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矿井机电

矿井机电



                  ·矿井机电·
  【机构队伍】 1987年全局机电系统共有职工14 798人,其中干部 689人,占职工总数的4.7%;工人14 109人,占职工总数的95.3%。专业工程技术人员357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97人。职工文化结构:大学57人,中专162人,高中2 045人,初中以下13 434人。
                                     (王景利)
  【机电设备】 1987年,鹤岗矿务局共有机电设备59 856台。其中,矿井设备37 759台,占设备总数的63%;地面设备22 097台,占设备总数的37%。在矿井设备中,有提升绞车、水泵、压风机、皮带运输机、窄轨电机车和矿车、刮扳运输机、滚筒式采煤机组,联合掘进机、装岩机、装煤机,电煤钻、风钻、变压器、液压支架、岩石电钻,喷浆机等27种。在地面设备中,有挖掘机、钻孔机、推土机、电动机等12种。
  1987年,矿务局共有电力电缆1 237公里,信号控制电缆 145公里,高压架空线949公里、电机车架线434公里、矿井管路540公里。
                                    (王景利)
  【1987年鹤岗矿务局用电情况】 1987年,矿务局实际用电总量55 428.63 万度。其中,原煤生产用电35 114.86万度,占用电总量的60%;基本建设、洗煤和辅助生产、生活服务等用电量20 313.77万度,占用电总量的40%。
                                     (王景利)
  【质量标准化达标情况】 1987年鹤岗矿务局矿井机电质量标准化 75%达标。其中富力矿、南山矿、大陆矿为全国特级机电质量标准化矿;兴山矿为全国一级机电质量标准化矿;兴安矿和岭北矿为全国二级机电质量标化矿;峻德矿为东煤公司机电质量标准化矿。全局48个机电队,评为甲级队的35个,乙级队12个,等外队1个。137个井下变电峒室,达标的 125个。全局85台大型机房设备,达标的64台。其中甲级24台、乙级23台、丙级17台。全局 8个矿的配件管理,有新一、大陆两矿达标;配件库房有兴安、峻德、大陆、富力、岭北 5个矿库房达标,其中富力矿库房被评为煤炭部和东煤公司先进库房。全局 8个矿的设备管理有兴山、兴安、新一、大陆 4个矿达标。全局7个矿灯房有南山、兴安、富力3个矿达标;4个综采车间有兴安、南山2个矿的综采车间达标。岭北矿(露天)达标的设备有4台,优秀包机组47个。
                                     (王景利)
  【富力矿获全国机电系统创优争先竞赛三连冠】 1985至1987年,富力煤矿机电系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创优争先”竞赛的甲级矿井。1987年,国家经委授予该矿“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金杯奖。
  1987年,富力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状况是:①15台大型设备完好率达100%,每台大型设备均有资料完整的技术档案,并按煤炭部规定每天停机检修2至6小时,全年停产12至15天检修。②井下设备,器材的防爆合格率达 100%,全矿2 376台井下防爆设备、器材均达到防爆合格标准,消灭了失爆现象。③全矿移动设备250台,完好率达94.8%,设备维修率在5%以下,事故率为 0.86%,超过部颁移动设备完好率,维修率、事故率“90、5、1”的标准。④井下继电器、煤电钻综合保护、局扇风电闭锁、接地装置、续电保护等设备齐全,装用合格率达到100%。⑤矿井设备、材料符合防爆,防腐、阻燃标准,电缆、管路铺设达到部颁标准,电缆铺设长度为11.3公里,管路为8.3公里,做到悬挂整齐,合格率为 100%。⑥建立了矿井提升、压风、排水、高压供电和井下皮带机运输等各系统图扳。⑦对矿井设备实行计划性检修,矿每年对这项工作都专题下发文件,提出具体要求。全矿 5 877台机电设备都按计划进行检修。⑧对低效率、低性能、离噪音、高耗能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淘汰了 B320K压风机 2台,更换成无锡产5L40/8和北京产L5.5——40/8压风机;淘汰了 200D65×6的低效水泵3台,用200D65×8高效水泵代替;淘汰了MLQ1——80型采煤机6台,更换为 MLQ——100G和MLDI——170采煤机;主扇采用电接点温度计监督各部轴承温度。⑨全矿建立了井下电气防爆检查组、电缆管理组、小型电器管理组、供电管理等 4个专业化管理小组,矿领导授权进行专业管理。1987年,井下电器防爆检查组查出不安全隐患131处,均及时处理,达到部颁标准。
                                     (张胜利)
                             (本栏编辑、校对 王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