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人民生活·“六五”期间本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六五”期间本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六五”期间,全市居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消费结构出现了可喜变化,人均生活费收入和支出逐年增加,多数家庭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
·居民家庭收入增加,人口负担系数降低·近年来,通过几次调整工资,职工的工资不断增加。为了理顺工资体系,1984年又对工资进行了改革,加之实行各种奖励制度后,职工的平均工资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职工平均工资1981年为827.14元,1985年上升为1,208.48元,四年提高了46.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工资增长了17.2%,平均每年递增4%。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其他劳动收入也逐年增多,1981年本市平均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为 54.30元,1985年上升为107.03元,上升了97.1%,平均每年递增18.5%。近年来,市政府努力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待业青年,每一就业者人口负担系数逐渐下降。1981年人口负担系数为2.21,1985年已下降为1.92。
·食品消费由吃饱转向吃好,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七十年代,人们的食品消费品种单一,购买标准一般是以廉价为前提,注重数量,不求质量,不能满足人体对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需要,食品消费观念建立在数量标准上。进入八十年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多地注意到营养成份和食用价值,食品消费观念逐步移到质量标准上。据对本市15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1981年粮食消费平均每人为61.74元,占食品消费的28.5%,副食消费为104.70元,占食品消费的48.4%;1985年粮食消费平均每人为86.88元,占食品消费的24.4%,副食消费为187.82元,已占食品消费的52.7%,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副食消费的增长远远高于粮食消费的增长。在副食消费中,1985年平均每人消费肉类14.7公斤,比1981 年上升2.4%;蛋类8.5公斤,比1981年上升126.9%;禽类 1.1公斤,是1981年的11倍;鱼8.7公斤,比1981年上升102.3%;鲜瓜6.7公斤,比1981年上升148.1%;水果9.0公斤,比1981年上升2.3%。
居民就餐方式发生变革,在饮食业购买食品和在食堂饭店就餐的比例越来越大。八十年代初,早饭一般家庭都是自己做着吃,1984年之后,一般双职工家庭,尤其是新婚家庭,早饭主食多在小吃部购买,午饭在食堂或饭店就餐,中午在外就餐的职工越来越多。1981年在饮食业和食堂就餐消费平均每人为2.22元,1985年已上升为5.62元,五年增加了1.5倍。
·衣着消费转向中高档,既讲质量又求式样·在生活水准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对穿着需求是以适用耐用为目的,衣着消费以低档商品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高档纺织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本市城市居民衣着消费“六五”期间增长了1.85倍。其特点是成衣需求的增长快于布匹需求的增长,呢绒、绸缎的消费增长高于棉布、化纤布的消费增长,1985年每百人购买成衣295件,比1981年上升184%,平均每年递增29.8%;1985年人均购买呢绒绸缎 0.7米,比1981年上升 9倍,平均每年递增77.8%;1985年人均购买成衣支出为67.36元,一比1981年上升334.6%,平均每年递增44.3%;人均购买衣料消费为28.23元,比1981年上升157.6%,平均每年递增 26.7%。人们对衣着不但讲究面料质量,更喜欢色调和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服装。衣着消费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现象已很少见到。
本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耐用品拥有量逐年增加,家电消费不断提高·“六五”期间,自用品消费不断增加。1985年平均每户家庭日用品消费支出为215.46元,比1981年上升了67.7%,平均每年递增13.8%。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不断增加,品种也在逐年更新。七十年代称为“三大件”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已被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所代替。当年被视为贵重耐用品的电唱机、电子管收音机已经被淘汰。1981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2台,电视机17台.录音机7台,照相机3架;1985年每百户已拥有洗衣机66台,电视机90台,录音机37台,照相机 7架。1981年每百户拥有自行车99辆,手表175只,缝纫机62架;1985年每百户已拥有自行车83台,手表263只,缝纫机55架。
平均百家主要消费品拥有量
注:一为未调查数
居民生活费支出情况
(平均每人全年) 计算单位:元
居民购买主要商品量
(平均每人全年)
·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五年来,全市用于新建职工住宅的投资达17,996万元,新建住宅830,046平方米,平均每年为166,009平方米,比前30年平均每年的33,943平方米增长3.89倍。据对本市150户居民抽样调查,1985年末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达5.7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42.5%;1985年平均每人已拥有辅助面积为2.3平方米。市区内住宅中每百户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家庭为94户,拥有厨房的家庭为97户,拥有厕所等卫生设施的家庭为33户,拥有取暖设备的家庭为24户。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智力投资越来越多·“六五”期间,本市居民购买文娱用品支出不断增加,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采。摩天岭微波站建立后,本市居民可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当天播放的节目。新建的鹤岗图书馆和鹤岗矿务局图书馆为广大职工的看书学习提供了方便。1981年本市平均每人用于购买文娱用品和文化娱乐品的支出为13.04元,1985年已增加为22.73 元,5年间增长了74.3%。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自费学习蔚然成风。家长们更加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家庭智力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据抽样调查,我市1981年平均每户书刊杂志费及学杂费支出为18.12元,1985年已上升为50.58元, 比1981年增长了1.8倍。
·居民储蓄大幅度上升·近年来,居民生活费收入不断增加,为储蓄创造了有力条件。据150户居民的抽样调查,1981年平均每人存入银行储蓄款为26.65元,1985年平均每人存入银行储蓄款为 59.12元。1985年末,本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970万元,平均每人229.61元。居民的手存现金也在不断上升,1981年平均每人手存现金为30.89元,1985年已上升为31.13元,比1981年上升了0.8%。
5年来,本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不同居民家庭提高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人口多就业少的低收入家庭,生活上还有困难。全市仍有 23%的职工家庭居住拥挤,住房条件急需改善,其中有0.6%的居民家庭无房住,急待解决住房问题。少数青年还在待业,各行业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差别。这些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解决。
(张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