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

农业



                 ·农  业·
  【郊区蔬菜总产占全市蔬菜总产的90%】 1987年郊区蔬菜播种面积48 504 亩,比1986年增播1 913亩,占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的90%,蔬菜总产量完成82 709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90%以上;蔬菜平均亩产1 702公斤,比全市蔬菜平均亩产量高87斤。
  郊区乡镇系统是鹤岗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1987年,在发展蔬菜生产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稳定面积,合理调整春夏秋菜比重。1987年,郊区把春菜种植面积由1936年的 4 000亩,调到4 150亩,并且把春菜中的越冬菜由占春菜面积的 60%扩大到70%。②确定重点,合理调整蔬菜分布格局,1987年郊区把蔬菜主要生产基地南移到气候条件好、年积温比北郊高 100℃、地势较平坦、水利条件好的新华镇。蔬园、红旗、东方红乡确定为保护地和春菜生产基地,把离市区较远的团结乡确定为三辣(姜、葱、蒜)生产基地。③搞好育苗,1987年,郊区投资10万元。在调整蔬菜基地建设上,郊区投资150万元建立5处夏菜育苗中心,扶植65个育苗专业户。1987年,育苗中心和专业户为全市提供优质蔬菜秧苗3 800万株,占全市育苗总数的76%。④推厂良种。1987年郊区共用37个蔬菜品种,其中良种占 92%以上,为保持蔬菜良种的纯度,郊区在1986年冬将准备用的良种运到海南岛三亚市郊区进行田间检测和繁育。⑤加强保护地设施建设。1987年,郊区投资 40余万元,新建20万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和1万平方米的永久性温室,使郊区大棚面积达到 54万平方米,温室达到9万平方米。⑥培肥地力增施粪肥,1987年全郊积肥计划36万立方米,实际完成 87.2万立方米,超计划1.2万立方米。菜田施肥量达到5 000公斤/亩。并施化肥1 885 吨。其中氮肥1 208吨,磷肥602吨,钾肥13吨,复合肥62吨,平均亩施化肥15公斤。
                                     (王邦利)
  【郊区粮食总产比去年减30%】 1987年全区粮豆种植面积115 707亩,总产15 692吨,比1986年减少30%。
  1987年郊区在粮豆生产上采取以下措施:①推广良种。郊区大田良种化程度达 85%,小麦克旱6号,水稻合江19号,大豆合丰 25—26号,玉米新合玉11号和嫩单3、4号,已通过省级鉴定。②推广新技术。1987年,全郊以乡村为单位办班 68次,受训3 500余人,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③增加高产作物面积,1987年郊区乡镇系统把单产较高的水稻、杂粮、大豆的播种面积分别提高 3%、100%、36.6%,提高了粮食产量。④抗灾。针对受灾程度,分别采取补种秋菜、扛苫房草、外出搞运输、打短工等生产自救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王邦立)
  【郊区保护地生产的发展】 1987年,全郊系统共有温室面积 9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638平方米;塑料大棚55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36%。全郊已有裕民、新生、日新、长胜、新兴、新农、东兴、获胜、红旗、永华等十几个村的塑料大棚群。其中,新兴村的塑料大棚群发展到近11万平方米,占全市大棚面积的 1/5。保护地面积已达到省政府关于寒冷地区年人占有保护地一平方米的要求。1987年,郊区乡镇系统地膜覆盖仍停留在上年度的3 000 亩。地膜覆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地膜资料价格上涨和紧缺。
                                     (王邦立)
  【郊区承包户专业户概况】 1987年,郊区5个乡镇系统共有承包户8 743户,占乡村总户的64.1%,比1986年增长0.6%。其中各类专业户 610户,占乡村总户数的 4.5%,比1986年减少59.1%。
  1987年全郊承包户和专业户在灾重之年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经济总收入4 096 万元,比1986年增长0.5%。其中,种植业收入2 073万元,比1986年减少8.8%;多种经营收入2 023万元,比1986年增长12.1%;费用支出1 628万元,比1986年增长11.9%;净收入2 468万元,比1986年减少18%,提留90万元,比1986年增加11.1%;农户所得2 291万元,比1986年减少18.7%;人均收入508.7元,比1986年减少18.6%。
                                     (王桂芝)
  【郊区受灾情况】 1987年,鹤岗市郊区是冷冻、冰雹、干旱、内涝、病害等五灾俱全的灾重之年。全郊农田受灾面积达87 209亩,占耕地面积的 46%。其中,成灾面积36 372亩,占耕地面积的19%;绝产面积8 686亩,占耕地面积的4.6%;造成经济损失475.1万元。
  低温冷冻1987年 4月22日鹤岗市郊区开始持续低温大风天气,气温降到零下2——4℃,将全郊266.63万株秧苗冻死。经济损失按每株2分5厘计算达65 300余元。由于郊区年年培育双套苗(一套备用)对夏菜栽培没产生影响。
  冰雹 1987年7月25日下午1点至2点零5分(中间间隔20分钟)团结乡遭到一场多年罕见的大暴雨,夹杂0.5——10厘米不等的冰雹。该乡受雹灾面积3 299.5亩。受灾程度:小麦四成灾的75亩,大豆七成灾的2 285亩,玉米七成灾的450亩,瓜菜绝产的 489.5亩。全乡遭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 9.11%。受灾123户,经济损失 25万元。该乡东风村,播种面积 3 314亩,受灾面积2 324亩,占总面积的70.1%。其中,香瓜90亩全部绝产,西瓜10亩,减产三至四成,大豆1 950亩、玉米150亩,减产七成以上。1987年8月 1日下午2点钟左右,新华镇三个村(永利、永吕、永祥)受暴风雨夹杂0.5——4厘米的冰雹袭击。受灾面积4 600亩,成灾面积 2 600亩,直按经济损失5万余元。
  稻瘟病 1987年7月初至 8月末,在团结乡桦春村发生了大面积的稻瘟病。面积达到3 000亩左右。其中,绝产60亩,减产五至八成的940亩,减产三至五成的2 000亩。
  发生稻瘟病的重要原因:①防治稻瘟病农药紧缺。②农户使用的稻种连续自留 2年以上,有的达3—4年,种子带菌,抗逆性能力减遇。③对稻瘟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忽视了病情发展的趋势,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④钾肥不足。
                                     (王邦立)
              1987年郊区乡镇人均收入情况表



                典型专业户经济效益统计表        单位:元



                                     
  【矿区农业的发展】 1987年矿区农业共有土地面积10万亩,农副林场点39个。农业人员2 479人。1987年种植面积71 640亩,农副业总收入639.91万元,种植业收入461.9997元
  矿区稂豆种植面积67 458.5亩,粮豆产量1 132.75万斤。其中小麦25 750亩、515.75万斤,大豆35 463亩、397万斤,玉米5 405.5亩、206.2万斤,水稻 855亩、14万斤,杂粮30亩、0.4万斤。
  矿区蔬菜种植面积3 249.5亩,蔬菜总产量418.万斤。其中,土豆722.5亩、55.8万斤,白菜2 107亩、336.7万斤;萝卜 618亩、6.5万斤;春夏菜272亩、19.5万斤,温室大棚保护地面积54 490平方米,产细菜19.7万斤。
  矿区经济作物主要有瓜类、甜菜等。种植面积187.75亩,产量37.3万斤。此外,还有青棵饲料750亩。栽蕴果树9 800棵。
  1987年,矿区的种檀业在实现全面良种化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小麦早熟品种“龙福麦”和“东农120”、大豆高产早熟品种 “合丰29”。玉米“新合玉11”单交种和从西德进口的“木挺”三交种都获得了较好的丰产效果。在灭草问题上,提出了“以化学灭草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小麦田除了用2.4D丁脂灭草外,还应用了进口农药“百草敌”灭草。对容易造成草荒又难以控制的大豆地,采用了多种灭草剂和人工锄草相结合的办法,前期用氟乐灵、苯达松、杂草焚、拿扑净、稳杀得等化学药剂灭草,届期人工拿大草。在施肥问题上,根据不同的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不同需要,按氮磷钾比例科学施肥,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单产。
  矿区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三大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的种、管、收都实现了机械化。农田的翻、耙、压、中耕、灭草等机械设备已成龙配套。全局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达 80%以上。矿区农林共有机械 691台(件),其中,链轨拖拉机84台,胶轮拖拉机92台,汽车18台,收割机47台,播种机82台,其他农机县868台(件)。                 (窖源瀛)
                             (本栏编辑、校对 王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