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历史遗迹、遗物

历史遗迹、遗物



                ·历史遗迹、遗物·
  【第四纪古生物化石】 黑龙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79年以来,本市陆续有这种古生物化石出土。1979年 8月,在本市南部新华农场向阳水库工地的施工中,于地下 3米深的台沙粘土层中发现了猛犸象骨骼化石多件。市文物管理站在省博物馆有关专家的配合下,对现场进行了细致的发掘,相继又出土了多件,这些化石多数为猛犸象骨骼化石,有门齿片、胫骨、腓骨、肋骨、桡骨、髂骨、肱骨,颈椎骨、股骨和一个带有 2个臼齿的较完整的下颌骨等。最大的股骨长达1.13米,下颌骨宽达70厘米,1个臼齿就有 26厘米长。同时还出土了1个膑骨和带有4颗牙齿的半个下颔骨,属于牛科古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的石化程度都不深。
  1986年 1月,蔬园乡新结村张文库在自家打井取土时,挖出一颗猛犸象臼齿齿片化石,由于石化程度不深,已成碎片。
  1987年4月,城建局建设管理处一工区,在自来水复线施工中,一位工人取土时发现1颗猛犸象门齿化石,当时主持施工的周永峰,责成这位工人将这一化石挖出。这一化石出土于小鹤立河中游西岸,矿务局结核院南200米处。化石距地表 3—5米深黑粘土层中,门齿成残断,长100厘米,直径10.2厘米。
  猛犸象在 1万年前就已灭绝。这些化石和地层标本,为研究这一地区第四纪的古地理、气候及古动物的分布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原始社会遗址】 鹤岗市区目前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主要分布在梧桐河沿岸,大多坐落在靠近水源而又地势较高的漫岗上。这种地形在考古学上称为二阶台地,遗址地表一般暴露有石器、陶片等。石器多以压制的细石器为李。陶器都为手制夹沙陶,其年代为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双丰”遗址
  遗址位于西梧桐河左岸与东梧桐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东距双丰小学约 150米,东北距双丰经营所办公室约200米。这里依山傍水,高阜向阳,是原始先民居住的好地方。
  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在这一范围内均有零星石器发现。采集标本只有石器,分刮削器和石核、石片。刮削器主要为高脊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石核为船底形石核和柱状石核等。石料多以玛璃石、碧玉石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东山包”遗址
  东山包遗址位于东方红乡,前安民屯东南约0.5公里,乌鸡河右岸600米处的沙丘上。其东北为起伏的小山岗,四周为大片沼泽地,沙丘高出地表约10—11米。
  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00米,地表多砂岩碎石块,遗址大部分已成耕地,高丘顶部有采石坑,整个地表碎石块中夹杂有石器、石核和少量陶器残片。采集的文物标本有石器和陶器。
  石器,均为压制。质料多以玛瑙、碧玉、蛋白石为主,器形有刮削器和石核等。刮削器又分为高脊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弧刃刮削器3种。
  陶器,在遗址中发现较少,只见到一些夹沙黄褐陶和黑陶,均为手制,质地较坚硬,器壁较薄,均成残片。
  青铜时代的“黑山头”遗址
  黑山头遗址位于梧桐河支流的乌鸡河上游右岸的高丘上。东距乌鸡河右岸 200米,西邻团结乡双泉村300米,南部为高于遗址的岗地,北部较平坦,遗址所在岗丘 (俗称黑山头)高出地表约12米。
  遗址地表已成耕地,分布面积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在此范围内的地表散布以大量陶片为主的遗物。
  陶器,均系手制。质地又分为夹砂红褐陶、夹砂黑褐陶、红衣陶 3种。其中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器壁较厚,黑褐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四壁较薄,红衣陶火候较低,掺有细砂,质地疏松。在纹饰上除表面外,饰有附加堆纹、凸弦纹、拍印水波纹 3种。由于器物破损,能辨认的器形只有罐类。有附加堆纹侈口罐、拍印水波纹侈口罐、凸弦纹黄褐陶罐、直口罐等。
  石器,只采集到一种装饰品的残片,表面磨光,在残片的边缘上有一个一面钻的小孔。
  红衣陶是我省松花江中下游青铜文化反映在陶器上有代表性的特征。一般认为,红衣陶在我省最早为嫩江流域的白金宝青铜文化遗址,距今约2 79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新石器、青铜器、早期铁器时代的“小山”遗址
  小山遗址位于梧桐河下游右岸濒岸的高岗之上,因该地有一自然形成的石山,故名“小山”。现为东方红乡小山村所在地。小山遗址面积约1 500 平方米,高出河面约10米。由于取土和采石,有一部分被破坏,整个山坡地表均有零星陶片可见。
  采集的陶器残片均是手制。可分为夹砂灰褐陶、夹砂黄褐陶、夹砂灰陶和红衣陶 4种。大部分陶胎粗糙、火候较低,唯有黄褐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个别陶片表面可见刮抹痕迹。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拍印纹、凸弦纹、拍印人字形纹、拍印圆圈纹、附加堆纹和拍印方格纹。能辨认的器形有罐、碗等,其中以罐类器物为多。
  此遗址出土文物既有新石器时代的,也有青铜器时代的,还有早期铁器时代的,说明它的内涵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
  【辽金时代“邵家店”古城址】 邵家店古城位于鹤岗北部小兴安岭东麓的老白山脚下,东梧桐河上游,东梧桐河与西南岔河的分水岭上。东北距鹤北林业局联营林场11公里,南距双益林场14公里,西距笑山林场18公里,北距李家店1.5公里。一条由日伪时期修筑的警备道(现已扩建成鹤岗至乌拉嘎公路)从城内东西穿过,长约350米。
  古城南低北高,依山势而筑,周长约1 800 米,平面呈椭圆形。城垣为掘土起壕,有护城壕、马面(亦称雉堞)之设。
  1982年伊春市文物普查队首次考察时,曾于此城南端低洼处采集到6件铜器。
  三足器1件,出土倒置,口径22.5厘米,深11厘米,壁厚0.4厘米,口沿上有一例梯单耳,高6.5厘米、宽9厘米,中间孔呈方形,底正中有一圆脐,周围有3个间距相等的足,足高9厘米。
  三足铜锅2件,在三足器下,口径26厘米,深12厘米,壁厚0.5厘米。锅底有一圆脐,周围等距离有3个半月形实心足,足高7厘米。
  六


耳铜锅1件,比较完整,只在底部有2道裂痕,直径43.5厘米,深21厘米,腹径47.5厘米,壁厚0.6厘米。
  大型铜锅1件,最下而已残,只剩腹底部分。
  铜吊锅1件,口径33厘米,深1 4厘米,口沿下有3个对称小孔,底部有一团脐,壁厚0.3厘米。
  由于古城被树木榛莽覆盖,城内腐殖层厚达14厘米,城内很难见到遗物。1985年春季,鹤北林业局机械一队在扩建鹤乌公路中,用推土机推土时,在城中推出一些陶器,均推成碎片,从这些残片中,能辨认器形有罐、钵等,均为轮制泥质陶片。
  从此城的现状、形制及出土的文物上看,属于辽金时代城址。此城于1980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 晗)
                 邵家店古城址位置图



               邵家店古城址出土的三足祭器



               邵家店古城址出土的铜吊锅



               邵家店占城址出上的六


耳锅



  1987年 4月26日市城建局建设管理处一工区在自来水复线工程中,发现的猛犸象断门齿化石



                               (图片提供者:邹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