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概况】 1986年鹤岗市食品工业企业共有51户,工业总产值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1,922万元,比1985年提高12.3%,占市属工业总产值的 46.9%。全市食品工业企业中,独立核算企业41户,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企业18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2户;按隶属关系分:商业局食品工业公司直属8户,粮食局直属 6户,轻化工业局直属2户,区、乡直属18户,民政局、卫生局、纺织公司、蔬菜公司各1户,新华农场3户;按食品工业行业细分类:粮食加工业10户,植物油加工业2户,糕点糖果制造业 6户,屠宰及肉类加工业1户,罐头食品制造业1户,调味品制造业10户,饮料酒制造业4户,无酒精饮料制造业 7户。1986年全市41个食品工业独立核算企业,年平均全部职工人数4,75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99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255万元,全年平均定额流动资金余额2,359万元。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11,297万元,比1985年增长12%;工业净产值(按现价、分配法计算)2,268万元、比1985年增长13.7%。在41户独立核算企业中,盈利企业31户,盈利总额1,319万元;亏损企业10户,亏损总额73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246万元,比1985年增长61.8%;已交利、税911万元,比1985年增长 91%。1986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包括非独立核算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食用植物油11,717吨,比1985年增产1.7%;面粉82,540吨,比1985年增产 42.3%;大米20,677吨,比1985年增产98.4%;糕点1.851吨,比1985年增产1.7%,生产糖果698吨、玉米面9,393吨、玉米
 |
|
子6,060吨、酱油2,744吨、米醋622吨、白酒2,583吨、啤酒8,o35吨、无酒精饮料7,171吨。在全市41个独立核算食品工业企业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利润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个:市轻化局白酒厂、啤酒厂、商业局食品工业公司食品厂、酱菜厂、肉联加工厂、粮食局第一粮库(制粉厂)、第三粮库(制米厂)、第四粮库(制油厂)、第五粮库、饲料加工厂、新华农场粮油加工厂、南山区饮料厂、冰棍二厂。其中,实现利润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第一粮库、第四粮库、第五粮库和饲料加工厂。粮食局属6户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054万元,占全市食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51.4%;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9,063万元,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80.2%;实现利润总额为1,309万元,商业局属 9户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78万元,占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14.5%;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987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亏损总额为48万元。全市食品工业企业盈利最大户是粮食局制油厂(四粮库),1986年实现利润 854万元,占粮食局6户企业利润总额的65.2%;占全市41个独立核算食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8.5%。全市食品工业企业亏损最多的是商业局糖果厂,全年亏损31万元,占商业局 9户食品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的64.6%。
(文 友)
第四粮库浸出车间
【粮油加工业发展概况】 鹤岗市粮食局的制油、制粉、制米、淀粉、饲料加工 6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担负着全市商品粮供应和牲畜饲料供应任务,是全市食品工业的主体。1986年末有职工 1,409人,固定资产原值2,05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88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2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8,205万元,工业总产值9,063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309万元,上缴利税505万元。全年加工面粉77,248吨、食用植物油11,217吨、玉米
6,060吨、玉米面9,393吨、大米20,677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初经市委批准,撤销了粮食党组,成立了粮食党委撤销两个行政性公司,按经营品种分家,实行了以库代厂的管理体制。理顺了局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关系,增强了企业活力。改革了经营方式,搞活了商品流通。全局都做议价买卖、既解决了工业加工吃不饱的问题,又增加了议价收入。实行了年终干部考评制度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打破了干部管理制度中的“大锅饭”,增强了职工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济效益大提高。1986年,由于加工量不足,原料、包装物、运费涨价,豆粕出口限价,工资上调,增供大米补贴增加,贷款利息提高等不利因素条件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按额抵亏口径计算,全局实现利润 686万元。按省核定退库口径计算完成亏损768.21万元,占年度亏损指标的多7.8%,减亏106.45万元。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粮油工业发挥了骨干作用,克服了原料涨价、加量不足的困难努力提质降耗,实现利润 1,194万元,比年初计划上升67.8%。全局实现议价利润273.76万元,比计划增加40.7%。食品工业早开业,晚闭店,发展“拳头”产品,扩大销售门路产销量达 1,680万斤,月人均水平2.94斤,实现利润58.23万元,比上年增加3%。饲料公司在饲料降价的情况下,实现利润83.4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1.3%。汽车队实行“以长补短”方法,创利13.03万元,比计划翻了一番。
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取得收效。1986年共完成技改项目13项,每项都收到了效益。第五粮库对小浸出车间改造后产量提高 23%。淀粉厂成功地以稻壳代煤作燃料节省了资金。微机和工业电视进入了生产车间指挥生产。基本建设完成1.78万平方米。为积累后劲,新建了大型饲料加工厂、挂面厂和精油车间,这几项可望在1987年受益。
内引外联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横向联合,引进国内外食品品种1o余个,引进资产340万元,建立联营项目3个。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横向联合来发展企业的新路子。
职工福利得到改善。1986年全局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加了 61.76万元,人均月增加20元。兴建了两栋住宅楼,为 184户职工解决了住房,使住房紧张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全局各单位普遍兴办了“五小”福利设施,有四台大客车接送职工上、下班。供应系统各粮店全部配有洗衣机、电水壶、电饭锅、电褥子,解决了“三凉”问题。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1986年完善了学校设施,充实了师资力量,举办了各种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班,受教育人数达 120名,办了一期高中文化补习班,轮训职工36人。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员进行深造。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
第一粮库面粉车间
文明单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分口主抓的原则,拨款15万元,用于文明单位建设,局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的称号,有两个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有六个单位进入了市文明单位行列有 40%的股室、车间、班组、店被评为局文明集体。有50%的职工被评为文明职工。
(冉宪良)
【第一粮库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前进】 粮食局第一粮库是厂库合一的中型粮库,全省八大粮库之一,共有职工783人年经营量21万吨,年加工量10万吨,拥有固定资产1,160万元,年工业产值 2,500多万元。主要产品(精粉、标粉)除保市民生活需要外,还担负着部分外调任务。198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一粮库在1986年的工作中,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加强了三级管理,实行了加工生产班检,日检和抽检制,采取了配料加工的新工艺,增加了清杂、洗麦设备,使粉中含麸率大大下降,增加了面粉洁白度,精粉、标粉的面筋含量分别超过了省局规定标准,质量达到省优。受到居民的称赞,畅销哈尔滨、伊春等地。
为了推行现代化管理,第一粮库面粉车间应用微机技术和工业电视,加强了监控系统和指挥系统,使小麦加工出品率保持在 76%,精粉产量达18,708吨,标粉产量达58,540吨,实现利润10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7.8%。
(冉宪良)
【第三粮库大米车间加工能力提高】 第三粮库原大米车间是1973年建成的小型车间。十几年来,这个车间为我市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了一定贡献。根据我省水稻产量、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的新形势,第三粮库从1985年9月份开始兴建大米车间。到1986年 6月,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1,326平方米、造价1,200万元的大米车间土建工程。于1986年 9月30日完成机械安装,举行投产剪彩仪式,市政府领导和省局工业处的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
大米车间投产后为我市地方工业增添了光彩,年加工能力由过去的1.5万吨,提高到3.5万吨,既可活跃我市粮油市场,又使我市的粮油工业成龙配套。增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利润。
(冉宪良)
【第四粮库成为盈利大户】 第四粮库原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日产几吨的小榨油作坊。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造,已成为一个以库代厂的中型粮食企业,有职工 463人,年经营量12万吨,年加工量 5.5万吨。主要产品大豆油被商业部命名为信得过产品。副产品豆粕、大豆蛋白粉和磷脂油,每年出口3—4万吨,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节能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文明单位,晋升为计量二级管理单位、国家二级管理单位,获省“现代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第四粮库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以提质降耗为中心,狠抓了科学管理,加强了信息反馈,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计量管理,采取子位分析法,A、B、C 时间管理分类法PDCA循环工作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1986年加工大豆5.6万吨,实现产值3,747万元,利税 85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74.3%,比上年的376万元翻了一番还多,成为我市地方工业第一盈利大户。
1986年,第四粮库在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上,确定和优选了粕料浓度比,应用新型风机,实现了风力运送豆粕工艺,改造了烘干设备,减少水份损失,提高了豆粕出品率,年提高产量6,000吨,仅此一项,一年增收54万元。
1986年库主任与局长签订了五年任期目标责任状。在主任任职期内,工商各项工作目标,经济指标,年年要有新变化,职工福利设施年年要有新改善。到1986年末由主任承包的各项工作目标,均已较好地得到了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业部分:吨油耗煤由上年的140公斤下降到138公斤,吨豆耗水下降了1吨,增产油脂281吨,完成年计划的102.2%。商业部分;实现议价利润383万元,比上年增加122万元出口豆粕22,248吨,比年初计划增加1,000吨。
(冉宪良)
第五粮库玉米联产车间
【第五粮库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粮库是一个以库代厂的中型企业。有职工928人。下属玉米联产车间、浸油车间和2个烘干塔,年经营量12万吨,年加工量 5.7万吨。经营范围有:面包加工、孵化厂、服装厂、养猪场、商店、饲料店等。
1986年在工业生产上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采取了“定指标、定质量、定费用、包利润”的三定一包办法,推行了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了量、本、利分析和网络技术, 年加工玉米2万吨,加工大豆及玉米胚芽油7,000吨,工业产值达880万元上比上年增加了40万元。实现利润18,608万元,比上年增加59.7%,玉米联产吨成本由上年的 16.60元下降到15.70元,浸出加工吨油成本由上年的566.01元下降472.20元。
第五粮库在商业管理中,实行计量管理,从调入调出中减少损失浪费。减少重复捣运,经营吨费用下降到23.74元。
这个库把定编后富余出来的人员安排在多种经营服务公司,开办了服装厂、面包加工厂、孵化厂、养猪场、饲料店等行业。
(冉宪良)
【饲料公司在改革中前进】 鹤岗市饲料公司是粮食局所属企业,自1982年建厂以来,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现有职工342人,是年加工27,000吨配混饲料的中型企.业。198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0万元,上交利润总额33.38万元,实现了市政府,粮食局党委提出的“稳猪,保鸡,狠抓鱼”指示要求,为大陆食品加工厂生产车间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改革机构,完善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饲料公司过去是行政性机构,在改革中,把原来的行政性职能部门转变为产销结合的经济实体。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生产的销售实行定额管理,层层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做到生产按计划,供应按标准,加工车间定岗定编,人员、产量、产值,油材料及各种费用进行了定额管理。改革了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不同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各负其责。
加强职工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素质。1986年分别选派了 4人参加粮食系统营业培训班,目前公司已有专业管理人员15人,工程技术人员11人,占职工的5.3%。扩大生产能力建设。饲料公司于1986 年8月破土动工新建一座新型的,具有先进工艺和设备的配合饲料厂。预计1988年投入生产,每年可生产6万吨配合饲料的2,000吨颗粒料,除供应我市,还可出口创汇。
(王清民)
【食品工业公司概况】 食品工业公司是1980年成立的,共有职工 920人。主要经营糕点、糖果、冷饮的生产加工和批发。下属食品厂、酿造食品厂、糖果厂、罐头厂、汽水厂、腐乳厂等6个工厂。1986年产值实际完成488万元,占计划的92%销售实际完成480万元,占计划的93.2%,比1985年增长3%。
【开拓食品工业市场】 为了扩大食品工业市场、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扩大产品销路,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层层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了化验员岗位责任制、抽样化验和报告制度、产品验收入库制度等,用科学方法管理和指导生产。做到不合格不出厂,充分发挥QC小组的作用(QC小组指质量管理小组的代称),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6年公司系统有金龙奶粉、结莲奶粉、槽子面包、盘香黄瓜、芝麻疙瘩丝,二级母油和豆拌酱等九个产品被省商业系统评为优质产品。
【产品的更新换代】 为了活跃市场,满足市场需要,公司从上海、北京等地共引进50多个新品种,食品厂的老鼎丰月饼,酿造食品厂的六必居酱腌菜,罐头厂的各种花样寿桃、儿童生日蛋糕,花生酥、球糖、糖果厂的儿童花生酥、海带钙质糖、淀粉软糖,汽水厂的冰花露、鲜桔露、健身可乐等新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改变作风送货上门】 1986年狠抓了经商作风,实行送货到门、热情服务,积极扩大外销门路,糕点糖果销售网点由市内增建到鹤立、大丰、绥滨、南岔、古城、名山一带。1986年销售糕点1,130吨,比去年增销21吨。酱油2,740吨,比去年增销27吨,米醋 510吨,比去年增销20吨,其它产品较去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销。
【节约挖潜降低费用 提高管理水平】 1986年食品工业公司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技术改革,挖掘企业内在潜力。节约能源的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酿造食品厂锅炉以煤泥代替原煤一年节约资金1万多元。酱油厂全氮利用率通过反复研究试验由原来70.5%提高到 72.5%,一年节约粮食30多万斤。公司各厂在开展增产节约、修旧利废的同时,还实行了产值、销售、出品率、成本、利润等项指标考核记分制,奖罚严明,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有效的加强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胡云峰)
【白酒厂获全省轻工业“三升级”竞赛三连冠】 鹤岗市白酒厂在全省轻工业战线开展的以提高企业素质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指标升级增效益、质量升级创“三优”、企业升级争先进为内容的“三升级”竞赛活动中,从四个方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实行目标管理,狠抓“三升级”竞赛计划和指标落实,把目标具体分别落实到每个职工头上,采取降低各项费用,缩小班产差距,提高淀粉出酒率等措施。二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厂增设了全面质量管理科,对全厂各道工序加强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加强半成品的中间检测。全厂形成了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提高淀粉出酒率,引进和坚持“生料发酵”新工艺,提高工作质量,使淀粉出酒率创建厂最好水平。四是落实经济责任制,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与职工签订了责、权、利比较明确的经济承包合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198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3万元,比上年提高11%;白酒产量完成2,523吨,比上年降低1.7%;饮料完成1,660吨,比上年提高45%;淀粉出酒率实现77.23%,比上年提高1.85%;吨酒耗粮2.06吨,吨酒耗煤降到0.89吨,吨酒耗电206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12,565元;上缴税金实现186万元,利润实现了3万元,百元产值利税达到32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较好水平。
经过全省轻工业战线“三升级”竞赛评比,白酒厂连续三年居参加评比的全省73家普通白酒厂第一名,被省轻工业厅命名为“三升级”竞赛优胜单位,荣获“三连冠”称号 (奖杯永久保留)。
【白酒厂半成品车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鹤岗市白酒厂白酒半成品车间共有职工27人,共有柚种、伴曲房、酵母、菌室四个班组,1985年该车间曲种班被授予市红旗班组。1986年,半成品车间实行目标管理,全体职工按照各自的工作目标,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厂的前列。一年来,产品质量达到了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提高淀粉出酒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鹤岗市政府授予1986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1986年,半成品车间主要从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四有”职工入手,组织职工学习业务技术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岗位练兵和法制教育,培养职工成为“四有”新人,努力为四化建设掌握本领,使全车间职工技术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全年没有一名职工违犯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加强目标管理,提高半成品质量。从全面质量管理入手,抓职工的目标工作程序,QC小组围绕提高半成品质量认真开展活动,使半成品质量稳步提高,糖化力达到 8,000以上,比规定提高700;酵母细胞达到1.2亿,比规定提高 0.2亿,为提高淀粉出酒率,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勇于开拓,开发新技术。1986年是白酒销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一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半成品车间全体职工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在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发新技术,引进新工艺,“生料发酵”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在本厂适用的可靠工艺数据和工艺流程,成为全省第一个试验成功“生料发酵”的厂家,“生料发酵”的试制成功,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5万元。
【鹤岗市白酒厂简介】 以生产白酒为主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市轻化工业局,兴建于1950年。经过30多年来不断地引进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工厂不断发展壮大,已由生产单一品种增加到数十个品种。到1986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 262万元,厂区占地面积14,566平方米,建筑面积8,894平方米。有制酒、饮料等设备55台,机械化程度达 85%。职工460人,其中:生产工人422人、管理人员38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主要产品有老白干酒、鹤来春酒、陈酿红粮酒,和清凉饮料桔香露等,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各市县及北京等地。
1979年推广应用新菌种,提高了曲子的糖化力,降低了用曲率。1986年用曲率降到5%,比1979年下降 17%。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各项指标均创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淀粉出酒率由1976年的70%逐年提高到1986年的75%以上。
1986年,提前26天完成产值,提前 120天完成利润计划,淀粉出酒率达到77.23%。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540万元,上缴税金 186万元,利润实现30万元,人均利税4,74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000元,资金周转天数达到86天,企业提前 3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龙江液白酒、陈酿红粮白酒受到省内外广大用户的好评。
(轻化局)
【鹤岗市啤酒厂简介】 是鹤岗市唯一生产啤酒的厂家,属轻化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始建于1960年。全厂占地总面积15,98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33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6万元。职工4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68人。1986年产品增加到6种:有金鹤、佐餐、低度、银鹤、鹤岗、散装啤酒。总产值355万元,年产啤酒8,035吨,实现利润44.8万元,上缴税金109.99万元。1986年由于原料涨价及销售市场的变化,部分经济指标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