书写纸的技术要求。2.针对地区麦草和稻草的短缺及稻草丰富的状况,对车间设备进行了改造,解决了稻草制浆的技术问题。此项改造不但解决了原料上的问题,吨纸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吨浆成本较麦草、 苇草降低100元。3.改进滑石粉填加工艺,使纸的灰份达到25%,浆耗降低10%。比改进前吨浆成本降低70元。4.采用石灰冲氯代火碱冲氯制漂液,吨纸降低碱耗100公斤,氯耗降低60 公斤,成本降低50元。5.动员企业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1986年共采用合理化建议12项,总收益58.9万元。1986年生产的优质书写纸由于产品质量好,深受用户欢迎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青岛等地,供不应求。
【鹤岗市玻璃制品厂简介】 是市轻化工业局所属的一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始建于1983年(1983年以前称药用玻璃制瓶厂),固定资产原值67万元,职工 422人,占地面积41,447平方米,建筑面积 6,179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平板玻璃及玻璃制品等,1986年末,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11.3万元,比1983年增值1,144.3万元;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比1983年扩大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75平方米,比1983年扩大7,478平方米;职工总人数达到1,052人,其中生产工人432人、管理人员76人、工程技术人员11人。
为缓解黑龙江省及鹤岗市啤酒及饮料包装瓶的紧张状况,1983年开始筹建啤酒瓶生产线。到1986年 8月15日二万吨啤酒瓶生产线经黑龙江省轻工厅、黑龙江省轻工业公司主持召开的“二万吨啤酒瓶生产线试生产鉴定会”鉴定后,正式投入试生产。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产品合格率达 85%以上,计量器具检测合格率达到98%,新产品“750ml翠绿色啤酒瓶”经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各项指标测定均达到国家GB4544~4548—1984部颁标准,荣获《合格证书》,产品质量名列黑龙江省同行业之首。1986年8月份啤酒瓶生产线从试产以来至年末啤酒瓶累计产量1,089.6万只,合5,720吨。产值达到266.9万元。
1986年 8月份根据玻璃市场信息,平板玻璃车间停产,增加异型瓶车间改造项目。1~8月份平板玻璃产量69,200标箱,比上年同期降低9.8%。
【新华造纸厂简介】 隶鹤岗市轻化工业局全民所有制企业。1958年建厂。占地面积325,000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5,732平方米,非生产性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职工7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生产工人641人,管理人员59人,固定资产原值930万元,主要设备有1575园网纸机1台,2362长网纸机1台,787园网纸机2台,有与之相配套的全部打浆、漂白等设备。主要产品有包装、凸板、有光纸。1986年以前企业内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累计亏损11,500,000元。1986年企业进行整顿,加强了经营管理,企业出现了转机。机制纸产量达到 5,994吨,比上年增产1,028吨,产值完成863万元,比上年增值197万元。实现利税10.37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比上年增加46.4万元。
1986年产品成本及原料消耗明显下降;吨纸成本为1.5千元,于上年相比降低193元,几项主要物耗指标均达到黑龙江省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合格率为91%比上年增长4%;成品率为 95%,比上年增长6%;工人实物效率达10,609吨/人,比上年增加1,547吨/人,全员人均产值达12.678千元/人,比上年增加了 2.9千元/人,当年实现利润13.3万元,比上年决算减亏56.6万元。被鹤岗市委、市政府授予“鹤岗市先进集体”称号。
【纺织工业概况】 鹤岗市纺织工业是五十年代末期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到1986年全市共有纺织企业 6户。其中全民所有制4户,区办企业1户,二轻办企业1户。按行业分:针织厂 2户、纺织印染厂1户、色织厂1户、棉织厂1户、织袜厂 1户。固定资产原值886.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64.5万元,比1985年增长21.9%。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全市纺织生产设备也逐年有所增加,老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造,1986年全市共有棉纺锭7344锭,1515型织布机64台、1511型织布机376台、编织机185台、手套机11台、袜机85台。由于设备不断更新改造,全市纺织生产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6年纺织公司直属企业生产棉纱138吨,棉布613万米,(其中化纤布27万米)印染布405万米,腈伦衫9万件,手套20万付,卡丝弹力袜113万双,产品行销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职工队伍也不断壮大,全行业到1986年末职工总人数为 2,056人,其中直属企业1,796人,区办企业220人,二轻办企业40人。
【纺织印染厂】 1979年动工兴建,1980年投产。拥有7344枚纱锭,352 台1511型织机以及41台附属设备。是一个纺、织、染全能的综合性纺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17万元,净值557万元,动力机械能力1,300千瓦,占地面积为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1.4万平方米。职工总数1,010人,其中青年工人占85%。现有科技人员22人。1986年棉麻总产量为533万米,产值666.5 万元,比1985年增长1.9%。1986年上缴利税38.5万元,实现利润19.7万元,比1985年增长479.4%,产品畅销广西、四川、河北、辽宁、湖北等省以及省内哈齐牡佳各市。先后荣获市文明单位、先进企业等各种荣誉称号。
【织袜厂】 1975年1月1日由棉织厂织袜车间分出成立。拥有织袜机85台,附属设备29台。生产弹力和卡丝袜两大品种,22个货号,14 个规格。固定资产原值115.6万元,动力机械能力115千瓦。厂区面积3,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413平方米,职工总人数 342人,青年工人占50%。1986年由于加强企业管理,重视市场信息工作,在增加男女袜的不同规格型号,自行设计和生产运动袜、海军袜、儿童袜的基础上,新增加50个品种打破了商品滞销局面,产品成了市场快手货,不仅在本省哈、齐、牡、佳等地畅销、还销往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1986年产量完成113万双,比1985年增长17.7%:产值 173万元,比1985年增长20%;利润8,000元。产品入库一等品率达到了部颁标准,被省纺织总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色织厂】 1958年建厂。现有职工246人,青年工人占75%,科技人员 5人。固定资产原值92.3万元,净值66.8万元,动力机械能力 452千瓦,厂区面积3,705平方米,建筑面积2,734平方米。1980年至1983年这个厂在银行贷款 400万元。1984年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产品单一,老化的问题,增加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宽幅褥单、西装面料、涤毛面料,成为省内外市场的热门货,褥单布达到二档以上水平,在黑龙江省20家同行业单织小厂评比中名列第二。1986年末银行贷款降至 175万元,1986年生产全棉织品80万米,化纤布27万米,工业总产值160万元,比1985增长25%,上缴利税12.8万元。
【针织厂】 始建于1958年1月。以生产腈纶衫、手套为主的专业厂。1986年有职工198人,青年工人占 80%。厂区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6万元,净值20万元、设备50台、附属设备50台、动力机械能力50千瓦产品畅销北京、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三省。1986年腈纶衫产量 9万件,手套20万付,比1985年分别增长28.6%和33.3%,1986年产值100万元比1985年增长40.8%,1986年实现利润1万元,上缴利税5万元、产品入库一等品率80%,附合部颁标准,3个品种荣获省优产品,并获得市安全防火先进单位和端正党风先进集体。
【向阳区棉织厂】 1971年建厂。属区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20人,其中10%为残疾人。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有44时织布机24台,编织机185台,附属设备13台。1986年产值65万元、利润 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5.4万元、净值18万元。生产白平布、劳动布、棉毯、各种规格民用鞋带、工业用带等4大类30多个品种。产品在全省各地畅销。厂曾多次荣获市先进企业称号。
(殷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