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
·历 史·
【历史沿革】 鹤岗地区古代就是中华民族 劳动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周为肃慎部活动区域;唐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辖区;辽属东京道女真五国部;金属上京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女真水达达路;明属奴尔干都司辖区;清属吉林将军辖地;清末至民国属汤原县。
1918年(民国7年)开发煤矿。1926年(民国15年)鹤岗铁路开通后,煤矿发展,工人增多,矿山逐渐形成集镇。为适应煤矿发展,加强对矿山的管理,官商合办的黑龙江鹤岗煤矿总公司于1929年3月8日在莲江口设驻矿事务所。驻矿事务所总务部设街基管理员专司兴山镇地面街基管理事务,此为矿山设镇之始,名兴山镇。兴山镇地属汤原县,但汤原县的行政、警察都没有伸展到矿山,而由驻矿事务所管理兴山镇的街政事务,诸如发放街基地号、管理小本经营登记和非矿人员统计及街道卫生等项事宜。
1931年(民国20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东北。1932年 8月11日,兴山镇陷入敌手。1934年(伪康德元年)撤销街基管理员,改设汤原县矿山保,辖 4甲、36牌,有团丁56人。1938年日伪实行街村制,10月将兴山镇(矿山保)改置兴山街,设街公所,辖庆善屯、广仁屯、鹿迹山屯。同年,伪汤原县警察署在兴山街设警察分驻所,次年升格为兴山警察署。1939年 6月,日伪将汤原县东部和萝北县西部析出设鹤立县,县治鹤立街。兴山街改属鹤立县。1941年(伪康德8年)5月,兴山街改为“指定街”,设街公署,辖12个区。其中新街基地区设8个区,煤矿所在地区设西山、东山、笔架、南岗等4区。管辖范围东至梧桐村,南至峻德,北至王家店。1944年(伪康德11年)1月,为三江省将鹤立县兴山街改称鹤岗街。
日本投降后,民主政府接收鹤岗,1915年12月20日成立兴山市,先后隶属鹤立县、合江省、松江省。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鹤岗市隶属黑龙江省。1958年4月改隶合江专员公署。1966年 2月恢复黑龙江省直辖至今。抗战胜利后兴山市(鹤岗市)管辖范围几经变化。1946年管辖尚志乡(梧桐乡)。1957年宝泉岭农场区域、尚志村划出归萝北县;汤原县管辖的峻德、永祥、吉祥、振兴等乡划为鹤岗市管辖。1958年宝泉岭地区划入鹤岗;汤原县管辖的裕德、鹤立 2公社划入鹤岗。1965年宝泉岭地区划出;南郊的鹤立、永发、裕德、吉祥、振兴5个公社划出。至此,鹤岗市管辖范围为:市区及郊区获幸(后改为东方红)、蔬园、鲜越(后改为团结)、新建(后改为红旗)、新华等 5个公社。1984年市郊5个公社恢复乡的建制。1988年1月,萝北、绥滨2县划归鹤岗市管辖。
【东北沦陷时期的抗日战场】 东北沦陷时期,鹤岗是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地区。抗联领导人赵尚志、李兆麟、夏云阶、冯仲云等都曾率部在鹤岗地区与敌人浴血苦战,鹤岗人民永志不忘。
夏云阶率部袭击鹤岗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抗日游击队在鹤岗铁路线上多次攻打列车,破坏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伪满《省政汇览》第四辑载:“1935年8月24日上午9时,夏云阶策划颠覆列车,在通向矿山镇途中于莲江口东北40公里的地方,把道钉拔出 200根,列车脱轨,……然后将列车撒上汽油,点燃后逃走。”此次战斗击毙日本侵略者 1名和伪矿警队员6名,俘虏日本侵略者2名。1937年 7月,抗联六军和地方抗日组织联合袭击峻德站的混合列车,击毙日本侵略者3名,断绝交通1天。1936年5月15日,夏云阶军长率部200余人袭击鹤岗铁路六号分驻所,全歼伪矿警一个小队。1936年5 月22日,夏云阶军长率部队攻克鹤岗,解除了伪矿警一队全部武装,击毙伪矿警一队队长赵永富和两名日本侵略者,缴获轻机枪1 挺、步枪21支、子弹 6 500发及其它军需品。夏云阶集合伪矿警讲话,扩大抗日政治影响,当场有26名矿警队员毅然参加抗日联军。
鹤岗联络站 1936年 6月,抗联领导人冯仲云在兴山镇(鹤岗前称)建立以德泰和中药店为掩护的抗联地下联络站。主要任务是为抗联部队送信送药和掩护抗联来往人员。工作人员有翟延龄、林树森、周茂和、吕盛田。翟延龄公开身份为药店经理、中医医生。1937年秋,冯仲云来此与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九团马克正接头,被日特察觉,在翟延龄等掩护下,安全脱险。1938年夏,冯仲云来到德泰和药店,派翟延龄等伪装行医前往王家店,将医药和信件送至抗联六军二十九团。联络站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李兆麟将军与《露营之歌》 著名的《露营之歌》是李兆麟将军在艰难困苦的抗日烽火中一边战斗,一边和战友们共同编写的。其中第二段歌词: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热情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哟,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
黑暗一扫完。”是1938年7月在鹤岗地区梧桐河畔编写的。
1937年冬,敌人发动强大攻势围剿抗日联军。1938年 7月抗联部队开始西征。李兆麟率六军司令部留守部队仍在下江地区坚持斗争,先后解决了东、西梧桐河,东、西都鲁河,火烧营和老头沟等 7处金矿局的重要据点,缴获了许多武器。他在“踏破兴安万重山”的战斗中,利用战斗间隙编写成第二段歌词,成为鼓舞抗联战士英勇杀敌、坚持斗争的有力武器。同年冬,李兆麟在老白山密营准备率抗联六军最后一批部队向黑嫩平原西征时,派部队袭击了兴山( 鹤岗 )郊区的日军仓库,为部队解决了部分冬装。山区群众得知抗联要远征,有的从远道送来棉衣棉被,有的从身上脱下自己的棉袄送给战士。
赵尚志将军壮烈殉国 在东北人民抗日战争中,赵尚志将军率部转战松花江两岸广大地区。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敌人闻风丧胆。1941年秋,赵尚志带领小分队在鹤岗、汤原地区活动。此时东北形势险恶,百万敌军遍布各地,抗联活动极为艰难。敌人得知赵尚志在鹤岗、汤原地区活动的情报后,增派警察大队搜山“讨伐”,但未发现任何踪迹。1942年2 月12日,赵尚志袭击伪兴山警察署梧桐河警察分驻所,行至离分驻所不远的吕家菜园子附近,遭混入抗日队伍的日特刘德山背后黑枪,腹部受贯通伤。赵尚志当即甩手一枪,击毙刘德山,在掩护部下转移时,因流血过多,昏迷中被俘。
关于赵尚志将军壮烈牺牲的情景,伪三江省警务厅给伪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有如下记载:“赵尚志受伤后,仅活8小时。当警察对他审讯时,他对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赵尚志将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
人民永远怀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46年4月3日,鹤立县政府根据县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将赵尚志将军殉难地兴山市梧桐乡改为尚志乡。1984年共青团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在本局广大青少年中捐款树立赵尚志烈士纪念碑。1985年萝北县人民政府在宝泉岭农场20队(原尚志村)建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烈士牺牲地纪念标志。1986年宝泉岭管局在宝泉岭尚志公园建赵尚志将军纪念馆,1988年落成开馆。
(明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