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 【蔬菜产销概貌】 鹤岗市蔬菜产销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 5月,为市人民政府所管辖,下设秘书科、生产科、销售协调科3个科室。
i986年蔬菜经营实行放开与定购相结合,力求管放适度,产销形势好于往年。1986年蔬菜总上市量16,300万斤,比上年增长65.7%;城市人均吃菜326斤,做到春菜淡季基本够用,夏秋菜自给有余。
改善蔬菜产销体制。1986年蔬菜产销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合同定购和放开经营两种形势并存,管放结合、有管有放的管理体制。一是在商品量上有管有放,对夏秋菜的主要品种实行合同定购,夏菜定购占总商品量的62.5%,秋菜定购占总商品量的65%,对春菜和细小品种继续放开经营。二是在价格上有管有放。对国营商业合同定购部分的购销价格,控制价格总水平,扩大批零、品质、季节差价;对农贸市场和放开品种,加强价格管理,实行最高限价,做到管得住,放得开。全市春菜总上市量为760万斤,比上年增加 193万斤。夏菜总上市量为3,645万斤,比上年增加844万斤,平均日上市量40万斤,每人每天吃菜8市两;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1%。秋白菜全市商品量11,197万斤,一次性分配出去9,200万斤,平均每人买秋白菜223斤。
稳定蔬菜面积,提高生产水平。根据历年春菜偏紧、秋菜偏多的情况,对春夏秋菜面积进行了调整。春菜由3,000亩扩大到4,000亩,夏菜面积稳定在16,500亩,秋菜面积限制到17,000亩。为了保证生产计划落实,市政府规定:菜农必须种菜,不种菜收回土地;实行粮菜挂钩,少种菜按比例扣减其平价粮油的供应。调整生产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夏菜基地由北郊移往南郊气候条件较好、又是平川地的新华乡,在基本建设上做了重点投资,在销售上重点保证,在技术上侧重扶持。1986年全市夏菜合同定购2,500万斤,其中新华乡定购1,020万斤,占总定购量的40.8%。
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抓好计划,均衡上市。蔬菜生产季节性很强,为了解决好旺季菜多压市、淡季菜缺紧张问题,改进国营商业的购销方式,实行多形式、多层次收购。根据蔬菜生产的布局,对远、近郊定购合同内交售的蔬菜,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对远郊,鼓励菜农直接送菜进城;对近郊实行店户挂钩,菜农直接到店交售。利用产销合同排开收购,组织均衡上市。农商鉴定的蔬菜产销合同中,划分5天为1个交售计划期,规定应交售的品种和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全市进行平衡,力争摆满、摆平、摆齐,缓解旺季蔬菜登市高峰,缩小淡季差别。坚持内外结合,扩大销售,调剂余缺。在市内增加卖菜网点和人员,延长营业时间,采取旺季集中,淡季分散的方法,扩大销售,方便群众。蔬菜上市高峰时,立足本市,把富余的蔬菜积极向外市推销。1986年向省内外调出蔬菜100万斤。
(朱颖弟)
鹤岗市五金家电大楼
【改善蔬菜经营体制】 1986年蔬菜公司在总结1985年蔬菜放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具体情况出发,按照市政府的有关部署,重新研究和改善了蔬菜的产销体制。实行合同定购和放开经营两种形式并存,管放结合,有管有放的管理体制。一是在商品量上有管有放。对夏菜的主要品种实行合同定购,夏菜定购总商品量的62.5%;秋菜定购65%;对春菜和细小品种放开经营。二是在价格上有管有放。对国营商业合同定购部分的购销价格,控制价格总水平,扩大批零、品质、季节差价;对农贸市场和放开的品种,加强价格管理,实行最高限价。做到管得住,放得开。“有管有放”,进一步理顺了产销关系,改善了生产和供应状况,保证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切身利益。1986年全市春菜总上市量为760万斤,比上年增加193万斤。夏菜上市量3,645 万斤,比上年增加844万斤,增长30.9%;平均日上市量40万斤,每人每天吃菜八市两;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1%。秋白菜全市商品量11,197万斤,一次性分配出去9,200万斤,人平均223斤。
【改进购销方式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 为解决好旺季菜多压市,淡季菜缺紧张的问题,蔬菜公司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改善蔬菜的购销方式。
改善收购形式,实行多层次收购。根据生产的布局,对远、近郊定购合同内交售的蔬菜,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购形式。对远郊,鼓励菜农直接送菜进城。菜农送菜进城除按市内收购价执行外,每斤另加运费补贴 1.5厘,既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费用,又保证了蔬菜的新鲜程度。蔬菜公司为了配合远郊菜农直接进城送菜,蔬菜旺季在菜站验等分拨,直接调剂到店,使菜农送菜既赚了钱又方便,很有积极性。夏菜高峰期,远郊农民直接送菜进城达 830万斤,占夏菜总收购量的27%。对近郊实行店户挂钩,菜农直接到店交售。近郊东方红乡红旗村120户农民与菜店建立了固定的交售关系,双方守合同,讲信誉,定期结算。店户挂购的进菜比重占总经营量的 50%以上。利用产销合同组织均衡上市。在年初农商签订的蔬菜产销合同中,划分每五天为一个交售计划期,具体规定了计划期内应交售的品种和数量。为了排开收购,均衡上市,蔬菜部门的地产人员逐村逐户协调,落实;蔬菜调度部门根据五日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平衡,力争摆满、摆齐、摆平。农民排开种植、排开上市,缓解旺季蔬菜登市高峰,缩小淡旺季差别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夏菜登市时间比上年提前12天,结束时间比上年滞后近一个月,基本上消灭了春夏、夏秋问的小淡季。实行目标管理,调动卖菜人员积极性。在蔬菜经营的零售环节,全面实行任务加奖励的管理办法。按月核定卖菜指标,任务到店,责任到人。对完成任务的商店,进行全员奖励,对主管卖菜的经理,菜组组长进行单独奖励。对卖菜人员,实行个人收入与卖菜数量、利润直接挂钩,奖金待遇从优。有的商店实行工资浮动,以量计酬,毛利定额,超定额五五分成的分配办法,调动了职工卖荣的积极性。由于广大卖菜职工精心管理,热情服务,改善了蔬菜经营,提高了服务质量。坚持内外结合,扩大销售,调剂余缺。在市内增加了卖菜网点和人员,延长营业时间,旺季集中,淡季分散。夏菜旺季高峰期卖菜网点和人员基本上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达到百点千人有台车。各卖菜店普遍把网点延伸到居民委,实行店包片、人包委、设立临时拉拉点,扩大了销售,方便了群众购买。蔬菜上市高峰期,立足本市将余富的蔬菜积极向市外推销。1986年向省内外其他市县调出蔬菜 100万斤,支援了兄弟地区,缓解了地菜产销矛盾。春菜、细菜品种产不足销组织外进,1986年蔬菜批发站根据市场需要从省外进各种细菜795万斤,比上年增加184万斤,满足了群众平时和节日的需要。省蔬菜公司在夏菜检查评比中,对市夏菜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获矿林油区第一名。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会议上,安副市长介绍了经验。
【开拓经营增强企业活力和应变能力】 1986年蔬菜系统各零售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强横向联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提高了应变能力。夏菜登市前,各商店对经营夏菜进行人员、场地、器材的准备。增加临时售菜网点。兴安台蔬菜商店卖出夏菜92万斤,居全市之首;解放路商店被市局评为夏菜经营先进单位;人民商场把经营蔬菜放在主要位置,实行批发进货和自行进货相结合,成为全市经营蔬菜品种最全的一家。8 月初以批发为中心形成松散的经济联合体,进行联购分销、分购联销 9家副食品综合商店、商场和省内外29家厂、商进行商商、商工联合。兴安台蔬菜商店、人民商场、振兴商场、新南商店在内外联合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各零售商店调整改善经营结构。8 家零售企业办起批发业务,进行批零兼营,增强了活力。采购批发站利用本企业全储和铁路专用线优势,发挥集散的作用,开展代贮、代运、代销业务,促进了效益的提高。
【优质服务促进文明经商】 1986年3月份市总工会财贸工委和财贸系统8个局、行、社、公司联合发起“评选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竞赛活动。蔬菜公司把优质服务、文明经商当成大事来抓,成立了优质服务领导小组书记、经理亲自挂帅,制定了优质服务竞赛评比方案,先后办起16个专栏,33期板报,写公开信27封,召开各种会议43次。全系统出现文明经商单位 3个,优秀服务员269名,收到表扬信147封。通过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服务质量有了提高,经营信誉有了提高,便民服务有了提高。
【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效益提高】 坚持“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兴安台蔬菜商店改革工资制度,实行以量计酬,毛利计酬,百元工资含量,责任工资等五种工资形式,打破传统的工资观念,使分配办法进一步合理化。全店职工群情激奋,年销售实现380万元,一年超销140万元,固定资产增值7万元,处理有问题商品3.5万元,改变了企业的落后面貌。公司对系统内的批发、零售企业进行了“三清查”。奁出有问题商品57.4万元。处理了13.7万元,占有问题商品的 23.8%。采购批发站兴安台蔬菜商店、解放路商店、振兴商场责成专人,设立专柜,采取让利、提成、回扣、有奖退库、转让加工的办法进行处理,加速了资金周转,减少了资金占用。
(杨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