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6年全市居民生活状况

1986年全市居民生活状况



  【1986年全市居民生活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费收入逐渐提高,消费支出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消费结构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据对 15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1986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759.32元,比1985年上升了 16.2%,比1981年上升了47.0%。1986年人均生活费支出为767.66元,比1985年上升了22.2%,比1981年上升119.6%。居民生活的特点是:
  家庭规模缩小,就业面扩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城市居民家庭的规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五十年代眩耀“四世同堂”的家庭;六十年代赞誉三辈同居的家庭;七十年代两代人的家庭居多数;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1986年一对夫妻一个孩的三口之家已占近三分之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广开就业门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6年平均每户就业为2.2人,就业人数在家庭人口中比重由1981年的45.3%上升为55.8%。在就业者中,全民职工占65.3%,集体职工占 27.5%,其它就业者占6.8%,个体劳动者占0.4%。家庭规模缩小,就业面扩大,使人口负担系数降低,平均每一就业者赡养人口(包括就业者本人)1981年为2.21人) 1986年降为1.79人,六年下降了19%。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1986年做为居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工资收入又有上升。据 150户居民家庭中的 332名职工货币工资收入情况表明: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67.20元,比1985年上升10.9%,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商饮服、 农牧等行业职工偏低工资得到调整提高,企业有3%的职工得到奖励晋级;浮动工资大幅度增加,由1985年的平均每个职工1.20元增加为1986年的5.46元,上升幅度达355%,其中全民职工上升317.5%,集体职工上升374.8%:承包收入有突破性增长,1986年平均每一职工达到 77.36元,已占工资总收入的5.7%,1985年平均每一职工为2.47元,仅占工资总收入的0.2%;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上升较快。1986年平均每个职工为390.57元,比1985年上升 22.1%:这部分收入包括物价补贴、独生子女津贴、书刊费、保健费、误餐补助、困难补助、福利费、调动工作的安家费和非劳动报酬性奖金等;随着城市经济的开放搞活,个体劳动者收入为1,645.00元,比1985年上升9.1%;居民的其它劳动收入也有所增加,1986年平均每户收入为109.96元,比1985年上升2.7%。
  食品消费出现可喜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能在食品消费上体现出来,1986年食品消费的特点是:其一,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连续提高,食品消费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型结构,变为以副食品为主的多样化结构。1986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中,粮食为 77.66元,占18.1%,消费比重比1981年下降 10.4%;副食品为235.82元,占54.9%,消费比重比1981年上升6.5%;烟酒茶和其它食品消费比重已占 27%,比1981年上升3.9%。主要副食品肉禽蛋人均消费为106.15元,水产品为28.26元,食糖为3.64元,分别占食品消费的24.7%,6.6%和0.8%。人均消费肉类19.3公斤,鲜蛋11.9公斤,家禽1.3公斤,鱼虾9.4公斤,消费数量分别比1981年增长 33.1%,357.7%,983.3%和118.6%。其二,食品消费观念在更新。旧的食品消费观念建立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需求标准一般是以廉价为前提,注重数量,不讲营养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从1986年的食品消费构成中可以看出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需求建立在质量标准上,注意营养构成,讲究口味风味,要求精、细、尖。如蔬菜消费,注意细菜数量;鲜活商品的消费注意鲜活程度。宁可多花钱买瘦肉,也不愿吃肥肉;只要对儿童身体健康有益的食品,价格再高也购买。其三,居民就餐方式发生变革。过去早饭一般是在家吃,现在双职工的家庭,尤其是新婚家庭,早饭主食多在小吃部购买,午饭在职工食堂或饭店就餐的职工越来越多。1986年每个职工在食堂购买食品为4.57元,比1981年增加 3.5倍。每户居民在饮食业及职工食堂购买食品消费为45元,比1981年提高368.5%。其四,烟酒茶和其它食品已由低档转向中高档。消费观念的转变给某些食品的消费带来了变化。一些在七十年代畅销的低档商品现在已成为滞销品,而有些被视为奢侈品的中高档商品却走进了寻常人家。如当年畅销的葡萄牌香烟问津的人越来越少,对烟的需求不仅要带咀(过滤咀)的,牌号最好是甲级的,乙级以下的香烟不太受到消费者重视。昔日争相购买的散装啤酒已成为滞销品。水果糖已被奶糖所代替,酒糖、巧克力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中档的花茶销路较好,每斤三元以下的花茶很少有人问津。
  贵重耐用品拥有量增加较快。家庭贵重耐用品的消费需求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近年来,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贵重耐用品的拥有量也相应增加,品种更新换代较快。1986年的消费特点是:其一,衣着耐用消费品转向高档。毛皮大衣、呢子大衣、毛料服装已成为多数人必备的外装。对 150户居民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每百户居民家庭已拥有毛皮大衣89件,呢子大衣180件,毛料服装229件,毛毯101条,分别是1985 年的121.9%、149.1%、118%、126.3%。其二,家具更新换代较快。居民对家庭摆设越来越讲究,昔日的箱柜、椅橙已被新式家具及各种沙发所代替。出于享受需要,不少人家已把火炕改为沙发床或木板床、铁丝床。对150户居民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末每百户已拥有沙发169个,比1985年提高8.1%,比1981年提高3.6倍;拥有组合家具3套,同1985年持平;拥有沙发床5个,比1985年上升60%;拥有大衣柜83个,比1985年上升11.7%,是1981年的3.3倍;拥有写字台75个,比1985年上升0.9%,是1981 年的 2.8倍。其三,日用机电消费品不断更新。黑白电视机正在淘汰,彩电需求越来越多。收录机取代了收音机,需求从普通型转向立体声;洗衣机由单缸变为双缸。高收入户家庭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对 150户居民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77台,比1985年下降3.3%;拥有彩色电视机15台,比1985年上升46.7%;拥有收录机43台,比1985年上升18.2%;拥有收音机50台,比1985年下降10.6%,比1981年下降36.9%;拥有洗衣机70台,比1985年上升5.1%;拥有摩托车5台,比1985年上升7倍;拥有电炊器49个,比1985年上升55.3%。
  自费智力投资增加。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意识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转移,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据对150户城市居民家庭调查,1986年人均学费及书报杂志费支出为8.94元, 比1981年增长118.7%。1986年人均学杂费支出为5.91元,比1985年上升2.6%,比1981年增长127.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 17.8%。学杂费支出的去向: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用增加。为使子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不惜花费比正常费用高出几倍的学费培养子女学习各种文艺、体育、绘画等到长短期业余培训班学习。二是一些待业青年为谋求职业,自费学习理发、裁缝、烹饪、家用电器修理等专业技术。三是成人教育统考以来,不少职工为了获得再次脱产学习的机会,自费参加各类成人文化补习班的学习。
  1986年平均每人书报杂志费支出为3.03元,比1985年上升11.7%,比1981年上升96.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4.3%。书报杂志费的构成:一是为开发少儿智力,不少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大量购买少儿读物。二是广大科技人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腾飞的需要,自费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及介绍国内外新技术情况的书刊。三是越来越多的自谋职业者认识到报刊杂志既是发家致富的老师又是各种经济信息的来源,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的人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