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水·农业综述· 【农林基层组织和劳动力】 1986年鹤岗市属农村基层组织(不包括国营农场)有一个镇——原新华乡改为新华镇、4 个乡——红旗乡、蔬园乡、东方红乡、团结乡。镇乡下属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106个。乡村总户数12,157户,比1985年增加243户,增长2%;乡村总人口56,387人,比1985年增加 900人,增长1.6%;乡村劳动力16,874人,比1985年增加2,098人,增长14%。在乡村劳动力中,农林副渔业11,806人,比1985年增加87人,增长6%;工业劳动力 3.434人,比1985年增加1,684人,增长96%;男劳动力11,213人,比1985年增加1,468人,增长15%;商业饮食服务业225人,比1985年增加71人,增长46%。
【农村固定资产构成】 1986年鹤岗市属农村 (不包括国营农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5,869万元,其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993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比1985年增长 34%;年末非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原值2,876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 49%,比1985年增长10%。在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乡、镇所有904万元,占30.2%;村级所有334万元,占11%;村民小组所有35万元,占1%;新联合体所有23万元,占0.8%;农村家庭所有1,697万元,占57%。按生产用途分:农村牧渔业机械920万元,占生产性固定资产的30.7%,比1985年增长一倍多;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 532万元,占17,8%,比1985年增长33%;工业机械设备441万元,占14.7%,比1985年增长22%;运输工具457万元,占15.2%;畜牧业资产 324万元,占10.9%;其它固定资产319万元,占10.7%。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1986年鹤岗市属农业机械总动力54,184万千瓦,其中柴油机40,916万千瓦,占75.5%;电动机4,340万千瓦,占8%;汽油发动机8,928万千瓦,占16,5%。共有大、中型拖拉机424台,17,136千瓦,其中链轨式拖拉机241台、11,852千瓦。共有小型拖拉机1,840台,比1985年增加660台,增长55.9%;其中农户所有1,794台,占小型拖拉机总数的97.5%。共有大、中型配套农具机引犁、机引耙、播种机、中耕机、镇压器、联结器等 651台;联合收割机62台,比1985年增加2台,增长3%;农用汽车161辆,比1985 年增加18辆,增长12%;胶轮畜力大车1,059台,比1985年增加735台,增长2.2倍。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商品产值】 1986年鹤岗市属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4,092万元,比1985年增加 360万元,增长9.6%。其中,种植业产值2,686万元,占总产值的65.6%,比1985年增长34%;副业产值184万元,占总产值的4.5%,比1985年增长 20%;渔业产值76万元,占总产值的1.9%,比1985年增长55%;林业 420万元,占总产值的10.3%,比1985年减少25万元;牧业产值为726万元,占总产值的17.7%,比1986年减少360万元。
1986年市属农业商品产值(按1986年现行价计算) 3,108.2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商品产值1,994万元,占64%;林业商品产值46.9万元,占1.5%;牧业商品产值792.8万元,占25.5%;副业商品产值214.5万元,占6.8%;渔业商品产值68.3,万元占2.2%。
【农作物播种和机耕地面积】 1986年鹤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650,775亩,比1985年增加11,536亩,增长1.8%。其中,市属农村乡镇播种面积181,509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7.9%;市属国营农牧场播种面积为14,42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市属机关团体播种面积11,712亩,占总播面积的1.8%;矿务局集体企业总公司播种面积75,591亩,占总播面积的 11.6%;省属农场播种面积367,535亩,占总播面积的 56.5%。按农作物类别分:市属粮豆播种面积204,659亩,占市属总播面积的72.3%,比1985年增长3.9%;市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22亩,占市总播面积的1.8%,比1985年减少4,258亩;青饲料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73,459亩,占市总播面积的25,9%,比1985年增长4.7%,蔬菜(包括土豆)播种面积54,180亩,占市总播面积的 19.1%,比1985年减少1,960亩。
1986年鹤岗市属农业机械播种面积126,550亩,占市总播面积的44.7%,比1985年机播面积减少6,973亩。其中,农村乡镇机械播种面积39,816亩,占市总机播面积的31.5%,比1985年减少5,624亩;市国营农牧场机播面积10,050亩,占市总机播面积的7.9%,比1985年减少2,430亩;市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机播面积为76,684亩,占市总机播面积的60.6%,比1985年增长19.6%。1986年鹤岗市属农业机械收获面积107,484亩,占市属实际耕地面积的59.5%,比1985年减少18,009亩。其中,农村乡镇机械收获面积29,711亩,占总机收面积的27.6%;国营农牧场机收面积9,310亩,占总机收面积的8,7%;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 机收面积68,463亩,占总机收面积的63.7%。
(仲 力、文 志)
市属农业总产值表 单位:万元
【农、林、牧、副、渔总产量】 1986年鹤岗市属农业(包括矿务局)粮豆总产量29,294吨,比1985年增产5,905.5吨,增长25%。粮豆平均亩产143公斤,比1985年增产24.5公斤,增长20.7%。蔬菜总产136,524吨,比1985年增产531,235吨,增长 63.7%。1986年农村个体户从事林业生产有新突破。农村个体户造林面积10,066亩,占农村造林面积的74.3%,占全市造林面积的18.6%。
1986年鹤岗市属年末大牲畜存栏总数7,880头,比1985年减少1,853头, 下降幅度为19%。其中,农村乡镇大牲畜存栏6,463头,占全市大牲畜总数的 83%,比1985年减少1,449头,国营农牧场大牲畜存栏282头,占全市大牲畜总数的3.6%,比1985年增长66头;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大牲畜存栏1,135头,占全市大牲畜总数的14.4%,比1985年减少470头。大牲畜的种类有:黄牛、奶牛、马、驴、骡。1986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17,156头,比1985年减少 6,156头,下降幅度26%。其中,农村乡镇生猪存栏9,964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总数的58%,比1985年减少2,344头;国营农牧场生猪存栏123头,占全市生猪存栏0.7%,比1985年减少 162头;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生猪存栏7,069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数的41.3%,比1985年减少2,650头。1986年市属山羊、绵羊总头数4,033头,比1985年减少2,249头,下降幅度为 39%。其中,农村乡镇羊存栏1,520头,占全市羊存栏的87.7%;国营农牧场羊存栏34头,占全市羊存栏的0.8%;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羊存栏 2,479头,占全市羊存栏数的61.5%。1986年鹤岗市属家禽共有466,208只,比1985年减少294,535只,下降幅度为 38.7%。其中,农村乡镇有家禽251,315只,占全市家禽总数的53.9%;国营农牧场有家禽29,803只,占全市家禽总数的6.4%;机关、企业(包括矿务局)有家禽185,090只,占全市家禽总数的39.7%。198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408吨,其中国营267吨,集体25 吨,个体116吨。
(仲 力)
鹤岗市蔬菜生产情况表 单位:吨
注:包括矿务局
鹤岗市粮豆生产情况表 单位:吨
【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1986年鹤岗市属农村经济总收入6,845.4万元,比1985年增加1,299.9万元,增长23.4%;纯收入3,348.77万元,比1985年增加466.8万元,增长 16.2%。其中,在农业纯收入中为国家缴纳税金136.5万元,比1985年多缴纳21.8万元,多缴 19%;集体提留135.6万元,比1985年减少70.8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3,076.5万元,比1985年增加523万元,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545.6元,比1985年增加85.6元,增18.6%;农村农民人均收入 625.2元,比1985年增加95.7元,增长 18%。各乡、镇人均收入名次是:第一名:团结乡,人均收入为687.15;第二名:新华镇,人均收入589.7元;第三名:红旗乡,人均收入556.2元;第四名:东方红乡,512.2元;第五名:蔬园乡,人均收入479.4元。
1986年各乡新经济联合体人均收入2,105.2元,其中红旗乡新经济联合体人均收入2,173.9元;蔬园乡新经济联合体人均收入1,724.1 元。
(文 友)
【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1986年鹤岗市农村按照中共中央(1986) 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逐步向多部类综合经济转变。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食品工业、商业和其它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总户数比1985年增加 34%,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总收入已占全郊总收入的 70%,农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收入的比例由1984年的4:2:4变为3:2:5。单一经营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已被突破。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体系已具雏型,多数农产品已经实行市场交换,粮食、蔬菜实行了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合同完成情况较好。1986年全部横向流动的资金达四百多万元,季节和常年流动的劳动力达三千多人,企业和农民共输入引进、输出技术一百多项。在农村全面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了双层经营、承包经营、合伙经营、股份制经营、不同所有制间联合经营等灵活多样新的经济组合,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正在形成。1986年全市农村专业户发展到1,492户,比1985年增加786户,增长1.1倍;家庭整半劳动力2,440人,比1985年增加981人,增长67%;请帮工、带徒弟204人,比1985年增加189人,增长12.6倍。在全部专业户中,种植业专业户1,277户,占85.6%,比1985年增长 1.9倍。畜牧业专业户38户,渔业专业户6户,工业专业户30户,建筑专业户2户,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专业户42户。
农村经济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元
各乡镇人均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1986年鹤岗市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5个,比1985年增加2个,增长67%;从业人员190人,比1985年减少37人;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比1985年减少 8万元;总收入95万元,比1985年增加31万元,增长48%;纯收入44.5万元,比1985年增加12.5万元,增长39%;其中分给个人数39万元,比1985年增加 9万元,增长30%。在新经济联合体的总收入中,种植业10万元,占10.5%;工业25万元,占26.3%;运输业60万元,占63.2%。
(仲 力)
【农业投资大幅度增加】 1986年,鹤岗市依靠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四个积极性,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引进和自筹等多种渠道,实现农村生产性建设的总投入 1,520万元,比1985年增长 31%。其中,向土地投资总额678万元,比1985年增长42%。每亩地平均施用化肥36斤,比1985年每亩地多施化肥 8斤。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1986年比1985年多扣塑料大棚41,000平方米,多建温室21,000平方米,完成水利工程17万立方米,修复机电井59眼,新建鱼池500亩,新造林14,000亩。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1986年全市郊区建成文明村 6个,新修乡村道路71条共计77.7公里;绿化村路62条共计99公里;义务植树17.5万株。农村中小学的 1,770平方米危房全部得到维修;参加农业,农机、畜牧等培训班的农民达 5,000多人次;农村中小学和成人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6年全郊进一步开展了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为国家、集体创利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致富不忘国家、不忘集体的好党员、好干部、好专业户。东方红乡红旗村村长黄体友在卖秋白菜时,先后五次来人要买他家的菜,他都优先让给别人。团结乡东风村高明月,在水田灌水时主动让别人先灌,自己排到最后。
【农村扶贫工作】 1986年全市农村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提出的“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要求,开展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至1986年底,全郊566个贫困户中已有239户脱贫,占总贫困户的42%。脱贫户的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123元增加到295元,增长1.4倍。扶贫的做法: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全郊720名党员每 1至2名党员承包一户,主要在寻找致富门路及资金、技术、生产、生活上具体帮助。团结乡东胜村支部书记李存祥的联系户林学道,因种地技术差,1985年人均收入仅71元。1986年在李存祥具体帮助下,提高了种地技术水平,人均收入达 750元,比1985年增长10.5倍。东方红乡获胜村范金玉,除在技术上帮助贫困户外,看到贫困户没化肥,就主动把自己的 500公斤化肥送去。还给贫困户李春芝等解决菜苗 6,000棵。二是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向社会有关部门汇报农村贫困户情况,取得支持。1986年市直机关得知农村贫困户情况后,有10个单位抽调79名干部,由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 5个乡、镇的17个贫困村,结合本部门业务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户解决资金、良种、化肥,技术等实际问题。省、市机关部门共拿出扶贫资金12.5万元;市农业银行给团结乡志成村解决低息贷款2,000元,代购化肥2,000斤、良种 1,000斤,并帮助该村制定了具体脱贫规划;市农机总站无偿为14户贫困户种地 300亩;市民政局和市科协共同帮助东方红乡立新村脱贫,实现了人均收入增百元的目标。农牧局机关将全郊最贫困的村——东方红乡小山村做为扶贫对象。局的主管领导深入到小山村了解贫困的原因,选派两名干部常年深入这个村帮助工作。经一年时间,小山村面貌大变:粮食产量由1985年的30万斤上升到77.2万斤,增长 2.5倍。人均收入比1985年增加4.5倍,有70%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农村整党工作】 1986年1月鹤岗市农村整党全面开始,至1986年 6月末历时6个月,全郊乡、村两级整党工作已经完成,取得显著效果。第一,把党性教育贯彻始终,对党员进行了党的宗旨、理想、形势政策、党的观念、党的纪律教育,党员增强了党性,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郊720名党员建立了 961个联系户,对566户贫困户进行承包,帮助脱贫。1986年,共帮助 239个贫困户脱贫,其余贫困户也有不同程度好转。蔬园乡党员王殿臣,整党后提高觉悟,主动献出300元钱帮助贫困户。第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整党后原来5个二类支部均转为一类支部;11个三类支部有8个转为二类支部,党的“三会一课”(支部大会,支委会,小组生活会和党课教育) 制度普遍恢复和健全起来。第三,认真清理和纠正了不正之风。有94名党员干部退还吃喝款3,264元,清理各类欠款24万元。查出各类经济问题101件,退款29 万元;立案34起,结案32起。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问题得到认真查处。
(文 友)
深化改革全面发展郊区农村经济
白伟民
市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根据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议的要求,在总结多年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资源、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和鹤岗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它是鹤岗市在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站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实现郊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郊区农村经济在全市总体经济布局中的地位
全市郊区农村土地66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郊区耕地总面积约2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郊区总人口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6%。从城乡比例看出,属大城市、小郊区结构。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郊区农村经济在全市总体经济布局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其一、郊区农村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全郊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424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上缴农业税及乡镇企业所得税达到175万元,农村人均为国家贡献50元。
其二、郊区已成为城市大工业生产原材料和小型配套产品的重要基地。全郊每年为城市提供各种原材料达20多种,总价值达800多万元,生产各种小型配套产品30余种,总产值为1,000万元。
其三、每年为城市提供大量蔬菜、鲜肉、鲜蛋、鲜鱼、鲜奶等鲜活农副产品。1986年郊区为城市提供商品蔬菜17,000万斤,城市人均占有量达到310斤。提供各种肉类2,000多万斤,城市人均占有36斤。提供鲜蛋 1,000万斤,城市人均占有量为18斤。城市副食品供应水平均比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城市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郊区农村还在城市建设、城市污染综合治理、美化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输送大批劳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深入落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郊区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一)农村产业结构整调取得明显成果。农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郊区农村总收入6,772万元,其中农业2,268万元,多种经营1,280万元,乡企3,224万元。三大产业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结构比例为三:五,改变了产业单一,种植业占主要地位的生产格局。
(二)自然资源优势较为商品经济优势的步伐逐步加快。到1986年末,全郊已开发水产养殖水面2,500亩。开发矿石资源场点30余处,年创产值 300多万元。生产原煤14.7万吨,产值500多万元。金属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型企业已在全郊遍布。开发资源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郊区农林人均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增强。1986年来,郊区人均收入达到625元,比1978年增长了3.2倍。由于国家和集体向农业投资增加,农民向土地投入进一步加强,改善了乡村道路面貌,增加了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全郊保护地面积达到3,220亩,小拖拉机增加到2,270多台。农户大量应用化肥,合理使用药剂激素,科学种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高档商品逐渐进入农家,农民的衣食住等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逐步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郊区农村经济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制约因素多,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点:
一是从宏观指导上看,由于没有脱离环境的制约,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近郊已沿着农工商综合发展的路子前进,远郊仍处于单一的经济发展局面。
二是在依靠资源、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农民商品生产观念差,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眼光。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很薄弱,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田水利排涝、机械化作业、科技推广、设施建设水平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农林经济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各项综合服务体系有待于加强和完善,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尚需进一步探索,集体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管理手段的实施有待于提高。
三、从总体布局出发,对郊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设想
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必须以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郊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可能性为依据。按着党中央提出的要在2000年实现小康水平的要求,第一步到1990年全郊工农业总收入要达到1.2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00元。第二步到2000年全郊工农业总收入达到 5亿元。按以上目标要求,从鹤岗实际出发,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依托城市优势,综合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系统采用选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巩固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各业的生产和效益水平,加速郊区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是坚持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多层次加工增殖转变,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是生产经营要由松散粗放的个体经营向多层次多形式合作联合的集体化经营方面转变;
三是树立现代商品经济观念,由封闭式的经济向开放式的市场经济转变;
四是把对农业的简单投入转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来;
五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结合,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
六是加强对农业的宏观控制,切实搞好微观调节,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七是合理安排农村发展结构,搞好布局。
四、几点措施
1.继续增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切实搞好以农田水利、农业机械、良种繁育、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
3.管好用好土地,有计划的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加强菜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培肥地力办法,建立地壤耕暄、改良水土保持等制度,建立科学的生态模式,形成农业的良性循环。
4.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进一步完善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合作制,加强各种经济成分的联合,大力发展乡、村办企业,提高郊区农村的商品生产能力。
(本文作者:鹤岗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