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的新发展】 60年代初,鹤岗市农业系统开始注重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特别是保护地生产新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左”的影响,使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走了曲折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六五”期间和“七五”计划第一年,鹤岗市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由过去完全传统耕作型转向了传统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阶段。1986年末全市农业地膜复盖新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早甘兰、旱黄瓜、早豆角、茄子、柿子、青椒、西胡卢、西瓜、香瓜等十多种作物,成为大面积复盖栽培的主要形式。全市地膜复盖面积已达2,840亩,比1980年增加 8.4倍,创历史较好水平。温室、大棚均有大幅度增长。保护地生产,对于地处高寒地带、低温冷冻灾害频繁的鹤岗地区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大棚黄瓜生产,每亩产量平均可达 8,000多斤,比陆地栽培产量提高一倍以上;采收期可比陆地栽培早20天左右;每亩纯利润达2,000元左右,比陆地栽培增加经济效益4.5倍;采收期的提前和延后,为人民多吃新鲜蔬菜创造了好条件。保护地生产的发展,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1986年农业生产的良种化有新发展。良种繁育体系健全,种子净度和品种纯度均有提高,良种化覆盖率已达 90%。化肥已普遍推广与应用,菜田亩施化肥达30斤,粮田亩施化肥20斤,并由过去单施氮素化肥发展为氮、磷、钾复合化肥的应用,全市年施用量达一千吨。水田,大豆、小麦田的化学灭草得到广泛应用。1986年全市水旱田灭草达 8万亩,主要灭草剂有禾大壮、敌稗、拉索、拿扑净,2.4 ——DJ酯等。植物保护走向无公害灭虫、灭病。60年代后期的对人畜有高残留毒害的 “DDT”、“六六六粉”已完全禁用,无公害生产已列入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的重点工作。地蛆、蚜虫、夜盗虫、菜青虫、霜霉病、稻瘟病等均得到控制。
                                     (姜铁英)
  【农业技术的推广】 1986年重点抓了以下四项推广项目:
  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1984年在我市进行试验,经过 3年时间,1986年推广2个乡、3个村、21户 175亩,平均单产1,130斤,比直播增产25~73%。经过调查总结水稻旱育苗稀植每垧省种550斤,每垧增产4,266斤,每垧总增收1,145元。
  推广大豆根瘤菌肥:1985年引进根瘤菌肥,1986年推广面积 7,906亩,经过五个乡所设的示范点调查:增产幅度为平均 9.99%,亩增产35.6斤,亩增收12.1元,经推广大豆根瘤菌肥共增产大豆281,453斤,按亩成本0.5元扣出,获纯收益9.1万元。
  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培育玉米苗,到适当苗令再往大田移栽,这是一项重要增产技术,对抗低温,促早熟夺高产具有特殊意义。1986年示范推广面积39亩。分布在东方红立新村、小山村以及蔬园乡新发 3个村、21户,经过调查总结,小山村李士全采用玉米育苗移栽亩产970斤,一般玉米597斤,增产62.4%。
  推广地膜覆盖蔬菜、瓜类。全市推广地膜覆盖蔬菜瓜类面积2,440亩,其中早甘兰1,160亩,早豆角9亩,旱黄瓜27亩,茄子 180亩,青椒197亩,柿子91亩,香瓜210亩,西瓜466亩,都取得了早熟高产的效益。
  【开展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 根据专业户的需要,市科技站和乡站,分别深入到村屯举办蔬菜、大田、多种经营等农业技术学习班,讲授蔬菜育苗,保护地生产;地膜覆盖蔬菜、瓜类;防治病虫害,新农药、化肥、植物激素,水稻旱育苗稀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新技术。深入5个乡、31个村、屯,共办班42次,参加人数1,900多人。
  开展农业科普咨询活动。配合市科协,利用科普宣传车放映“地膜覆盖蔬菜、大棚新品种”等六部科教片,送农药150袋,菌肥150箱,植物激素300瓶,发科技资料1,200份,深入到 5个乡、15个村进行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咨询人数达980多人。
  抓好经营服务,促进推广开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行政管理为经营服务,改单纯的产中技术指导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在抓好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基础上,各乡经营与推销农膜13吨,蔬菜良种1.3万市斤,大田良种2.2万市斤,农药2.1吨,各种激素500市斤。
  【搞好科技扶贫,培养科技示范户】 1986年农技站与市科协共同搞了科技扶贫工作,重点抓了东方红乡小山村。帮助贫困户靠科学致富,经过一年定人、定期、定技术措施,使小山村发生了根本变化。1985年小山村是郊区最困难的村,人均收入 105元,单产58.6市斤。经科技扶贫,1986年现有68户,耕地面积3,750亩,总产77.25万市斤,平均单产206市斤,增产2.5倍,人均收入567.6元。全村1986年购买电视机的有47户,全村全部脱贫。
  建立科技示范户,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技服务面对千家万户,为适应这新形势的要求,农技站开展了“农业科技示范户”活动,1986年建立53户科技户,承包面积 2,376亩,为使科技示范在农业推广新技术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到“五优先”,优先得到科技资料和信息;优先供应良种、新农药;优先得到技术指导;优先技术培训;优先上报科技成果。蔬园乡新生村科技示范户高士柱,在自己承包的20亩蔬菜土地上采用保护地大棚的提前延后蔬菜保鲜等方法,共产菜150,397市斤,平均亩产7,520市斤,总收入30,348元,平均亩收益1,517元。
                                     (李玉贵)
  【大棚内铺电热线黄瓜早熟增产】 蔬园乡裕民村常青蔬菜生产联合体,1986年在大棚内使用电热线生产黄瓜,144平方米可产黄瓜3,456市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黄瓜24市斤,平均单价市斤0.28元,收入967.68元,而对照同样也是144平方米,产黄瓜3,026市斤,平均每平方米产21市斤,平均单价市斤0.24 元,收入726.24元。铺电热线增产黄瓜430斤,增加产值241.44元,增产幅度在14.2%,而增值幅度在33.2%。
  经济效益:144平方米,用100 米长、800瓦的电热线4根,利用电热线加热8天,每天用电8小时,耗电250度,亩耗电量934度,亩用电费84.04元。除掉电费亩纯增加收入1,033.77元。
  【蔬菜生产全面大丰收】 1986年鹤岗市蔬菜生产获全面大丰收,春、夏、秋三季菜均创历史较好水平,有10项新突破:(一)、春菜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全市春菜总产量6,258吨,比1985年增产1,810吨,增长40%;比春菜总产历史最高的1975年增产 29%。春菜播种面积4,358亩,比1985年增加1,260亩,增长40%;越冬根子菜(韭菜等)占春菜总面积60%;春菜保护地面积大,仅韭菜、菠菜两个品种就扣大棚20万平方米,比1985年多扣12.3万平方米,增长1.6倍。(二)、春菜上市时间比历年早。种菜专业户普遍比往年提前半个月扣大棚,并在大棚内生火加温,促进春菜早上市。大棚韭菜最早在春节前已上市,3月23日部分上市;大棚菠菜在4月4日上市。至4月24日,全郊大棚春菜上市量达21万斤,比1985年提早上市近半个月。红旗乡长胜村菜农邓树敏在温室种植的黄瓜,于5月 6日上市出售140多斤。(三)、夏菜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全市夏菜总产量29,410吨,比1985年增产5,014吨,增长20%;比夏菜总产历史最高的1975年增产3,597吨,增长 14%。夏菜亩产1,676公斤,比夏菜亩产历史最好的1985年,每亩增产286公斤,增长20%。(四)夏菜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均好于往年。不仅数量足,品种全,还消除了8月中旬的小淡季,市场供应一直延后到9月末。(五)、保护地面积增长幅度大。1986年,全郊新建温室9,467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11.8%;新扣大棚46,000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13.9%;共扣地膜2,500亩。(六)、秋菜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全市秋菜总产94,183吨,比1985年增产45,517吨,增长93%;比秋菜总产历史最高的1978年增产26,633吨,增长39%;秋菜亩产4,059公斤,比秋菜亩产历史最高的1985年每亩增产2,059公斤,增长 51%。(七)、秋白菜生产出现产大于销的过剩局面。1986年全市秋白菜总产达72,700吨,全市人民实际需求量58,250吨,超过14,450吨。(八)、全市蔬菜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全市农村乡镇、国营农场、机关团体(包括矿务局)共生产蔬菜136,524吨,比1985年增产53,124吨,增长64%;比全市蔬菜总产历史最高的1978年增产 5,627吨,增长4%。(九)、全市蔬菜亩产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全市蔬菜亩产2,520公斤,比全市蔬菜亩产历史最高的1985年每亩增产1,035公斤,增长70%。(十)、夏菜、秋菜由常年靠外地支援变为支援外省、市。
  1986年鹤岗市蔬菜生产形势大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党的政策好。1985、1986年,中共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由于土地承包常年不变,农民心里有了底,敢于向生产投资,敢于在土地基本建设上花钱。1986年,全郊菜农对保护地投资58万元,投放农家肥27万立方米,投放化肥510 吨。这些投资均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二是市委、市政府重视,从方针政策上、措施上采取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方针和“确保蔬菜生产”“稳定菜田面积,大力发展保护地生产,巩固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远郊蔬菜生产,增加细小短缺品种,发展冬季鲜菜生产”及“实行合同订购为主、放开经营为辅”“落实养地基金制度和以工补菜措施,对菜农在生产资料供应、贷款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等具体政策和措施,保护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三是信守合同、兑现政策。1985年全郊部分地方蔬菜生产受自然灾害减产,市委、市政府责成国营部门坚持按合同办事,修订生产指标。1986年全郊蔬菜生产过剩,10月中旬检斤结果:合同内的蔬菜剩余2,580万斤,计划内蔬菜剩余2,640万斤,计划外蔬菜剩余466万斤。为兑现党的政策、信守合同,市政府决定:合同内的蔬菜(秋白菜)每斤补贴一分五厘;计划内的每斤补贴一分;农民卖出的合同内菜,由于价格低,每斤补贴一厘二。四是科学种菜的水平有新提高。1986年全市农口推广的12项新技术中,应用于蔬菜生产的有 8项。特别是保护地和生长激素的应用,对蔬菜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红旗乡长胜村菜农邓树敏,在温室黄瓜培育中,大胆使用了雌花生长激素乙烯利,促进秧苗刚一伸蔓就坐果,秧苗在一尺高以上时,黄瓜已长半尺左右,做到上市早,收获多、效益高。长胜村种植的秋白菜,在应用植物生长激素后,垧产提高到20万斤以上。1986年鹤岗市蔬菜生产获得大丰收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气候和雨水条件好,“天作美”。1986年,除早春有一场冻害和 6月分有段干旱外,全年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蔬菜生长。特别是立秋前后(8、9月)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蔬菜大长。8月份日照时数230.4小时,比1985年同期增加32.1小时;晴天日数8天。9月份日照时数248 小时,比1985年同月增加28小时;降水量100mm,比1985年同月增加36.4mm。
                                     (矫振钊)
  【西瓜、香瓜种植】 1986年春,鹤岗郊区从齐市园艺所引进西瓜杂种一代“新澄”及少量的“齐红”品种,引进台湾西瓜“新红宝”杂交种,在东方红乡东兴村、新华乡南华村、红旗乡竣德村、大陆煤矿农副场进行试种,试种面积50亩,与龙蜜 104、蜜宝西瓜进行性状对比观察。
  红旗乡竣德村村长种了两亩新澄西瓜,总产11,000多斤,收入 1,400余元。东方红乡东兴村曾祥春种7亩新澄西瓜,总产3万余斤,纯收入3,000余元。
  1985年以前,全市西瓜面积在300亩左右,1985年全市西瓜面积增到500亩,1986年又增到700亩。
                 西瓜、香瓜种植试验结果     单位:斤、元



  香瓜品种有金道子、龙甜一号、台湾蜜等品种,品质较好庙产量在 2,000斤上下,是种植西瓜产量的一半,收益也不如西瓜高。1986年种植1,900亩。
                                     (孙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