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就业安置·

·就业安置·

·就业安置·



  【1986年就业安置概况】 1986年,市劳动部门针对煤矿城市特点,积极进行就业安置工作。全年就业安置10,085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就业安置任务。
  全市劳动部门从 3个方面参与和直接抓了这项工作:第一,积极参加全市就业安置领导小组的工作,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的部署和安排,协调,督促各企业主管部门安置好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就业;第二,制定全市就业安置工作规划和组织实施。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待业人员安置工作的具体规定,确定了全市发展开发性就业的方向、原则、政策、措施和对策,确定了就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把就业规划纳入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第三,随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组织本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安置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就业安置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煤矿城市待业青年就业安置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基于这一指导思想,1986年,市劳动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积极引导全社会大力开发就业部门,创造广泛的就业场所和机会。主要是从3个方面拓宽了就业门路。
  第一,拓宽了煤矿系统的就业门路。鹤岗煤矿系统拥有10万名职工、20万家属,就业安置工作量大,1986年待业人员约占全市待业人员总数的 62%,并且就业安置工作难度也大。煤矿系统的男性青年不愿从事井下工作,期待寻找如意的职业,而煤矿辅助工种可安置的人数极为有限,市政系统本身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对于绝大多数矿工子女,尤其是女青年来说无业可就则成为突出的问题。鉴于煤矿系统的就业安置工作的特殊性,局限性,根据煤炭生产发展快,一线工人接续有困难和拥有雄厚的物资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其它行业的实际情况,劳动部门对煤矿系统的就业安置工作主要采取了两条对策:一是适应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实行“三个优先”的办法吸引待业人员到煤矿一线就业。即:矿工子女优先录用;下井转正优先,工作满6个月就予转正;下井浮动一级工资。据统计,1986年煤炭系统就业安置6,000人,其中安置到一线职工近 2,000人。二是沟通、启发、支持煤矿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增强自我“消化”能力。积极主动地配合矿务局发展集体事业,帮助他们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联系营业执照。请示对新建厂(场)点给予减免税、核定贷款等。对煤炭系统的青年待业厂(场)点,看准了的就及时的给变大集体,使职工安心,家属放心。仅1986年先后为煤炭系统待业青年办理大集体转正达10,150人。矿务局的各种生产、加工、商服、饮食业等网点遍布矿区,自成体系。上有煤矿多种经营总公司进行宏观指导、规划,下面的各矿、厂、处设立职能科室专门抓集体企业发展和管理。仅鹤岗矿务局直接为煤炭生产服务的项目就达100余种年产值1.6亿元,共安置集体职工6万余人。
  第二,拓宽了地方工业就业门路。具体办法:一是指导企业就地消化多余劳动力。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对多余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人浮于事,经济效益低下的个别企业,或关停企业原则上由本局,本系统调剂解决;对生产有潜力,有一定消化能力的企业,原则上由企业自行消化,引导他们把多余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新的生产车间,或者划小核算单位,大厂带小厂,以及对外提供劳务,也可停薪留职,自谋生计,防止出现失业现象。二是为企业充实新的劳动力。对于经济效益好,生产发展快和扩建,新建的企业,在核定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基础上,及时为企业选择合格就业人员,允许企业张榜公布招工条件,招工数额,择优录用。一年来,全市地方工业,包括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二轻、区街、乡镇企业,有13户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就业 4,000多人,缓解了本市多年来就业难的局面,使全市的待业率降到千分之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注意引导有关工业主管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发展小轻纺,小针织,安置女青年就业,仅新建立的7户小轻纺,小针织厂就安置待业青年1,000多人,其中女青年占85.6%。
  第三,拓宽了第三产业就业门路。1986年把发展第三产业做为安置就业的主攻方向之一,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大中小一起上的指导方针,固定网点、集市贸易、流动售货等多种服务方式,多种经营方式综合发展,使第三产业有了新的进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截止1986年末发展各种服务网点 903处,增加就业人员13,331人,其中女青年占71.8%。尤其是个体劳动者迅速增加,达10,524人,占就业总数的6.7%。由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基本解决了本市买卖难,做衣难,吃饭难,修理难的问题。
  1986年,全市劳动就业安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鹤岗市地处边塞,交通不便,城市的幅射面小,就业安置能力极为有限,加之劳动制度改革后,企业富余人员安置量越来越大,因此,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摆在面前刻不容缓并且压力越来越大的课题。
                                   (劳动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