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水利建设概况】 1986年鹤岗市水利局由办公室、政工科、计财科、工会、水土保持办公室、河道管理站、农田科、勘测设计队、井站管理科、农电科排灌公司、工程队、实验苗圃、服务公司构成。设局长一人、副局长一人。全局共有职工 305人,其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4人,会计员4人。施工力量有汽车10辆,铲装车2辆,推土机3辆,钻机3台。
原有水利工程:1.水库:五号水库是鹤岗市目前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始建于1977年,竣工于1986年,总库容为 3,300万立方米,有城市供水、灌溉农田、防洪。除涝、养鱼的功能。水库的枢纽工程由土坝、溢洪道、输水隧洞三大件组成。其中土坝长 1,049米,平均坝高15米,最高18米;溢洪道构造物长 154米,配备两扇旋弧形闸门和启闭闸室、农道桥;输水隧洞包括进口、洞身、出口三部分,全长180米。水库效益:城市供水每日 3.5万吨,全年达1,280万吨,占兴利库容的51%。配套灌区2.5万亩(正在建设),增加水浇地面积 3万亩。水库拦洪蓄水后,削减洪峰12.7%。兴利库容2,700万立方米,可养鱼600万尾。
元宝山水库是鹤岗市最老的一座水库。它始建于1943年。土坝全长2,500米,平均坝高5米,总库容960万立方米。在它的下游,配套一万亩灌区——阿凌达河灌区。
新一水库,是石头河灌区的主体工程,位于团结乡境内,距市区东南15公里。水库1956建成1979年扩建。库容19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8,6米,坝顶宽 3米。总土方工程量2.9万方。灌溉水田0.8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70万亩。新一水库不起防洪作用。
南大排水库,库容150万立方米,土坝长200米,最大坝高8米,平均坝高6米。
都柿沟水库:库容为230万立方米,土坝长300米,最大坝高10 米,平均坝高7米。
末建成小水库情况见本页图表。
2.塘坝:1986年,塘坝由原来的5座减少到2座,灌溉面积为0.06万亩,减少了0.09万亩。
3.堤防:1986年堤防总长达58.9公里,其中达到设计标准的有19.2公里。分布情况见 296页上表
4.机电井站:1986年,水利局井站管理科对鹤岗市郊区的机电井站进行了二次普查,结果是:
机电井总计1,641眼,可以利用的146眼,完好106眼。细分类与分布情况:灌溉井106眼,完好的73眼:
饮水井36眼,完好的33眼。即蔬园乡15眼、红旗乡35眼、东方红乡5眼、团结乡6眼、新华乡45眼。
五号大水库大坝
抽水站、电灌站由原来的33处减少到1986年的18处,灌溉面积也相应地减少了0.24万亩,达到0.75万亩。
1986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3,400亩,实际灌溉面积44,220亩。
5.灌区:1986年完成了五号水库的配套灌区——大鹤立河灌区的设计。至此,鹤岗市万亩以上灌区达到三处:(建成二处,正在建设一处)。
大鹤立河灌区:布置在五号水库以下至新华公路桥流域,设计面积2.07万亩,其中水田0.11万亩。
鹤立河灌区:分布在新华乡东北至西南地区,包括永义、永兴、永胜、合胜、东安等村,面积1万亩(全部是水田),旱涝保收面积0.85万亩。
阿凌达河灌区:分布在新华以西的15公里的狭长地带,有 6个村、新华农场两个连和红卫农场受益,面积为1万亩,其中水田0.62万亩,旱涝保收0.7万亩。
小型灌区两处:梧桐河灌区,面积 0.6万亩(全为水田),旱涝保收面积0.51万亩;小白石头河灌区,面积0.03万亩,是水田,旱涝保收0.03万亩。
6.涝区治理:鹤岗市全郊有易涝面积21.9万亩,已经开发治理5.65万亩,还有 16.25万亩等待开发利用。治理情况是:团结涝区18万亩,开发利用 3.5万亩;蔬园乡小鹤立河川地易涝0.70万亩,治理0.65万亩;红旗乡大鹤立河川地、有 1万亩待治理;东方红乡梧桐河小山,有易涝面积1.5万亩,已治理1.1万亩;新华乡东合胜村开发利用了0.4万亩易涝土地,还有0.3万亩等待开发利用。
7.水土保持:鹤岗市水土流失面积为 32.32万亩。截止到1986年,通过修梯田、改垄、治沟等措施治理了11.29万亩。
治理小流域2.53万亩,挖截流沟56条计1.73万米。
注:堤防长度中新增部分为1986年当年投资筑建。
【农电建设】 1986年,维修、改造农村用电工程五项,包括:投资 1.4万元架设热电厂线路1.5公里;修复水毁线路 1.0公里;更换水泥线杆17基;维修高压输电线路1,000米;扶杆2.8公里。
【1986年水利建设】 1986年,鹤岗市水利工程项目15个,省、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4万元,完成了104.4万元,是年计划的126.2%,完成工程量17.16万立方米,是年计划的187%。15项工程是:
元宝山水库溢洪道:元宝山水库位于新华镇西的阿凌达河上。1986年 7月,完成了元宝山水库溢洪道的改建工程。改建前,溢洪道由柳条上覆碎石而成,几年冲溃一次,库水、库里的鱼连同每次工程的数万元投资便随水而流,灌溉不能保障,水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改建后的溢洪道,长50米、高 4.5米,是砌石橡胶坝。在溢洪道上安装橡胶坝,在黑龙江省属首例。溢洪道建成的当年,水库的灌溉能力由原来的0.31万亩,增加到0.59万亩,增产水稻 280万斤。下游农田、鹤立镇北街居民消除了被水淹的隐患。
立春桥:立春村在团结乡西南,属于平原地貌。自北向南的大石头河,将村子一分为二,成为河东、河西两处。往年,沟通河两岸联系的是一座不能过车的钢丝绳简易吊桥,尤其是当桥面板被盗走,又逢河里涨水,两岸人家的交通便常中断。1986年 6月,水利局动工建筑立春桥,投资8.3万元,由水利局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座长30米、宽5米,三个跨度的整体浇注混凝土桥,便横架大石头河上。桥基础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结构。至此,立春人不再夏天趟水过河,冬天也不怕冰滑了。
团结涝区倒虹吸:倒虹吸位于团结乡双泉村东南黑山头前。它是引水干渠与截流沟交叉的建筑物,长28米。断面呈长方形,即长 1米,宽0.8米。1986年,水利局投资7.5万元,承包给红旗水利队建这座水工构造物。工程10月竣工,总工程量中土方 6.1万立方米。倒虹吸是型似“U”形管的管状构造物,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流量 3立方米/秒。水工建筑采用倒虹吸交叉,能节省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详见下表)
注团结涝区防洪堤10万元投资中包括倒虹吸工程,该工程投资7.5万元,土方6.1方立方米。
梧桐河进水闸:梧桐河进水闸,是1986年水利建设主要工程之一。它位于东方红乡小山村北 1.5公里、鲶鱼哈村东北处。工程从86年春动工,施工中,一度出现了地下水位高,流沙控制不住的局面。因此,农工部和水利局的领导多次到工地,帮助施工单位——工农区劳动服务公司想对策,制定控制流沙措施,派技术人员进驻工地,终于通过集水井降低了地下水位,止住了流沙。到86年11月下旬,这个宽1.8米、高1米、最大过流量5.5立方米/秒的一孔闸竣工了。梧桐河进水闸的建成,保证了梧桐河灌区的用水。
【旱涝洪灾】 1986年,鹤岗市因涝受灾1.2万亩,绝产0.42万亩。受灾人口320人,损失粮食33.65吨,价值11,300元。灾情分布见下表。
(水利局供稿)
【五号水库经省验收投产】 1986年10月10日,鹤岗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五号中型水库,历经八年多的建设,由省验收委员会验收投产。
五号水库位于市区西北鹤岗至伊春公路南侧,距市区13公里,集雨面积 175平方公里,占大鹤立河总流域面积的五分之一;总库容体积 3,300万立方米。五号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大坝:粘土心墙坝,全长 1,049米,大坝最高18.8米,平均坝高15米,坝顶宽4.5米。溢洪道:在大坝右端,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 154米,设计流量每秒165立方米,最大泄量每秒322立方米。输水隧洞:在大坝左端山体中,全长180米,直径 2米,坡降千分之一,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穿山而过。输水隧洞设计最大泄水量每秒21立方米。
五号水库工程于1977年 7月21日正式开工修建。工程投资由黑龙江省建委、省水利厅和鹤岗市政府三家承担,修建期间得到省、市27个单位的大力支持,全部工程造价 1,069.7万元。总工程量:土方 115.48万立方米,石方5.14万立方米,混凝土1.83万立方米。耗用水泥5,400吨,木材3,250立方米,钢材 642吨,劳动工日90万个。在全部工程造价中,省水利厅投资320万元,占29.9%;省建委投资280万元,占26.2%;鹤岗地方财政投资和投劳折资469.9万元,占43.9%。
五号水库投产后,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五:第一、城市供水。向市区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280万立方米,占兴利库容的51%,占水库多年平均经流量的 33%。按鹤岗市供水发展需要,20年内水源有保障。第二、增加水浇菜地面积,促进郊区蔬菜生产发展。我市蔬菜生产的两个主要基地——蔬园乡、红旗乡均是水库灌溉受益的主要单位。灌区工程配套后,两乡可新增水浇菜地2.5万亩。第三、防洪除涝。在讯期可拦洪蓄水,削减洪峰12.7%,调节大鹤立河水位,保证下游工矿企业和人民生活的安全。第四、发展养鱼业。水库兴利水面6,000亩,兴利库容2,70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5至6米,最深处10米,库区无污染,适于养鱼。库区下游已建成鱼种池120亩,年产鱼种 2至3万斤,投放到大库。至1986年末,累计向大库投放各类鱼苗44万尾。第五、发展多种经营。水库周围有荒山 3,000亩,至1986年末,已累计造林 110亩,其中保护地(塑料大棚)栽培葡萄苗木4,400平方米(1,900株)。1986年前为育苗期,1987年进入产果期。五号水库的葡萄大棚,是鹤岗市目前规模最大、管理最好的葡萄棚。
(李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