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渔业

渔业



                  ·渔  业·
  【全市养鱼概况】 1987年市区放养水面 19 489亩。其中,池塘养殖4 951亩,较1986年增长38.1%;水库养殖 14 538亩,其中新华农场水库 6 000亩。在塘池养鱼中,成鱼放养水面3 430亩,放鱼种13.4万斤(290万尾),产鱼 63万斤,单产184.1斤/亩,鱼种养殖水面1 521亩,较1986年增长 63.7%,产鱼种25万斤,照产164.4斤。水库产鱼3万斤,单产为3.5斤/亩。天然扑捞10万斤。市区总产鱼量为101万斤。
  1987年,全市主要有“五大户”养鱼:①市国营渔种场。池塘养殖水面 700亩,其中,成鱼塘300亩,种鱼放养水面400亩,.③5个乡镇池塘养殖水面2 482窗,其中,成鱼养殖水面1 719亩,鱼种水面763亩。③国营农牧场放养水面225亩,其中,成鱼塘115亩,鱼种塘110亩。④企事业养殖水面210亩,其中,成鱼110亩,鱼种养殖水而100亩。⑤矿区放养水面1 408亩,其中,成鱼水面1 160亩,鱼种水面248亩。                     (王洪升)
  【池塘养鱼新特点】 1987年,鹤岗市池塘养鱼有以下3个新特点:
  1、鲤鱼、草鱼比重上升,花、白鲢鱼比重下降。
  1987年,全市投放鲤鱼、草鱼种平均占投放鱼种总量的60——70%,有的比重达到80%以上。投放花白鲢鱼种比重大幅度下降。鱼种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全市鱼种平均3寸半以上和4寸长的占70%,平均15尾/斤。
  2.标准化池塘迅速增加。
  1987年,全市多数专业户、重点户、承包户认识到“白水养鱼效益低,标准化养鱼效益高”的道理,积极按标准改造旧池塘,建造标准池塘。1987年一类池塘1 250 亩,占池塘总面积的25%;二类池塘2 024亩,占总面积的40.5%;三类池塘1 726亩,占池塘总面积的34.5%。
  3.鱼种自给比重提离。
  1987年投放市区自产鱼种10万余斤,较1986年增加 2万余斤,从佳木斯、哈尔滨、南方各地购入鱼种5万斤。
                                     (王洪升)
  【积极支持渔业生产】 1987年农业银行优先为养鱼户贷款,解决急需,购置鱼种和饲料资金。粮食部门落实鱼用饲料 900吨,实行平议结合价格,让利于渔户,售料网点方便鱼户。石油、农机部门积极安排好建池所需的机件和油料。由于这些部门的扶持,促进了1987年渔业的发展。
  为提高养鱼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以发展重点户、专业户为重点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结构。②认真宣传、贯彻水产法,把养鱼生产真正纳入法制轨道。③新建、改造的池塘,均按2—4米池深,坡比 1:3,池底平整呈长方形,每口12至15米的标准。④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每10天补水一次,水要达到清、活、嫩、爽没有污染,具有足够的肥度。⑤鱼种每斤15至20尾。鲤鱼、草鱼占60%左右,花、白鲢鱼占40%左右。⑥坚持“五早”:早清塘、早施肥、早放水、早放种、早开食;“五勤”:勤注水、勤施肥、勤投饵、勤巡塘、勤消毒”;“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投喂地点。⑦坚持以“预防为主”,抓好鱼病防治。
  【矿区养鱼的新发展】 1987年矿区有养鱼单位17个,其中全民性质的 5个。养殖水面百亩以上的单位有8个,其中全民性质的占2个。1987年养殖总面积 1 408亩,年产成鱼30.8万斤,亩均单产220斤。养殖鲤、草、鲢、


、鲫、虹鳟6种鱼。新建成池塘500亩。
  1987年矿区养殖虹鳟鱼水面680平方米,放养73 500尾,并首次实现安全越冬。
  矿区共有养鱼专业技术人员 5人,养鱼员80人。共有推土机15台、饲料粉碎机12台、增氧机22台、水泵85台、渔船8条、渔网87片。
  1987年,矿区养鱼饲料已由过去的混合粉料改用颗粒料,既节料又保持水鲜,可促进鱼的增肥长重。培育鱼种饲养,已由豆浆改用豆饼浆,可增加鱼种肥满度。越冬池使用增氧机,可增加水体含氧量,防止浮头,提高养鱼的产量。
  1987年,矿区普遍实行了家属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提高了单产,增加了经济效益。
                                 (王洪升、邓淑艳)
  【市渔种场】 市同营渔种场位于市区东郊 8公里处,是鹤岗市唯一的渔种场,肩负着为全市提供鱼种的任务,是鹤岗市养鱼生产的基地。
  1987年,全场有职工21人。养鱼249亩,产成鱼27 300斤;放养鱼种360亩,越冬春片10.1万斤,产鱼种9.8万斤。
  1987年渔种场修了一条长150米、宽20米的溢洪道,在两池间坝处又修 20米长的函洞一处,以利雨季泄洪。
                                     (王洪升)
                            (本栏编辑、校对 王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