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治理整顿中促进鹤岗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在治理整顿中促进鹤岗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在治理整顿中促进鹤岗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市长 丁若鹏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这一方针,对于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在治理、整顿中,我市经济将而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也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控制信贷,使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益成为必须;有效供给不足,为产品开发和紧缺产品生产的发展,并为以之为轴心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可能;压缩基建,大规模削减资产增量,使立足现有企业挖潜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市场和物价的稳定,则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形成,等等。要想使我市经济建设事业能够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克服现实、历史的以及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并求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准确、清醒地把握国家大经济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协调综合发展战略”,通过踏踏实实、富有成效的努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近期,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整治,以改革统揽全局。治理整顿是今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我们要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把治理整顿工作抓好。近两年的整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三控一稳”来进行,即: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控制物价,稳定市场;尤其要把控制物价,稳定市场做为提高政府威信,稳定民心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383工程”的落实,强化物价监督管理。改善流通环节,保证 1989年全市物价上涨指数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并在以后逐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还要从建立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秩序入手,着手“小宏观”经济环境的治理和整顿。通过整顿煤炭、黄金及其它矿产资源的管理、开发和销售,整顿城市建设秩序,整顿市区流动人口,整顿建筑市场等项工作,理顺多年来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未能明确、难以理顺的关系,创造一个规则健全、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小气候”。
  改革是改变我市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我市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拓。企业改革近期要重点解决承包不规范、基数不合理、负盈不负亏、行为短期化、分配不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等问题, 建立考核监督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 并搞好股份制、“特企”和企业工效挂钩试点。城区体制改革要遵循“放权不是放弃、依靠不是依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在新体制下,尽快完成条块之间粘结并使之协调,加速新体制的发育、生长。其它各项改革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开。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市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利用伴随治理整顿而来的经济缓冲时机,从我市市情出发,在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技术落后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行倾斜式发展战略,即通过重点发展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部门,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市委提出的我市“协调综合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在加速建设煤炭、粮食两大生产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力、化工两大重点产业和建材、食品、黄金等其它工业。
  煤炭基地建设:坚持以发展为中心,走老矿井挖革改和新建相结合的道路,统配煤矿年产量到1992年达到1 850 万吨;同时,通过努力增加地方和企业对煤炭的支配权,地方煤矿和矿务局集体煤矿原煤产量要达到270万吨。
  商品粮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综合开发三江平原契机,加速两县和郊区综合开发,稳定玉米,调整大豆,增加小麦,发展水稻,到1992年粮食总产突破5亿斤。
  两大支柱产业建设:电力工业以煤为燃料,建设10万千瓦热电厂和 120万千瓦大电厂。化学工业利用我市丰富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开发腐植酸系列产品,开发农药系列产品。“七五”末期化学工业产值要达到8 000万元,利税1 200万元。
  其它工业发展:近期主要是围绕“ 383工程”的实施,围绕“383”,服务“383”,进入“383”,开发“383工程”包括的生产、生活急需产品及与之相关联的设备、原料等,发展建材、黄金、轻纺、食品等工业。
  这样,通过结构上的优化为我市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张提供必要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速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我市名山口岸的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条现实而重要的途径。我们要坚持外引与内联一起抓的原则,加速地方企业与大煤矿、大农场、大林场之间的联合,引进先进技术人才、设备,不断扩大外贸商品收购,扩大出口创汇。近期,重点是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问题,加速城乡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工业要广泛开展联合与协作。农药、食品、轻工等城市工业要向乡村扩散,培育起各种城乡生产联合体。尤其要加快市区经济与两县县城经济的联合,使两县县城经济既成为全市经济的“龙尾”,又成为乡镇经济的“龙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二是解决好“进”与“出”互相分离、综合效益差问题。要在强化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形成“进”与“出”互为联结,相互结合的经济传动机制。要走“以进养出”路子,重点引进生产出口创汇产品的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形成“引进、消化、开发、出口”的良性循环。在对外经济协作中,要充分利用我市煤、大豆和其它拳头产品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和企业短缺原材料,“以出促进”,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解决好工业单纯搞工业,商贸单纯搞商贸问题,走工商贸联合发展的路子。扩大工商、工贸间联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工商、工贸企业联合体组建的试点,形成合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四是解决好发展重点出口产品与一般性产品的关系问题。在重点发展牛仔服、腐植酸、粮油制品等重点产品的同时,着力围绕这些重点产品搞深加工产品和与之相关产品的生产,进行重点产品的横向滚动和纵向滚动,形成系列,带动一般性出口产品生产;五是解决好提高产品竞争力度和对国际市场适应度之间关系问题。在立足产品质量提高,增加出口产品竞争能力的同时, 帮助企业扩大对外信息的触角, 寻找国际市场的空隙,采取“重扣”和“轻吊”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出口创汇。
  四、依靠科技,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我市地处边陲,科学技术不发达,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要想使经济发展走上振兴之路,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首先要转变观念,彻底摈弃单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陈腐思想,树立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的强烈意识,充分认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走“资源优势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的路子。二是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状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近期内,对于起重机厂、晶体管厂、制药厂等一些产品更新慢或市场变化较快的企业,要重点通过技术进步加速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对于水泥厂、兴华玻璃厂等一些传统工业企业,要重点搞好中、小技改项目的安排和实施,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改革关键工艺、设备,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对于区街、乡镇等一些小企业,重点是更新企业技术装备,逐步改变 “三小”(产值小、利润小、厂型小)“四老”(老设备、老厂房、老产品、老样子) 的落后状况。总之,通过有步骤的逐步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市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三是搞好职工培训,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全市职工中专和其它各类中级职业教育阵地的作用,分期分批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技术等级。与此同时,把“育才”和“引才”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优惠政策从外地招聘人才,推进全市经济技术进步的进程。
  五、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今后几年中,要在组织领导、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进集体经济的大发展。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把发展集体经济这一战略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在具体工作之中,抓好集体经济规划、引导、协调、服务等项工作,随时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在项目安排上做到国营、集体一视同仁,一些短。平、快项目和“星火”项目,要重点安排给集体企业,对集体企业新上项目要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三是在资金投放上要扶持集体企业,对新建集体企业合理资金需要和经济效益好的,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优先贷款,并允许通过社会集资,推行股份制、发行信用债券等办法,广泛为集体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四是在人才上重点扶持集体企业,充分运用政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促进专业人才向集体企业流动。鼓励各类人员到区街、乡镇领办、承包、租赁企业;五是在政策上为集体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制定扶持集体企业的具体措施,保护、支持、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抓好改革的落实。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我市集体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一个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