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卫生综述

卫生

卫生综述



                    ·卫生综述·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1987年,我市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卫生设施逐步加强,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卫生服务质量有新的提高,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不断扩大。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1个,其中,医院21个,医院病床2 532张,比上年增长8.1%。全市有卫生事业人员5 366人,比上年增长 4.7%,其中:卫生部门1 210人,工业及其他部门2 801人,集体所有制419人,个体开业26人。卫生事业投资有所增长,市政系统1987年卫生经费为472万元,其中:事业经费261.7万元,基建经费211万元,比上年增长2.23%。
  为加强发展上建中心,下打基础,中联网络的新格局,推进市人民医院医教研究中心的建设,在省卫生厅支持下,市改府决定从1986年始为市人民医院建设10 7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截止 1987年底共投资450万元,大楼主体工程已建成。1987年煤矿卫生工作,坚持卫生改革和面向生产的基本原则,落实煤炭部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把预防工作提高到了新水平。为保证全局10万劳动大军及其家属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发展矿务局煤炭生产的大好形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局共有卫生机构46个,实有病床1 665张,卫生技术人员2 404人。
  在以医疗为中心、扩大预防、坚持防治结合工作中,预防工作已从点向全方位发展。卫生防疫人员认真贯彻各项卫生防疫法规和条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全局共发生法定传染病3 214例,总发病率为 6.33‰,比计划指标下降了 36.7%。传染病管理巩固了“四专”,病情报告网不断建全,四苗接种率平均为96%以上。
  加强食品卫生工作,局办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培训班 73期,培训人员达3 000人次,从业人员体检2 444人次,占从业体检人数的98.4%,食品生产经营建档率已达95%以上。
  井区保健站工作在贯彻煤炭部安全规程的推动下,前进的步伐较大,全局 7个矿共设14个站,配备人员195名,占原煤生产工人总数的 4.53‰。绝大部分站做到了三班服务。在急救工作中,加强了急救室的建设,大部分井区保健站都配备了苏生器、氧气简、吸痰器、休克裤以及骨折固定担架等器材。全局井下班组不脱产急救员共有2 088名,今年共培训了1 177名,充分发挥了自救互救作用。
  劳动卫生工作各单位都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使监督工作有了新的加强。据统计,全局共签发卫生监督通知书,文明生产方面 378份,防尘143份,生产福利卫生187份,绝大部分进行了复查和督促改进。接尘工人健康档案,累计建立19 045份,占采掘工人总数的 90%左右。原煤生产工人病伤休工率5.09%,比1986年下降了 0.27%。全局矽肺普查完成1 785人的体检任务,受检率达85%,可疑矽肺复查 756例。对接毒重点单位进行了劳动环境调查,体检182人,受检率达92%。
  妇幼保健工作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组织机构日趋健全。大部分医院成立了妇幼保健门诊,部分医院开展了婚前检查。全局住院分娩3 591例,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较1986年住院分娩增加 873例。儿童保健实现了常规管理,建立了儿童健康档案,坚持四二一体检,并开展健康评价、智力测验,促进了儿童建康水平的提高,全局共进行儿童健康体检19 366例。
  1987年继续开展了地区工作,共建立家庭病床869张,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普遍欢迎。
  全局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医疗指标任务,共完成诊疗1 233 839 人次,较1986年增加11 804人次。局总医院、兴安矿医院、南山矿医院、新一矿医院等,诊疗任务都超过了10万人次。出院病人24 965次例,治疗率平均为85.99%,病床利用率87.95%,周转率18.23次。
  全局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急诊急救工作的10项规定,落实首诊负责制,健全急救组织,充实急救器材、药品、人员,使全局三级急救网的急救能力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了急救要求的“五配套”。全局共抢救危重病人1 953例,成功率为89%,其中门诊抢救成功率达95.85%。
  1987年全局各医院相继开展了责任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加强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使病房管理有了改善,陪住率有所降低。
  医技科室的业务能力电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各医疗单位努力创造条件增加新项目,积极为临床一线服务。
  临床医学科研工作,有 7项新技术科研项目参加局1987年度科技大会获奖,13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全国煤矿第三届创伤会议交流,18篇学术论文获东煤系统优秀论文奖,33篇获市级优秀论文奖。
  人才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专业队伍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全局共派出进修学习 122人次,近百名青年护理人员参加全省统一的自学成才考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医学理论水平。
  药政管理方面有了新进展。兴安矿医院引进微机,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药库,进入了全国管理的先进行列,使临床药物咨询步入科学化轨道。全局大补液制剂生产 456 810瓶,首次突破40万瓶大关,超计划指标14.2%,本局自给率达 90%以上。全局共有大型医疗设备882台,价值662万元。
  医药资金管理1987年全局实行集中审批、统一计划付款的管理方式,节约资金17.8万元,使全年购药额达425万元。
  1987年新增加建设面积17 300 余平方米。兴安、富力、兴山矿医院门诊,选煤厂卫生所4个医疗单位迁入了新址。其中兴安矿医院住院部7层新楼使用面积5 607 平方米,富力矿医院5层新楼面积5 600平方米;兴山矿医院门诊部和选煤厂卫生所各2 600平方米。同时各医疗单位都加强了环境卫生管理,室内外卫生基本达到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使院容院貌有了显著改观。
  1987年,各医疗单位认真贯彻煤炭部、东煤公司业务部门关于创建文明医院,实现标准化管理的指示,积极开展了争创文明医院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有 7个医疗单位达到了煤炭部下发的创文明医院10条基本要求。
  许多单位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路子,特别在医疗收费、完善承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左继明、张受训)
  【医疗卫生工作】 1987年卫生工作,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医疗卫生改革为重点,推动全市防病治病工作。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1.80岁,男70.85岁,女72.75岁。城乡卫生面貌有较大变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妇幼保健和中药工作得到加强。卫生法规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 1987年全市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鹤岗卫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3个实验室。1987年招收新生 156名,职工中专招生46名。组织135名护士和部分中药人员参加自学成才考试,对29名乡村医生进行刊授教育,并开展了医疗护理业务练兵活动,我市参加全省护理知识竞赛获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二名、第三名。全年举办各种培训班6个,培训257人;举行医学信息报告会22次,听报告人数达1 197人次。
  医学科研工作,1987年全系统鉴定科研成果14项,其中;脑动静脉畸形切除、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固相放射免疫分析3项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有120篇医学论文被评为市优秀论文,有12篇论文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1987年,全市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年初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韩玉祥副市长任主任。各区、乡分别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机构。1987年3月市政府举办了初级卫生保健学习班,各区、乡长,卫生部门院、站、校、所长 60余人参加了学习。各区、乡共举办初级卫生保健学习班 11期,762人参加学习。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进一步加强,村卫生所集体办所率由 1986年的40%提高到90%。5个乡卫生院突出了预防保健,使计划免疫指标全部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左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