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7年农贸市场价格简况

1987年农贸市场价格简况



  【1987年农贸市场价格简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87年我市农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繁荣,购销活跃,成交额4 646万元,比上年4 601万元上升1%。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水平与上年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就调查的粮食、鲜菜、肉禽蛋、水产品等10类商品中的67个品种统计,年平均价格上升的有62个品种,占92.54%,下降的有5个品种,占7.46%。全年集市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升17%,其中粮食上升12.8%,食用植物油上升 1.5%,鲜菜上升24.4%,干菜上升18.4%.肉禽蛋上升21.7%,水产品上升21.5%,鲜果上升 6.9%,日用杂品上升13.7%,干果上升10.4%,其它下降6.5%。
  ——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在调查的10个品种中,价格全部上升,幅度在 2.8%——82%之间。1987年由于国营粮店豆类品种短缺,集市商贩又无视限价,任意抬高价格。价升较高的黄豆、红小豆、绿豆与去年相比,分别上升 40.4%、53.6%、82%。由于这部分品种价格上升幅度较大,致使全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12.8%。
  ——鲜菜价格涨势过猛。从调查统计的21个品种看,除茄子年平均价格下降之外,其它品种价格全部是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在3.1%——160.2%之间(详见下表)。



  导致鲜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的影响。1987年春菜形势较好,除地产供应之外,国营商业大量组织外进,基本满足了春菜市场的需求。三季度气候条件出现了逆向变化,致使夏菜生产期提前结束,秋菜又有较大幅度减产。供不应求的形势使集市价格猛涨。
  集市菜价常常超出限价。蔬菜市场的特点总是淡旺季交替出现,集市经营规律一般是避开旺季,经营淡季寻求合适价格。有关部门采取限价措施,市场挂着限价牌,但多是有名无实,菜价普遍高出限价。
  “坐地商”欺行霸市,擅自抬价。“坐地商”凭借自己占据“场地”之便,迫使部分没有经营场地的菜农不得不将上市菜廉价卖给他们,蔬菜短缺时,他们随意抬价。
  ——干菜价格不断上升。由于黄豆涨价,国营商业经营豆制品有时又满足不了供应,使豆制品价格不断处于涨势,全年干豆腐平均价格比上年上升26.7%,水豆腐上升26.9%,黑木耳上升16.4%,蘑菇上升20.6%,干菜类价格指数上升18.4%。
  ——肉禽蛋价升幅度较高。1987年下半年猪肉货源趋紧, 8月中旬国营商业开始限量投放,10月中旬上调了价格,刺激了集市价格猛涨,致使去骨统肉全年平均价格上升 25.9%,即由上年的3.80元/公斤涨到4.92元/公斤,有关部门二次限价,但效果不佳。12月下旬,猪肉凭票定量供应,国营商业增加了投放量,集市猪肉价格涨势才稍有回落。近几年来,羊牛肉一直属于紧俏商品,国营经营量极少,个别不法商贩乘此之机,为了赚线,不择手段,欺骗消费者,挂牛头卖马肉,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现象屡见不鲜,价格也只升不降。牛肉平均每公斤4.64元,比上年的4.17元上升16.1%;羊肉每公斤6.58元,比上年4.68元上升40.6%;白条鸡、活鸡、鸡蛋、鸭蛋等品种价格也随之上涨,全年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6.5%、28%、18.5%、18.7%。
  ——水产品价格连年上涨。资料表明,1985年比1984年上升 3.9%,1986年比 1985年上升11.4%。1987年由于产地价格又有上调,再受肉、蛋、菜等价格上涨的影响,价格指数上升21.5%,与上年相比,鲜带鱼上升50.4%,胖头鱼上升8.9%,鲫鱼上升25.2%,鲤鱼上升 17.1%,鲢鱼上升16.2%。
  ——鲜果价格有升有降。1987年鲜果获得丰收。果品公司、蔬菜公司及个体商贩争先购进,使我市下半年鲜果市场销售价格趋于平稳,年平均价格有升有降。苹果、梨、广柑、桃子价格上升,升幅在0.9%——22%之间;桔子、西瓜、香蕉等价格下降,降幅在1.1%——17.1%之间。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部分购买力投向集市,居民在集市购买的商品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1987年居民购子集市的鲜菜占全社会总量的13.3%,肉禽蛋占全社会总量的36.4%。国营商业和集市保持着较大差价,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
                                     (陈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