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文化艺术
文艺
·文 艺·
【鹤岗市文化艺术工作概况】 1987年鹤岗市文化艺术事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加强业务建设,注意提高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加强横向联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全年举行大型群众文艺活动10次;组织辅导各企事业单位群众性文艺演出近300场;举办各种展览13次,参加作品逾2 100件;文艺辅导单位369个,近万人次,举办各种辅导班、科普班21期,培训近5万人次;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提前 3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继续保持在全省的先进地位。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京剧团和豫剧团全年排演大型剧目5个,演出293场,演出收入49 876元,观众达278 258 人次;集体经营性质的曲艺团全年演出362场,演出收入11 938元,观众达23 833 人次。艺术教育工作有所发展,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鹤岗校外班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全年教学任务,受到了省文化厅领导的高度评价。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鹤岗分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巷·鹤岗分卷》已定稿上报;2篇文艺评论文章在 《河南戏剧报》上发表,完成了《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的人物传记等21个条目,拉场戏唱腔选段及两出京剧唱腔的释文。文艺创作喜获丰收:1987年全市共创作大型剧目4个、戏剧小品5个、二人转和单出头等曲目4个,其它歌词、歌曲、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472件。杨小泉创作的京剧《假银案》在国家级刊物《剧本》11期上发表,由温国栋、田原合作的歌曲《我心中的沙拉干追》等作品在《黑龙江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创作奖。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加强了对文化市场营业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奉公守法,成为我市文化艺术事业的一支补充力量。1987年鹤岗市文化市场活跃,共接待外来大型文艺演出团体及小型民间艺术团45个,演出1 351场,观众达280 500多人次,丰富了本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舞台。
【《春风》季刊突出地方特色】 《春风》做为地方刊物,十分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扶植本市的文学新人。但《春风》既是公开发行的刊物,它就应该面向全国而不囿于狭隘的地域性。1987年出版的4期《春风》中,发表小说的作者30人,其中,鹤岗作者10人,占33%;诗歌作者21人,鹤岗作者10人,占44%;散文作者4人,本市作者3人,占71%;而报告文学、美术、摄影、歌曲的作者,都是本市的。这一数字已清楚表明,《春风》是把本市作者的作品置于优先发表的位置上的。
除了正常出刊外,还做了3件大事;
①《春风》参加了全国报刊的整顿工作,在整顿过程中《春风》更易了刊名,从1988年第一期起,改为《鹤翔》文学季刊。
②调整充实了编辑部,定编5人,由内部调入2名编辑。
③着力提高业余作者素质,与南山矿工会合办了文学业余作者提高班。
【文学艺术创作有新突破】 1987年文学创作质量、数量均好于往年。
1987年我市作者在外省市发表作品的有:王德全 小说《割瘤》(《中国煤炭报》)、《悼词》(《小说林》)。
胥永珍(雪女) 诗歌《夜行列车》、《城市雕塑》(《诗林》)。
王继刚 小说《匪兵轶事》、故事《开马兹达的姑娘》( 黑龙江省保险公司、曲协等征文二等奖)。
桑俊杰 随笔《黄金就在你足下沙层里》、《滋味·风力·丹采》、《感受·冲动·创作》、诗歌《祖国,我们永远年轻》、《请听我的歌声》散文诗五章,上述作品发表于《中国煤炭报》,《热血在地心喷涌》发表于《淮南文艺》。
李勤 (文以思) 小说《雨》(《小说林》)、《罪犯与乞儿》(《小小说》)、诗歌《老树》(《青年文学家》)、组诗五首《写在脸上的诗》(《北大荒文学》)、《哦,鼓浪屿》 (《厦门文学》)、歌词《鼓浪屿,我心中的歌》(《厦门音乐》)
【书法创作】 鹤岗市今年的书法创作成绩显著:高贵宝一件书法作品选入全国第三届书法大展;王仁安、王保平、高贵宝、孙兆路、王延平、温刚、杨路、邢耀利等人的 8件作品入选全省第四届书法大展;王仁安、孙兆路、王延平、高贵宝、温刚等人的 5件作品入选天鹅艺术节书画邀请展;王仁安、孙兆路、高贵宝、王延平、温刚等人6件作品入选中日书法展。
1987年我市书法界一件盛事是组织作者创作,选出作品参加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煤城书法作品进省、进京展。
我市入选75件108幅作品。在省展基础上,又于1987年12月30日在北京美术馆展出。
4煤城书法展作品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入选我市的书法作品 35件,57幅,篆刻7方。这次4煤城书法作品进省进京展,充分显示了我市书法作者队伍的艺术水平及创作实力。
【美术作品】 省美协举办迎春面展,我市有 9名作者作品入选。即是:王剑《兴安风雪》、王振发《孔雀》、王子荣《山水》、周文涛《山乡巨变》、邢耀利《月夜》、孟祥顺《乡梦》、崔秀梅《山风》、姜风云《牡丹》、季则夫《春瀑图》。
黑龙江省美协举办赴深圳画展,我市有 4位作者的作品入选。他们是:王剑《雪夜》、王子荣《染秋》、崔秀梅《春》、孟祥顺《镜泊飞瀑》。
市美术作者在外地发表作品的有;
唐慧丽:《春天的话题》(《黑龙江日报》)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1幅布贴画。
王 剑:《雪夜》(《黑龙江日报》)。
于泉林;在《中国美术报》上发表1幅蜡笔画。
孙兆路:《小院》发表在《天津晚报》上,有 5幅藏书票参加中国福建展览公司赴国外交流。
王子荣:《雪乡行》(木刻)发表于《人民日报》、《进山》 (版画)发表于《黑北江日报》、《山里人家》发表于《鸭绿江文学》、《冬林》(木刻)发表于《湖南文学》。
【音乐创作与演出获奖作品】 蔡岩参加1987年黑龙江省春节联欢会,参加省首届天鹅艺术节音乐专场演出,获优秀演员奖。
田原作词、中立作曲的对唱《河边情话》获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汇演创作奖,并在歌集《人类的思考》上发表。
房连宾作词、中立作曲的《赞美你,家乡》获创作奖。马景佳、房连宾作词,中立作曲的男女对唱《对花》、李莲玉编导的“长鼓舞”获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
电视协会和电视台录制的《春节大联欢》在全省春节节目评比中获荣誉奖。还有 5部专题节目,也在全省节目评比中获奖。
戏剧创作首次冲出黑龙江。市京剧团杨小泉创作的小京剧《假银案》,在国家级刊物《剧本》1987年11月号上发表。
【摄影获奖作品】 摄影协会于1987年下半年至春节期间举办《可爱的鹤岗》摄影比赛,评选出
一等奖:《只疑神吊天外来》
二等奖:《煤城新姿》 姜明星
《梦》 张全仲
《聚精会神》 曲乃文
三等奖:《小 憩》 房宝树
《煤城春色》 张清贵
《渴 求》 路 明
《工地夜景》 宁鸿临
《大地主人》 黄解政
《菊》 田 野
佳作奖13幅。
【民间文学征集】 1987年我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征集工作已经完成。共征集民间故事171篇、民谣 219首、谚语1 204条。经审编,拟用民间故事120篇、民谣50首、谚语300条,只待印制成书。
(李 勤)
【鹤岗《金鹤》】 鹤岗《金鹤》由鹤岗矿区工会宣传部主办,属综合性内部文学刊物。其宗旨是繁荣矿区文艺创作,面向矿山,反映改革,扶植矿区业余作者。主要发表本矿区业余作者的作品,重点为反映矿山生活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作品。
《金鹤》创刊于1979年9月,发行3 000册,每半年出版一期。
1987年出版的《金鹤》(合刊),发表了富力矿业余文学创作组、南山矿业余文学协会、煤建处业余文学社组织推荐的文学作品,以及全矿区和部分市政作者的稿件48篇,其中小说13篇、散文8篇、诗歌11首、报告文学2篇、其它作品10篇。1987年矿区部分作者在地、市级以上文学报刊发表作品 9篇。王德全、桑俊杰、田继诚、张福谦、李茂鸿,颜国葆等作者的作品分别在《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周刊和4煤城征文中获奖。
【艺术作品展览】 1987年在群众艺术馆展览厅共举办各种展览 13次,参展作品达2 100余件。其中“鹤岗市第一届蜡笔画展”别致新颖,开创了本市蜡笔画艺术的先河;鹤岗市首届艺术节期间,展出的美术、书法作品,无论从立意上,还是技法上,都是本市历年来水平最高的。
【戏剧创作】 1987年,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了《痴太守与疯秀才》、《血染雌雄剑》(初稿)、《杯酒释兵权》(话剧本初稿)、《风流寡妇》(话剧初稿)4个大型舞台剧本;《文凭》、《忏悔》、《三分钟》、《如此文明》等 5个戏剧小品;《我就爱这煤黑子》、《真保险》、《二嫂笑哈哈》等4个二人转和单出头;创作了 《没入洞房的新娘》等广播剧;杨小泉创作的小京剧《假银案》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剧本》第11期上。
【京剧团】 1987年京剧团落实“四定一奖”及目标管理等项改革措施,注重培养艺术人才,基本做到中青年占领舞台。排练了大型剧目《汉宫惊魂》、《痴太守与疯秀才》等。全年共演出131场(其中有84场是在河北省保定巡回演出),观众达128 213人次,剧场收入达18 831元。利用西安市京剧团著名演员、教师,70高龄的何德亮老先生回鹤探亲的机会,组织了部分演员和戏校学员拜师学艺,节省了资金,调动了演、学员的积极性。京剧团剧场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先进放映单位”称号,在全国光荣榜上留名。
【豫剧团】 1987年豫剧团继续坚持了业务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练功学戏活动,使中青年演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在“黑龙江省首届天鹅艺术节”地方戏组青年演员演唱大奖赛中,青年演员门丽华、于爱贤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在市首届艺术节中,门丽华等青年演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全年排演了荒诞剧《潘金莲》,古装豫剧《皇宫疑案》、《鸳鸯戏水》等大型剧目,共演出162场(其中在江苏省沛县一带巡回演出90场),观众达150 045人次,收入达31 009.5元。1987年招聘合同制演员7名,加强了演员阵容。
【曲艺团】 1987年坚持巡回演出362场,观众达23 833人次,收入达11 938.8元。
【文化艺术教育】 为提高职工文化、业务素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动员各方财力进行智力投资。省艺术学校鹤岗校外班在成立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跨入省艺校的先进行列,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学员与老干部局举行联欢活动,并到矿务局总医院第三医院进行慰问演出。通过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员的艺术才能。专业剧团先后重金聘请了戏曲家何德亮老先生、李洪宝夫妇、王全老师等 4名专家办班讲学,搞业务强化训练,提高了中青年演员的业务素质。文化局全年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20多人次,自办大专班(图书馆学)1个,中专班(京剧团戏校)1个、选送41人参加函授大专班学习,66人参加成人高中、中专学校学习。1987年先后有29人大专毕业,13人中专毕业,通过局、团两级考核,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有 2人在黑龙江省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二、三等奖;9 人获省优秀表演奖和创作奖;30多人分别获得鹤岗市表演、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一、二、三等奖,为我市艺术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87年文化局的 8个基层单位中有1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2个科级单位、1个科室、2个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市群众艺术馆】 1987年群众艺术馆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和“辅导中心”作用。全年辅导69个单位,组织和辅导各企业、事业单位群众性文艺演出近 300场;辅导近万人次;举办各种文艺辅导班和科普班21期,培训近 5万人次,为培训我市文艺、科技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馆内展厅举办各种展览13次,参展作品 2 100多件。尤其“鹤岗市首届艺术节”期间展出的美术、书法作品,是我市历年来水平最高的。“首届青少年专题集邮展览”别开生面,促进了本市集邮活动的开展。在全市13次大型文艺汇演和比赛中,群众艺术馆全体动员,在赛前进行辅导,赛中参与工作,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在馆内小剧场举行了 3次《大家唱》活动,经过初试后,每场参赛者30人,评出一、二、三等奖4人,优秀奖6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培养了声乐人才,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 “业余自愿”、“自娱自教”的特点。在“馆带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全年坚持文艺演出40场。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87年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继续保持了在全省的先进地位。公司与全市各放映单位,与本公司职工实行了片租联奖承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年初抓质量、年终抓任务”,开展了全市性“战首季、创五优百日竞赛”活动。坚持每月召开排片计划会,开展了夜场放映、多片放映,增加了经济效益;组织了普法教育专片巡回演出,卫生科技、计划生育专片汇映。恢复了新华、团结、东方红3个乡的放映队,放映了150场,观众达15万人次。全年上缴片租67.52元,超计划的40%;提前 3个月完成了全年上缴片租48万元的任务。上半年在鸡西、双鸭山、鹤岗 3市电影联赛中,被评为第一名。在全省城市电影放映中,是第一个完成4项业务指标的公司。
【文艺研究】 文化局文艺史志办公室,1987年编撰了《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鹤岗分卷》和《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卷·鹤岗分卷》,已定稿上报;完成了我市《黑龙江省戏曲志》人物传记和演员表演等21个条目,二人转、拉场戏唱腔选段及京剧《智擒九尾狐》、《天雨花》等唱腔的释文,评论文章《豫剧在鹤岗》、《豫剧音乐》在《河南戏剧》杂志上发表。收集、采录了《鹤岗市文艺志》、《鹤岗市曲艺音乐集成》、《鹤岗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大量文字、曲谱和音响资料。
【文化市场管理】 1987年全市接待了天津歌舞团、杭州歌舞团、沈阳话剧团等省内外大型文艺团体23个,在我市演出151场,观众达148 900人次。同时按待了22个民间艺术团、队,在我市曲艺茶社演出1 200余场,观众达131 600多人次。丰富了我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我市文艺舞台。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市文化局印发了《鹤岗市舞会管理暂行规定》、《舞会伴奏证》和《舞会营业许可证》等。对舞会伴奏人员进行了业务考核,以确保舞会的艺术水平。全年对文化市场进行大型检查和抽查21次,查收非法刊物101种,计243册,非法小报530 份,有力地打击了非法报刊的出售活动,净化了文化市场;全年召开了文化市场营业人员会议 5次,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传达贯彻了国家、省、市的有关法令和规定,使其做到遵纪守法,文明经营,使我市的文化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
(温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