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金融·

·金融·



  【鹤岗市金融工作概况】 鹤岗市银行机构始建于1949年 5月,当时为“兴山办事处”,隶属于佳木斯支行领导。1950年 1月经东北总行批准将“兴山办事处”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鹤岗市支行。37年来,在上级银行和市党政机关的领导下,我市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令,广开聚财用财之道,大力组织各项存款,合理运用信贷资金,积极组织结算,充分发挥资金潜力,为发展鹤岗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金融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80年恢复了市保险公司。1984年按照国务院(1983) 146号文件《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的规定,经省人民银行批准,于10月明确市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二级分行,并成立市工商银行,同时恢复了市农业银行。在1984年12月,市人民银行创办了我省第一家集体性质的银行——鹤岗市振兴合作银行。从1985年11月开始,市建设银行信贷资金纳入人民银行综合信贷计划。截至1986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70个,其中:银行办事处15个,营业所 3个,农村信用社7个,城市信用社2个,储蓄所35个。全市金融职工从1949年的17人,增加到1986年的1,090人(见表)增长64.1倍。其中,有城市信用员15人,农村信用员96人,储蓄代办员149人,保险代办员 4人。至此,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各专业银行为基础、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我市形成并初具规模,为市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二级分行职能,奠定了组织基础。
  37年来,全市银行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上升很快,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各项存款总额比1950年增加34,270万元,增长 217倍;1986年各项贷款总额比1950年增加58,980万元,增长372.8倍。全市货币流通总量1986年达到12,700万元,比1956年(1955年以前无详细资料) 的237.3万元增加12,462.7万元,增长53.5倍。
                1986年末市金融系统职工数          人



                 市场货币流通量情况           万元



  【各项存贷款增加】 1986年全市银行各项存款34,429万元,比上年增加11,072万元。其中,城镇储蓄存款20,397万元,比上年增加5,230万元;企业存款9,714万元,比上年增加4,113万元。全市银行共发放贷款余额59,139万元,比上年增加16,553万元。全市现金总收入70,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5,933万元;现金总支出78,861万元,比上年增加18,242万元;收支相抵后,净投放8,510万元。
  【货币流通量的分布】 据调查测算,1986年末鹤岗市市场货币流通总量为11,744万元,比上年增加1,244万元,增长11.85%。其中:集团单位库存现金1,480万元,比上年增加 335万元,增长29.26%:农村居民手持现金1,045万元,比上年增加94万元,增长9.88%,人均持币95元,比上年增加8,58元。城镇职工居民手持现金6,812万元,比上年增加 420万元,增长6.57%,人均持币139.58元,比上年增加9.58元。流动人口手持现金2,407万元,比上年增加395万元,增长19.63%。
  按各阶层结构比重分:集团单位占12.6%;农村居民占8.9%;城镇职工居民占58%;流动人口占20.5%。
  【货币内外流量】 据调查测算,1986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流出货币总额为 8,574万元,流入货币总额1,308万元,内外流相抵后净外流货币7,266万元。其中,流往省外为 3,845万元,占流出总量的52.92%,为当年货币投放额的85.38%,比上年增加1.8倍。
  我市货币外流的主要渠道:1.城乡集团单位职工外出和用现金采购等,共携出货币 2,913万元,占流出总量的33.97%。2.城乡居民,个体经济户外出探亲、购货等共携出货币 2,918万元,占货币流通总量的34.03%。3.农村产品收购支出现金4,777万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其中:流出货币2,430万元,占流出总量的28.34%。4.流入人口携出货币313万元,占流出总量的3.65%。
                 现金投放、回笼情况         单位:万元



  【市场货币流通的新特点】 据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典型调查表明,1986年末市场货币流通出现了“一大、两变、三增”的新特点。
  一大:即现金流出金额大。1986年,全市通过集团单位公出,携现金采购和居民外出等渠道共流出现金 8,574万元,流入现金1,308万元,出入相抵后,净流出现金7,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倍。
  两变:即持币结构变和消费结构变。1.持币结构变。主要表现:一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持币差距缩小,由于农村结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大增,持币增长较快。1986年末农村居民户均持币462.55元,与城镇居民户均持币625.30元相比,其差额为162.75元, 比上年减少26.73元,缩小14.11%。二是城乡居民持币中,一般户低于个体专业户。人均手持现金458.10元,为纯职工户的5.5倍;农村专业户人均手持现金129元,为一般户的 1.5倍。2.消费结构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资理顺和实行各种承包制,居民生活费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衣食、住等方方面面的基本消费水平在由过去的低档向中高档改变,吃营养、穿时装、用高档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正常消费追求。据调查资料表明:用于吃的支出比上年增长14.25%,其中:城镇居民从集市购买鲜、活商品支出比上年增长19.87%;用于穿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5.05%,其中:购买毛呢料、裘皮、羽绒服等商品大有增加;用以支出比上年增长22.18%,其中:购买彩电、电冰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2.7倍。
  三增:即集团库存现金增、城乡居民持币增和市场货币流量增。1.集团库存现金增加。1986年末集团单位库存现金额为 1,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9.26%,占市场流通总量的比重。由1985年末的10.09%提高到1986年末的12.6%。2.城乡居民持币增加。1986年末城乡居民持币额为7,857万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城镇职工居民和农村居民人持币分别比上年增长7.37%和9.93%。3.市场现金流通量增加。由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商品流通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渠通,增加了市场现金流通量。据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现金收付额分别为70,351万元和78,8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3%和30.1%。其中:商品销售回笼现金33,644万元,比上年增长21.5%。
  【建立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市各专业银行,制定了《鹤岗市短期资金拆借市场管理办法》,于1986年11月13日成立了鹤岗市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到年末为止,共拆入拆出资金 1,700万元。它充分利用资金营运过程中的时间差、行际差、互相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缓解了我市信贷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了资金的横向融通。
  【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 鹤岗市振兴合作银行是1984年12月试办的,是我省创办最早的一家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初步形成了办理存款、货款、储蓄、现金收付和结算、汇兑等一整套金融业务的实力。到1986年末,营运资金已达455万元,比1985年的225万元增长了一倍;全年实现利润13.5万元,向国家缴纳税款 1.7万元。归还临时借款60万元;储蓄已达2,310户,各项存款达到269万元;股东达662户,股金达89万元:为312户集体、个体经济户累计发放贷款1,153万元。
  试办振兴合作银行的工作,受到省人民银行、省体改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充分肯定,198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鹤岗市分行和振兴合作银行派出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城市信用社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重点经验介绍。
                                 (陶正芳、吕青云)
  【城镇储蓄迅猛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价和工资体制改革的相继出台,全市城镇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人民储蓄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86年末全市城镇储蓄存歉余额达到19,087万元,较1985年增加 4,592万元,增长31.68%,储蓄纯增额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储蓄存款占同期工资性投放的12.88%。平均每个城镇人口在银行存款397.65元。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70.89%。在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占储蓄金额的77.92%。储蓄存款的增加,扩大了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为支持我市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积蓄了资金。
                                     (王仁波)
  【加强主观控制,积极支持新项目】 1986年技术改造信贷工作,根据国务院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关规定和省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指示精神,按着收放挂钩,多收多放的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我市煤炭、食品、黄金、化工机械等六项支柱产品结构,对工期短、见效快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改造工程给予择优扶植。1986年主要支持了半导体材料厂生产磁场直拉单晶、水泥厂生产料系统改工程19个项目,发放技术改造贷款945万元,有4个项目产品当年改造完毕投入生产:其中:半导体材料生产的磁场直拉单晶产品填补了我国国内空白。为发展我市电子工业培植了一项可喜的项目。
                                     (王仁波)
  【管好用活信贷资金,扶持地方工业发展】 1986年工交信贷工作,认真贯彻加强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方针,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原则,紧紧地把握资金投向,加强资金调度,努力挖掘资金潜力,使信贷资金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全年对 223户工交企业发放贷款25,199万元,较上年增加 7,604万元,增长42.24%。一、把握资金投向,选准扶优限劣的对象,先后对矿务局、地方工业、集体工业三个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对企业和产品进行分类,确定资金投向,把有限资金主要用于支柱行业和拳头产品上,1986年用于煤炭、黄金, 建材等5个支柱行业贷款比重占工业贷款增加额的58.49%。二、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企业摆脱困境。采取抽多补少,以商补工的办法,先后为我市25户地方工业企业发放临时贷款 721万元,解决了工业生产燃眉之急,市政府以简报的形式给予了表扬。三、加强资金横向融通。1986年积极参与市内和省内短期资金市场,先后拆入资金3,500万元,折出资金200万元,为省行和有关兄弟行融通资金11,500万元,有力地解决了我市新建、扩建企业生产资金需要。四、本着清贷结合的做法,协助企业解决互相拖欠的问题。全年清理欠人贷款2,687万元,占欠人贷款总数的81%,收回人欠贷款2,489万元,占人欠贷款总额的56.5%,清理积压产品677万元,占积压总额的32%,使我市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和。
                                     (王仁波)
  
  【充分运筹资金,适时支持商品流通】 1986年商业信贷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组织存款,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加强资金融通的指示精神。适时发放贷款,支持企业扩大购销,搞活商品流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挥了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
  1986年来各项贷款金额为18,531万元,较1985年增长 30.1%,全部流动资金占用25,970万元,较上年增长32,5%,销售资金率为40.86元,较上年上升0.7%。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商业企业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解决供求矛盾,在认真执行信贷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了挖掘企业资金潜力这一环节,积极协助企业清理积压、挪用、拖欠资金3,913万元,为搞活资金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支持国营商业搞活商品流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也不放过集体、个体商业的调解作用,本着缺啥补啥的办法、积极调节市场商品余缺,支持全市商业系统组织货源,扩大商品销售,为活跃市场搞活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仁波)
               1986年工商信贷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1986年工商信贷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1977——1986年城镇储蓄存款余额      单位:万元



             1986年工商鹤岗支行现金收支统计      单位:万元



  【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鹤岗市农业银行是我省农行系统恢复最晚的行处之一,1984年末与人民银行分设移交时各项存贷款户只有 544户各项存款1,398万元,贷款规模为3.917万元。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行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的农村金融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86年末,各项存贷款户增加到1,544户,比1984年增加了 1.8倍;各项存款为4,746万元,比1984年增加了2.4倍,其中,农村储蓄存款达2,572万元,比1985年纯增614万元,增加101.2%,超过省行批纯增计划的98.5%,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各项贷款余额为8,414万元,比1985年增加69%;全年现金总支出为7,183万元,总收入为8,152万元,净回笼货币969万元。一改历年投放为回笼,开创回笼行的新局面。
  【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 我市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银行领导下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信用社现在网点15个,比改革前增加两倍;信用社职工120名,比改革前增加2.1倍;到1986年底,入股社员达2,666户,比改革前增加45倍;各项存款为1,613万元,比改革前增加 2.8倍,其中,农民储蓄余额为1,287万元,比改革前增加4倍,1986年完成省行下达的储蓄计划的130.5%;六项经济指标 (各项存款增长率,股金增长率,到愈期贷款回收率、资金周转率,资金损失率,人均利润增长率) 考核,一被省行授予“六项经济指标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在改革中信用社逐步由“官”办变“民”办,实行社员民主管理,充分发挥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把信用社真正办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
  【深入挖潜适时发放各种贷款】 在“稳中求活,紧中求松”的方针指导下,我行从实际出发,加强了调查研究和信息预测工作,帮助企业深入挖潜,搞活积压、呆滞资金,充分利用时间差、地区差、项目差灵活调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全年累计发放各种贷款10,752万元,促进了我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帮助企业挖潜,合理核定贷款。1986年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贷款管理,对企业资金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重点解决乡镇企业资金周转较慢,经营效益低的问题。对 5个乡41户乡镇企业进行了排队,解决了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挤、占抽调资金问题,处理了关停企业贷款21万元,促使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13万元。与供销系统核定贷款定额,使资金合理使用,在限额内随用随贷,缓和了资金的紧缺。
  2.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全年累计发放各种农业贷款 1,775万元,重点支持郊区蔬菜和粮豆生产。1986年全郊蔬菜总产量为24,269万斤,比1985年增长 67.2%。不仅品种增加,上市提前,淡季缩短,而且做到夏秋菜自给有余。粮豆总产量为 4,080万斤,比1985年增长29%。在支持多种经营的发展上,养渔业投放贷款21万元,使养渔水面扩大到2,400亩,生产商品鱼20多万斤,增加了市场供应量;用于支持新华农场养鸡场贷款70万元,生产出口鸡肉30万斤,换汇12万美元,新增产值56万元;支持市林业局育林贷款 121万元,完成造林面积2,707公顷。
  【农业鹤岗支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986年在整党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党风行风的根本好转来带动业务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职业道德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信贷资金的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年初将原来实行的支行统一管理信贷资金的办法改为由支行、办事处两级管理,各办事处直接经营贷款,增强了基层自我改造、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行贷款“三公开”即对象、数额、用途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制度。建立各级贷款审批小组,实行按权限和集体审批,千元以上贷款必须做到有经济实体担保,有法律公证,有物资做抵押,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2.加强智力投资和人才培训,职工素质明显提高。1986年全行共举办信贷、货管、储蓄、会计、出纳、统计、信用合作等各种专业学习班14期,有 274人次参加。有12名职工分别考入财贸管理学院、电大、中专班学习,离职学习的人数已占职工总数的 10%。有20名职工参加自学中专的学习,其中有4名6科考试成绩合格,受到省行的奖励。有17人次参加了市金融学会举行的理论研讨会,发表14篇学术论文。
  3.响应省行号召,开展优良的服务思想、优秀的服务态度、优秀的服务环境、优秀的服务水平活动通过岗位大练兵,业务讲座、技术竞赛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1986年,业务总量为:1,428,792笔,比1985年增加931,256笔,而差错笔数却由1985年的23笔减少到12笔,差错率由1985年的 0.4‰。下降到0.08‰,恢复了银行铁帐声誉。在创建优美的服务环境中,获得了省级卫生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田在壮)
  【建设银行鹤岗支行概况】 建设银行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全国性经济组织,是管理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工程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鹤岗市建行业务始于1952年 5月,称为“东北区投资银行鹤岗办事处”,是股级单位。1953年 1月升格为科级,称“东北区投资银行鹤岗支行”。1954年10月 1日,改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鹤岗支行”。1958年受“左”的思想干扰,建行被撤销。1962年3月又重新恢复,升格为处级单位。1966年6月,由于动乱,建行又被解体,并为财政局。1972年建行再次恢复,隶省建行领导。推行各项改革,强化建行功能。1986年认真贯彻了“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改革方针。积极推行了拨改贷,帮助矿务局推行了投资包干,开展了投标招标,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和平方米造价包干,支持了全市住宅商品化建设,开办了现金业务,建立了资金拆借市场,开办了投资公司,扩大信托业务等,促进和加强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搞活和融通了资金。内部建立了曲线区域型指挥系统;落实了控制投资规模责任制;实行了财务包干、利润分成;试行了目标管理办法;改革了奖金分配办法;实行双文明季度综合奖和重奖重罚制度等。狠抓了服务作风的转变。制定了为重点项目服务的十条措施和“三定”,“三包”,“五点”服务法。坚持三分之二的人大下基层,派驻在员,实行现场办公;柜台服务上简化了资金审批手续,开展了文明优质服务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1986年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建行党组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市委端正党风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建行党组如何端正党风的经验。市委、省委分别命名鹤岗建行为端正党风的先进集体。进入全国建行系统端正党风的先进行列,做了经验介绍。市委、市政府授予鹤岗建行为“文明单位”:在1986年全省建行系统会议上鹤岗建行受到表扬,颁发了奖状。
  【搞活信贷资金、合理发放贷款】 1986年各项贷款余额累计为 5,198万元,全部控制在计划余额之内。各种逾期贷款余额压缩到 400万元,比计划多压缩39万元。省行核定回收贷款计划为200万元,实际完成319万元,比计划超收119万元;1986年,存款余额达1,213万元,比1985年增加184万元,增长了17.8%。发放贷款计划省行核定 600万元,根据“以收定贷、存贷挂勾”的原则,实际发放了 719万元,重点支持了两个项目。一是兴华玻璃厂“六级窑”技术改造,贷款600万元。建成后计划年增产值1,070万元,税利 600万元。二是粮食局三粮库稻谷车间改造,贷款40万元,改造后可由原来的1万吨生产能力提高到4.6万吨,使全市每人每月供应大米由1斤增加到8斤。
  【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大中型项目管理】 为防止突破建设规模,把投资缺口解决在开工之前,1986 年通过对44项工程的资金落实,发现投资缺口3,182万元,经过自求平衡解决了124万元;建议主管部门调整计划解决3,058万元。由于加强了现场检查工作,制止了计划外工程13项、投资 113万元。在资金供应上坚持“四按”拨款原则,加强了付款审核和现场检查,全年共发现和制止了不合理支出38笔,计268,517元。
  鹤岗矿区是建行经办的重点大中型项目。1986年计划投资12,23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2,570万元,完成计划的102%。按照省行“三化”要求,狠抓了大中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一是抓概算审查,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抓投资落实,保证建设资金,三是抓清理回收拖欠工程款,帮助矿务局回收 927万元;四是派员参与重点工程指挥,当参谋提建议。五是合理供应资金,为基建单位排忧解难,保证了工程用款。使矿务局1986年重点工程南山立井二水平改扩建提前35天建成投产。
  【筹集资金支持地方】 1986年重点支持了兴华玻璃厂扩建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 3,115万元,1985年已完成投资1,973万元。1986 年初因建设资金不足,面临着停建下马的危险,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极大关注。为了保证这一重点建设,建行多方筹集资金给予支持。一是从更新改造贷款中解决400万元;二是利用建行切块资金解决 200万元;三是与矿务局拆借100万元;四是利用发行地方建设债券解决170万元。共计为玻璃厂解决建设资金810万元。兴华玻璃厂点火投产后,可年产玻璃93万标箱,新增产值1,070万元,税利600万元。
                                     (王启赋)
               1986年各项贷款计划执行情况表     金额:万元



                                   (刘卫东)
                 1986年货币流通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元



               1986年信贷资金计划执行情况表     单位:万元



              1986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表
                               金额:万元(至百元)



                                   (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