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86年鹤岗市畜牧业总收入2,500万元,比1985年增长4.17%;其中农村畜牧业收入1,300万元,比1985年增长9.2%。
  1986年鹤岗市畜牧业生产的重点仍是养鸡业。年末蛋鸡存栏55.2万只,年产鲜蛋 1,300万斤,实现城市人均1只产蛋鸡、20斤鲜蛋。1986年全市鲜蛋产量较1985年增长36%。1986年我市养鸡业在饲料涨价和短缺等困难情况下得到稳定发展,主要措施是: (1)、基本实现良种化。黑龙江省当前最好的蛋用鸡品种——滨白鸡,已遍及全市。
  1986年全市滨白鸡产蛋1,282万斤,产值1,795万元。有一、二级滨白鸡种鸡场 8个,孵化场21个,初步形成繁育体系。 (2)、妥善解决了饲料不足问题。针对1985年下半年出现的饲料不足问题,除粮食部门(饲料厂)进一步挖潜、解决混合饲料28,935,000公斤以外,市人民政府鼓励各养鸡单位和个人多渠道解决饲料来源,外购饲料 1,000多万斤,保证每只鸡雏供应饲料18.8斤,成鸡每月供应饲料6.9斤,使饲料短缺的矛盾基本解决。(3)健全了防疫体系,把住防疫关。市区健全了防疫队,乡村充实了兽医、防疫员,基本形成防疫体系。全面实行了目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开展以鸡瘟、禽霍乱为重点的防检疫工作,坚持春、秋两季预防注射和常年补针,对10日令以上鸡雏进行滴鼻,两个半月以上的鸡雏进行刺种,注射密度90%以上,全年无重大疫情,保证了养鸡业的稳定发展。(4)、坚持科学养鸡。对种鸡场进行了整顿,建立和健全了生产责任制和技术规程;对养鸡户(重点是养鸡专业户)进行了科学养鸡的教育,推广和引入笼式养鸡、雌雄鉴别、气雾免疫等6项新技术。(5)、1985年和1986年,省市先后投资18万元,建成了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中心和一处无害处理室、三处市场肉检站。
  1986年鹤岗市奶牛存栏748头,比1985年增长13.6%。年初,市政府决定抽出 8万元支农周转金,无息贷款给农民买奶牛。农民外购一头奶牛贷款 2,000元(支农周转金无息贷款1,000元,农行低息贷款1,000元)。用农场退库资金10万元,扶持青山种畜场发展奶牛业。年内,市畜牧总站新设鲜奶收购点5处,解决了养奶牛户送奶难的问题。
  1986年生猪存栏19,194头,黄牛存栏4,399头,马存栏3,400匹,羊存栏3,707只。
  【1986年鲜蛋自给自足】 1986年养鸡生产稳定,蛋鸡存栏、鲜蛋存量、养鸡产值等均突破历史较好水平。成鸡存栏55.2万只,较1980年增长3.7倍;鲜蛋产量1,300万斤,较1980年增长6.5倍,城市人均26斤;养鸡产值1,800万元,占牧业总产值的72%。
  服务生产,促进发展自1981年以来,鹤岗市人民政府决定由畜牧、粮食、商业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了“鹤岗市畜禽生产办公室”,从生产指导、饲料供应、鸡蛋收购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在郊区重点养鸡村建立了“养鸡服务站”,设置了孵化站,饲料站,鲜蛋收购站,配备了防疫人员。养鸡户做到购雏、买料、卖蛋和防疫灭病及技术指导四不出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
  形成完整的蛋鸡繁育体系。从改变投资投向入手,加强蛋鸡繁育体系建设。省、市及地方企业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一级种鸡场二处,二级种鸡场五处,有“滨白”42配套系种鸡26,000只,保证了品种性能和品种质量。1986年有大、中、小型孵化站21处,分布城市、郊区和矿区。
  生产向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86年涌现出养鸡专业户472户,较1980年增加368户,其中超千只大户47户。户均养鸡300只。发展专业村10个,平均养鸡12,000 只。 发展专业场8个,平均养鸡3,500只。东方红乡兴华村陶德铎家庭鸡场,1986年养成鸡3,300只,获利 4万多元。红旗乡长胜村是养鸡专业村之一,连年养鸡超万只,靠养鸡走上了致富道路。富力矿副业厂养鸡场1986年投资6万元购置了机械化种鸡笼,全部实行笼养,提高了生产能力。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省蛋鸡当家品种“滨白”鸡经三年多推广,1986年覆盖率达85%以上,三年共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荣获市级二等科技进步奖。“滨白”鸡有产蛋多,蛋体大,鸡体轻,食料少,适应性强等特点,频受养鸡户欢迎。大搞“笼式”养鸡,专业鸡场和养鸡专业户有条件的基本实现了二、三层笼养,省工、省力,省饲料,充分利用空间,扩大饲养规模,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防疫体系,把住防疫关。市区设立防疫队,乡村有兽医、防疫员,形成了防疫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家畜家禽防疫管理条例》,农牧渔业部《家畜家禽防疫管理细则》和鹤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家畜家禽防检疫管理布告》。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坚持常年防疫。开展以鸡瘟、禽霍乱为重点的防疫工作,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防疫,坚持常年补针。防疫密度连年在90%以上,保证了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王 喜)
  【养鸡大王陶德铎】 陶德铎是东方红乡兴华村农民。52岁,全家8口人,10名劳动力(外找雇工4人)。
  老陶有比较丰富的养鸡经验。前几年只限于二、三百只。为了办家庭鸡场,他于1984年自费历经三个多月时间,先后到全国八个省市的著名养鸡户和养鸡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1985年在乡、村的支持下,利用村中闲置的奶牛舍办起了鸡场,当年育雏一万只。1986年发展生猪53头。利用鸡粪喂猪,节省饲料支出2,000多元。育雏期间成活率达96%,育成鸡3,300只。平均只鸡年产蛋242个,1986年产蛋93,950斤,总收入14.09万元,纯盈利4.21 万元。两年来先后新建鸡舍 200平方米,猪舍80平方米,自做木质鸡笼18架,自制大型孵化器一台,购置一台四轮拖拉机,二台饲料粉碎机及其它生产设施。
  老陶在外出考察时得到启示:要办好家庭鸡场,在家庭内部也不能吃“大锅饭”。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媳,和外找四名雇工一样,一起吃饭,去掉吃喝每人每月工资60元。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每月奖金 5—10元,当月兑现,年终评先进,奖金40—60元。对外雇工负责医药费和探亲车票费。用人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场长是一名二十岁的青年雇工,肯干,责任心强,爱学习,有养鸡经验。副场长也是一名青年雇工。大儿子肯钻研,负责全场技术,二儿子肯干活,让他开四轮拖拉机。
  老陶正在大兴土木,计划新建鸡舍400平方米,办公室100平方米。计划三年之内养成鸡一万只,发展肉鸡一万只,办全鸡店,搞孵化,走产、加、销综合发展的道路。
                                     (王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