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与管理】 1986年物资市场出现了急剧变化,除国家计划分配的18种主要物资外,其余全部放宽。这种情况,使物资供应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鹤岗物资局认真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树立商品经济观念,以变应变,深化改革,在搞好计划内物资供应的同时,积极扩大生产资料市场调节,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保证了物资企业的经济效益,物资流转额有较大幅度提高。1986年实际进货5,542.2万元,为计划的106.29%;实际销售5,679.5万元,为计划的100.1%;实际完成利润 126.7万元,比计划增长24.83%;实际费用比计划下降0.31%;6个专业公司不同程度地超额完成利润计划,其中木材公司,金属回收公司,金属公司增长幅度较大,利润分别增长:木材公司111.8%,金属回收公司72.8%,金属公司16.8%。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供应的18个主要品种的物资,全部完成了计划。其中10个品种的物资超额完成计划,占供应品种的56%。其中供应钢材7,902吨,煤炭230,000吨,木材16,094立米,纯碱2,707吨,水泥3,007吨,轮胎4,367个。
  在供应上,主要采取统一计划,综合平衡的方法,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做到两种资源一起抓,在保证计划内分配物资订到、拿到的同时,采取调剂串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等措施,缓解了短残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
  供应农业生产的物资:钢材465吨,木材 910立米,水泥203吨。供应轻工市场的物资:钢材693吨,木材104立米,生铁86吨,烧碱150吨,纯碱2,145吨。供应基本建设的物资:钢材1,642吨,木材2,034立米。供应其它所需的物资:钢材5,102吨,木材3,046立米,水泥2,004吨,汽车93辆,轮胎4,249个。
  物资系统所以能在国家统配物资分配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其主要原因是:
  1.加速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进一步端正了业务指导思想,不但保证了社会效益,而且提高了物资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具体落实改革措施,使物资管理体制和供应体制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好计划调拨,参与市场调节,扩大销售,发挥了物资部门的主渠道作用。
  3.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开拓物资市场,搞活物资流通,调剂余缺,保证供应。
  4.各公司全面完成企业整顿,提高了企业素质,转变了服务作风,增收节支,推行经理负责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党政不分,职责不清的状况,承包职工的责权利明确,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韩秀春)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鹤岗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1986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在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深化企业配套改革、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改革流通体制,加强宏观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确立综合发展战略。
  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煤城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在研究中外同类城市发展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依托资源,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在煤炭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加速发展地方经济,调整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继续做好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以煤炭为燃料的电力工业,以轻骨料为主产品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以腐植酸及其衍生物和煤炭综合利用、塑料为重点的化学塑料工业,以机械加工及隔爆滚筒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粮油精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和黄金开采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以改变经济结构单一,地方经济力量薄弱的状况。1986年建材、化工、机械、粮油食品、黄金等行业,完成工业产值18,943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3.1%。为使六个支柱产业健康合理有序发展,先后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参与论证;派出有关人员,出外考察学习;成立专门班子,制定了发展支柱产业实施方案。可以预见,经过“七五”期间,以至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鹤岗经济一定会出现新的腾飞。
  深化企业配套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全市在探索、深化企业配套改革上下功夫。进行全市简政放权大检查。敦促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主管局(公司)将企业应有的各项自主权放给企业。对行政性公司进行整顿。全市16个行政性公司已整顿完毕。撤销5个;变实体性公司1个;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1个;转轨变型4个;赋予行业管理职能4个。贯彻劳动制度改革四个“暂行规定”,开始实行企业用工合同制。政府各部门积极做好转变职能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企业由直接控制为主开始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化。并采取帮助企业落实产供销、落实科研、技改项目资金、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等积极措施,切实为企业服务。
  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贯彻“三个条例”,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成立领导小组;组成专门班子,深入到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帮助企业落实任期各项目标。1986年末,起重运输机械厂、滚筒厂、钢铁厂、仪器仪表厂、白酒厂、啤酒厂、农药厂、水泥厂、纺织厂、织袜厂、无线电一厂等11户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和食品公司、粮食局第四粮库等两户预算外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占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 32%。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对改变企业党政不分,突出厂长中心地位,增强企业活力等方面产生了明显作用。起重运输机械厂是全市实行厂长负责制最早的试点企业。1984年实现利润91万元,1986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实现利润达 121万元。食品公司在1986年第一个任期年度,就减亏118.5万元(市定政策性亏损指标为200万元)。在国营工业企业内部层层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具体形式是车间(班组)承包、定额指标承包、车间成本费用包干、单项任务成本费用包干、销售承包、工种承包、联责联绩对口指标计分奖等八种经济承包责任制形式。在企业内部分配上实行计件工资制、全额计件工资制、工时定额工资制,部分工资浮动制,岗位工资制,工资含量包干、计时的工资制等七种分配形式,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做到了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新华造纸厂在企业内部实行以提质降耗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把全厂干部、职工全部纳入考核范围。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986年实现产值863万元,比1985年增加199万元,实现利润13.3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比1985年增缴税金46万元;吨纸成本1,484.75元,比1985年降低 193.3元。全年总成本降低 112万元;主要物耗指标均达到了省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在国营商业、饮食服务小型企业试行了转制、租赁、承包经营等放开经营形式。国营商业小型企业有157户实行了放开经营,其中,国有国营扩大自主权的20户;国有集营的104户;转制经营 1户;开始着手租赁的18户。试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纺织厂、织袜厂、东华服装厂等 3户国营企业与香港利同泰开发公司合资经办中港合资企业;集体性质的振兴合作银行实行向社会发行股票,不断探索股份制的路子;二轻工业局所属36户企业实行了社员入股,股金达40.6万元;奋斗鞋帽厂、文教用品厂并试行内部集资入股形式。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扩大了经济技术合作领域。
  1986年横向经济联合继续向纵深发展。市委、市政府鼓励横向联合的优惠政策,以保证、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全市有 125户企业分别同21个省市)的120个地、市、县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联系,48个企业与89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 164个任教型联合体。签订各项协议合同231项、引进技术成果19项、引进资金4,200多万元。
  改革流通体制,搞活商品市场。
  对农村产品实行合同定购,蔬菜猪肉放开价格,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少环节、多渠道的商品市场。1986年末国营、集体、个体批发网络已初步形成。全市各类市场达43处,城乡个体工商户为 7,024户,方便了群众,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好形势。仅夏菜上市量就达到1,494万斤,比上年上升8.5%。
  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部门的综合、平衡、调节作用。
  1986年以来在金融体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振兴合作银行试办成功,是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坚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自主经营、遵纪守法、照章纳税”的办社方针。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体现民办风格,赢得了信誉,被群众誉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小银行”。1986年自筹资金 107.9万元,其中股票89.4万元;储蓄存款余额179.5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463.2万元;上缴税金23,600元;实现利润18.5万元。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好评。为加速资金周转,建立了同城票据交换所,开展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使月在途资金由原来的3,200万元降到500万元。为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建立了短期资金拆借市场,拆借资金达1,500万元。
  强化体改机构,落实改革领导责任制。
  1986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多次研究讨论体改工作,听取体改委工作汇报,并增加编制,充实人员,以适应体改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体改委的职能作用。市政府批转了“关于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意见”报告层层落实了抓改革工作责任制。全市综合改革工作由市长全面负责。各条战线的改革工作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各部、委、办、局(公司)、区、乡都由主要领导同志负责抓改革工作。全市48个区、局(公司)成立了体改工作领导小组和体改办公室,在组织上为推进改革提供了保证。
  【石油供应】 1986年石油供应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年石油商品总购进完成28,545吨,较上年增长7.16%;石油商品总销售完成28,588吨,较上年增长8.19%;利润实现 120万元,较上年增长10.1%;劳动效率人均13,110元,较上年增长130元;费用水平较上年下降0.26%。
  一、统筹安排,保证重点生产需要。1986年,省石油公司分配的石油计划指标有较大的缺口,加上社会用油机具、设备及公路运输量递增,基建项目大幅度增长,使供需矛盾突出。为了把物力用在刀刃上,按照“保证重点,控制消费,节约用油,合理分配”的供应原则,在统筹安排好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安排保证了农业、煤矿、交通,以及重点基本建设项目的需要。
  1.保证农业生产。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为了掌握农村供求变化情况,从年初开始组织力量,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用油变化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农用柴油因标号低,与季节温差不相适应,对春耕生产不利。对此,及时督促和配合农机部门调整柴油标号,确保了农时和春耕用油。
  2.保证煤矿生产。对列入国家计划的煤矿石油,在分配上按需要打足,在供应上优先安排,对所需要的品种规格在供应上尽量予以保证。煤矿井下急需机油,车轴油和汽、柴油,库存无货,想方设法从省公司为矿务局补助解决各类润滑油 5吨;汽油1,200吨;柴油550吨,确保了煤炭生产。
  3.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计划指标有限,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对重点建设项目——兴华玻璃厂扩建工程需用汽、紫油,积极组织货源,给予重点安排,优先供应,保证了扩建工程的按期开工和竣工投产。
  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搞好供应的前提下,通过扩大购进、增收节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途径是:
  1.扩大货源,增加收入。1986年省分配的计划内润滑油缺口很大,为了保证供应,主动开辟新货源,扩大计划外货源,组织自采润滑油100余吨,汽油150吨。为增加企业盈利创造了条件。
  2.降低费用,减少支出,加强经济核算,在加速商品、资金周转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费用上下功夫。1986年仅采用“五快”的形式,即接卸快、验收快、入库快、票据传递快、货款托收快,及时托收承付货款,少缴银行滞纳金2,000余元;清理外欠资金5,600元,节约货款利息i,230元。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加快了资金周转数。
  3.增设服务设施。从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提高经济收入出发,投资 217,000余元兴建新一加油站一处,缓解新一、东山、南山地区车辆加油难的问题。
  三、加强防火,确保安全。安全防火工作摆上各项工作的首位,健全了一整套的安全防火责任制度,以及安全防火组织机构。坚持做到逢会讲安全,事事讲防火,领导有分工,专人抓安全。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充分发挥专职警消队和义务消防队的作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确保安全防火无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