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述 ·综 述·
【地方工业概况】 1988年鹤岗市地方工业在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活源不足、电力供应紧张、资金匮乏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生产速度仍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与上年比有所提高,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主要产品产量稳中有增,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企业管理不断加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素质明显提高。
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生产有以下5个特点:
紧中求活稳中求增 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完成产值47 667万元,比上年度增长2.1%,为年计划的94.3%。其中全民工业完成产值31 425万元,比上年增长0.2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16 203万元,比上年度增长 5.27%;全民集体合营完成产值39万元。在地方工业中,市属和省属工业共计完成产值36 731万元,比上年增长0.3%;两县工业完成产值10 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完成计划的103.3%。
从全年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看,一、二季度欠产较多,半年没能过半,三季度完成了计划进度,四季度超额完成计划,全年没有完成计划。具体分析有 5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给组织生产带来困难。钢材、纯碱、棉花等主要原料的国家计划内指标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缺口较大,只能从计划外议价部分调剂,企业必须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购买原料上,给组织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通过议价部分调剂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比较大,最高比计划内价格高一倍,这是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机制纸、化学农药、水泥、玻璃、白酒等产品,成本上升的幅度比较大。二是电力供应仍然紧张,主要生产线路停限电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从本市全年的供电情况看,总的拉闸限电次数和停电时间都比上年少,但工业企业供电情况普遍不如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比较严重,一季度砂轮线和鹤泥线共停电50次85小时,比上年同期多停电40次58小时,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三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紧缩政策的实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导致了企业的贷款增多,资金占用大,资金周转缓慢,不能及时组织原材料进厂。从地方工业33户预算内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定额流动资金占用达到10 237万元,比上年增长45.1%;资金周转238天,比上年增加35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个别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增多,迫使流动资金占用加大。四是有些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市场稍许发生变化,企业就无力承受。五是一些突发因素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如兴华玻璃厂上半年停产冷修,影响产值300多万元;粮食局春节放假5天,影响产值130万元。
经营意识和经营形态的转变 1988年企业经营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在经营意识和经营形态上实行转变,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增强竞争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企业面临影响生产不利因素增多的严峻局面,坚持眼睛向内,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消化不利因素,把产品成本上升和各种费用增加限制在最低程度。同时,调整和改变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收入。
农药厂生产的绿麦隆等产品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供不应求。这个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全年生产农药787吨,比上年多生产 137吨,实现利润297万元,比上年增盈 152万元。新华造纸厂自1986年以来,扭转了多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这个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各种消耗,增加产量,全年实现利润 130万元,比上年增长7倍多。制药厂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利润104万元,比上年增盈90万元。钢铁厂年初计划是经营保本,通过积极挖掘产品的潜在优势,扩大销售市场,到年底盈利23万元。陶瓷厂是多年的亏损企业,1988年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大胆开发新产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实现利润14万元,一举扭转了多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啤酒厂、白酒厂、起重机厂等盈利大户,经济效益稳步增长。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 103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33户预算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5 473万元,比上年增长24%;县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 386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全市地方工业实现销售税金 2 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33户预算内企业实现1 04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县办工业实现541万元,比上年增长30.7%。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利润 2 94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33户预算内企业实现3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县办工业实现316万元,比上年下降26%。
在33户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中,有7户企业亏损,比上年减少2户。亏损额为 593万元,比上年增长22.5%,主要原因是兴华玻璃厂和针织厂的增亏幅度比较大。
从全年看,全市地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除33户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的幅度较大以外,乡镇企业、区街工业和二轻集体企业实现利润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地增长。粮食工业实现利润与上年接近。商办工业比上年减亏,1987年亏损22万元,1988年亏损 2万元。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迅速发展 由于1986年、1987年两年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比较多,因此,1988年既要抓好当年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又要抓好已竣工投产项目的达产达标工作。1988年根据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精神,和确保结转项目、严格控制新开项目的原则,安排了技术改造项目36项,其中结转上年19项,新开17项,计划投资 6 988万元。经过一年的工作,实际完成投资6 028万元,竣工和收尾项目27项,结转到下年的9项。在竣工的项目中,有纺织厂的棉纺一万锭、粮食局三粮库的米糖油生产线、玛钢厂扩大生产能力、粮食局制油厂改造等9个项目投产,其中有6个项目达到了设计要求。9个投产项目共新增产值742万元,新增利润85万元,新增税金41万元。
1988年鹤岗市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的重点,是突出抓好资金落实和项目进度。由于国家实行了紧缩政策,因此在项目的资金落实上有很大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正常进度。从下半年开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得到金融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资金落实比较顺利,基本上保证了技改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同时,对在建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制订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在时间上争取了主动。竣工投产的 9个项目都是在下半年完成的,其中有4个项目是超计划期完工的。因此,实现的经济效益只是计划目标的13.3%。另外,由于资金落实得比较晚,新开项目大部分都在五六月份才进入土建阶段,延长了项目周期。
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1988年围绕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鹤岗市地方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狠抓企业的进档升级和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降低消耗、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销路,理顺企业党、政、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企业法》,初步形成了依靠民主治厂、依靠法律治厂的局面。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全面质量管理小组达到112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2万元,其中创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6个。全面质量管理升级的企业有29户,其中二级企业3 户,一级企业1户,获省级质量管理奖的企业1户。在重点考核的47种工业产品中,有42 种产品完成了质量指标计划,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87.3%,比上年提高2.1%。优质品率达到16.2%。同时,全市地方工业企业普遍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有关部门对重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促进企业升级。粮食局制油厂、白酒厂、南山胶合板厂等5户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企业改革工作的中心,是实行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围绕这个中心,全面推行了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大胆引进了风险机制和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变个人承包或集体承包为企业全员承包,把职工利益的多少同企业经营的好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企业的劳动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上述工作,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者的责任都更加明确;企业的竞争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有所增强,企业的改革工作一步步走向深入。
1988年市政府重新组建了计划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使国民经济计划编制等宏观调控手段和生产调度指挥等具体执行手段都得到了充分加强。重新组建的经济委员会,其职能十分明确和具体,对生产的调度和指挥措施有力,为企业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回顾1988年鹤岗市地方工业的生产形势呈“步步高”形势。即一、二季度欠产,三季度持平,四季度超产。四季度创出全年最高的生产水平,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6.2%。这样的速度在我市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纵观全年,地方工业生产速度虽然低一些,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各方面工作也都有一定的进展,因此说,1988年市地方工业,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素质相对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个别企业缺乏消化不利因素的内在潜力,缺乏竞争的主动性;企业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突出表现在企业经营观念上的陈旧和竞争意识不强。个别企业的改革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改革的措施与企业生产经营不配套,企业内部党、政、工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很好地理顺,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营亏损的小型企业没能实现扭亏和减亏,且比上年增亏,印刷厂、彩印厂、针织厂、国营鞋帽厂亏损的幅度都比上年增长。两个亏损大户兴华玻璃厂和玻璃制品厂仍然亏损,亏损额为 533万元,占预算内全部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的89.8%。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下一年和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和不断改进。
(市经委)
【地方工业主要产品】 1988年全市地方工业重点考核的产品有47种。其中食用植物油9 102吨,比上年增长39.5%;大米38 832 吨,比上年增长18%;面粉80 157吨,比上年增长 1%;玉米面20 948吨,比上年增长34%;白酒4 011吨,比上年增长13%;啤酒4 169吨,比上年增长0.5%;鲜冻猪肉147.8 吨,比上年减少36%;屠宰生猪1 775头,比上年减少40%;肉制品454吨,比上年减少30%;酱油2 586吨,比上年减少5%;米醋446吨,比上年减少16%;糖果 1 015.2吨,比上年增长 60%;糕点2 276.8吨,比上年增长 26%;黄金703.7公斤,比上年增长 4.9倍;水泥19.31万吨,比上年增长4.3%;红砖27 777万块,比上年增长 39.9%;锯材达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白云灰产量61 146吨,比上年增长3%;平板玻璃30.49万重量箱,比上年减少21.6%;粘土瓦912 万片,比上年减少7%;耐火砖2 318吨,比上年减少10%;木制家具28.7千件,比上年减少20%;机制纸张7 954吨,比上年度增长13.4%;化学农药787吨,比上年度增长 21.1%,塑料制品2 237吨,比上年减少3.5%;输送机械3 836吨,比上年增加30.2%;布鞋 382.08千双,比上年增长20%;袜子104万双,比上年减少13%;各种布类790.42万米,比上年增长15%;肥皂19吨,比上年增长26%;小矿车130吨/165台,比上年增长26吨/53台;小型拖拉机400台,比上年减39%。
【省优和获奖产品】 1988年鹤岗市地方工业产品中,有8种评为省优产品,有2种复评省优产品。 8种评为省优产品的是:南山区胶合板厂的南胶牌胶合板、市水泥厂的金鹤牌矿渣硅酸盐水泥、五粮库的二级大豆油、市啤酒厂的银鹤牌啤酒、制粉厂的标准面粉、五塑的静电植绒布、万利服装厂的铁龙牌牛仔裤、兴山区玛钢厂的可锻铸铁水暖件。 2种复评为省优产品的是:二轻工业公司第一塑料厂的北疆牌地面复盖膜、南山光学仪器厂的悬挂式罗盘测角仪。
粮食局四粮库的一级大豆油,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绥滨啤酒厂的北国牌11°和12°啤酒在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铜、银牌奖。12°啤酒在哈尔滨国际啤酒博览会上获金熊杯。
【邵奇惠副省长视察鹤岗化学工业】 1988 年8月12日邵奇惠副省长在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厅长曹亚范等人的陪同下,到鹤岗市农药厂、腐植酸化工厂视察,并亲自到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在听取市长丁若鹏的汇报后,邵副省长充分肯定了鹤岗市在发展化工行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对鹤岗市化工行业的发展和规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邵奇惠副省长在丁若鹏市长陪同下到市腐植酸化工厂视察
当谈到鹤岗市在发展化工行业方面所做的工作时,邵副省长说:鹤岗的化工行业基础比较差,但是志气很高,有一股劲头,战略思想很清晰,项目有相当的可靠性,有根有据,相对来说比较满意,有这种精神,就一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搞上去。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邵副省长侧重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谈到了关于在鹤岗市建设农药生产基地的问题。邵副省长认为:现在农药的问题,不但是黑龙江省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全国农药不但品种少、数量更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鹤岗作为全省的农药生产基地,省里可以在投资上、原材料供应上,人才和科技资金投放上给予最优惠政策,具体帮助鹤岗搞出个眉目来。
第二谈了关于腐植酸开发中心的问题,邵副省长指出要在饲料添加剂上做文章,开发新产品。
在谈到鹤岗化工厂和鹤岗化肥厂两个大项目问题时,邵副省长对这两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满意,对原材料、销路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询问和了解,并表示一定要支持鹤岗市把项目搞上去。 (李 岩)
【两县工业概况】 1988年萝北、绥滨两县共有工业企业125户,比1987年减少4户。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5户,与1987年相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80户,比1987年减少 4户。全年完成工业产值(按80年不变价计算)10 90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 8 477万元,占工业产值的80%,比1987年增长3个百分点;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2 424万元,占工业产值的20%,比1987 年增长2个百分点。
萝北、绥滨两县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119个,全部职工年均人数16 303人。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1户,占18%。全年产品销售收入15 446万元,其中销售税金1 4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24 125 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21 379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现价)17 358万元,工业净产值7 952万元;盈利企业盈利总额2 705万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88万元,盈亏相低后盈利2 617万元。
萝北、绥滨两县已建立采金、机械、建材、森林、食品、造板、印刷、采矿、电力、轻工、建筑、饲料等工业行业。绥滨县已有中型啤酒厂(国家二级企业)、羽绒服装厂、肉禽加工厂、麦芽厂、制油厂、制砖厂等26家乡镇企业。绥滨啤酒厂生产的北国牌11°和12°啤酒分别荣获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和银牌奖。12°啤酒又在哈尔滨市国际啤酒博览会再获金熊杯奖。羽绒服装厂生产的款式新颖的羽绒服,质量优良,受到省内外客商喜爱,年产17万件。萝北县有极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的有黄金、镍、锰、铁、硫化铁、石墨、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白云岩、玄武岩、蛇纹岩、珍珠岩、白云母、缘柱石、煤、石油等20多种。云山石墨矿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已被国家地矿部列为大型石墨开发基地之一。黄金储量大、品位高已有百年开采历史。该县1986、1987、1988连续三年采金万两以上,跃入全国产金万两县的先进行列。该县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60上升到 49.5%,比1949年增长 146倍。除盛产黄金以外,还有锯材、水泥、红砖、食用植物油、水田机械、行星摆线针轮减速机等。
萝北、绥滨两县1988年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深入企业改革。两县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部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实行了大包干和租货。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生产。1988年根据全省吃穿用和支农产品普遍增销的趋势,大幅度提高了啤酒、植物油、羽绒服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获得较好效益。三、加强了工业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两县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企业的内涵发展。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萝北县连续三年黄金产量超万两】 萝北县是一个黄金储量丰富的地区。1984年以来,该县在冶金部、省黄金公司的关怀下,与长春、本溪等地发展横向联合采金,引进资金 267万元,投入9组罗斯溜槽。1986年黄金产量达10 500两,实现产值840万元,创利润340万元。1987和1988两年,均产金万两以上,实现连续三年黄金产量超万两,跨入全国年产黄金万两县的先进行列。
【萝北县农机修造厂实行联合成效显著】 萝北县农机修造厂是一个建厂20多年的老厂,因无定型产品,只能依靠修理农机具维持生产,工厂多年亏损。为了发展农机生产,这个厂先后与福建漳州、广东潘禹等地同行业厂家联合开发 4GL系列稻麦收割机、水田系列农机等16个新品种。稻麦收割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垄断了全省市场,行销东北三省和内蒙,样机已打入苏联。由于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这个厂经济效益迅速提高,1988年产值比1985年增长4倍,利润增长8倍,人均劳效增长3.2倍,一跃成为全省农机行业的先进单位。
【联合开发萝北县石墨资源】 萝北县有丰富的石墨矿藏,现已探明石墨储量为 6.5亿吨,其中天然优质大鳞片石墨储量占 60%以上。1988年萝北县与香港信谊代理有限公司、中国地质技术进出口公司、黑龙江矿产品开发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开采石墨矿。联营项目总投资 1 400万元人民币,,其中香港方面出资40%,中国地质公司出资7%,黑龙江矿产公司出资13%,萝北县出资40%。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5 000吨中碳石墨的能力,可获产值680万元,利税202万元,创外汇130 万美元。
【绥滨啤酒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88年绥滨啤酒厂完成啤酒产量14 000吨,完成销售额1 259.7万元,实现利润82.3万元。上缴税金257万元,比1987年增长 27%,全厂人均创利税8 002元。1988年该厂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第一个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88年绥滨啤酒厂在企业升级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 绥滨啤酒厂的发展是 “穷”字里逼出来的,“干”字里站起来的。
1988年下半年,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压缩信贷规模,紧缩银根,啤酒厂在资金上遇到较大困难。但全厂职工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投亲靠友,千方百计的筹集资金。厂级领导每人集资2 000元,中层领导每人集资1 500元,干部、工人每人集资 1 000元。仅半月时间,全厂职工集资92万元,从而大大缓解了该厂资金紧缺的困难,也使全厂职工认识到:资金短缺并非“山穷水尽”,只要上下一条心,定会“柳暗花明”,资金短缺的压力,完全可以变为继续发展的动力。
为节约资金,供应科采购员外出从不住高级宾馆,不坐小轿车,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1988年11月中旬,灌装一车间修酒机急需备件,供应科两名采购员,每人背 170多斤重的机件,从哈尔滨到南岔,又从南岔到佳木斯,再途经鹤岗、忠仁,多次上下倒车,几经周折,最后背到厂内,既及时修理了酒机,又节省了大量资金,
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企业的内函发展。1988年该厂投资21万元,自建了一套二氧化碳回收设备。从而不但结束了二氧化碳大量进口的局面,回收后的二氧化碳还装瓶外销。此项改造每年可节省、回收资金12 万元。为了改变水质,1988年该厂又投资15 万元,打岩石矿泉水井一眼。此项工程结束,不但解决了水源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且为提高啤酒质量又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
内涵和外延并举,为降低酒损、瓶损,增加啤酒产量,通过反复考查论证,准备引进先进的国外自动灌装线。1988年该厂发动全厂职工,三班任务两班担,干部、工人齐向前,仅用4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一层1 500平方米的灌装线土建任务.为企业实施中长期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该厂与佳木斯啤酒厂联牌生产的“佳风”啤酒,仅1988年度就生产 3 000吨,实现产值450万元,实现利税108 万元。
三、立足本地资源,大搞多种经营。1988年该厂将多余人员精减下来组建了农副队。饲养种猪56头,育肥猪45头、仔猪115头,黄牛28头。年末供应职工猪肉2 750公斤、干豆腐 2 000公斤、白菜75 000公斤、土豆50 000公斤、粉条1 000公斤、豆油750公斤、鱼 500公斤。同时还收玉米15吨、大麦14吨、黄豆12吨,既保障了有效供给,又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该厂还组建了平菇车间,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培菌、自己养殖,为缺山少林的绥滨县增加了新的产品。
四、深化企业改革,增加企业活力。1988年该厂在经营机制上,实行厂长承包负责制;在经营机构上,实行简政放权。为充分发挥中层领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原来10个职能科缩减成8个职能科。主要机构为8科、5队、7个车间。厂级领导直接参加生产、指挥生产, 8个职能科的正职都由厂级领导兼任。主管生产、质量、运销、供应、财务的副厂级领导,由副厂长办公室搬到基层和广大职工面对面工作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发现问题就地研究,就地解决。
各生产车间在改革中取消了脱产班长,车间主任直接领导生产组长。通过企业机构改革,精减了正科级干部22名,副科级干部13名,班长级干部56名。
在落实机构改革的同时,厂对车间、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各科、队、车间全面实行优化组合,将点兵,兵选帅;上下贯通,纵横连索,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生产积极性。
在人员管理上重新修定了厂规厂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条例下发到职工,做到全厂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了生产有秩序地进行。
在工资管理上,以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为主导,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个人承包工资、定额管理工资等多种工资形式。有奖有罚,做到人尽其才,力尽其用,按劳分配,公平合理。
在产品销售上,切实落实“优质产品,以优服务,以优赢客”的工作作风,增加了销售人员,加强了销售力量,车拉船送,保内销、促外销,打进哈尔滨的销售市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新格局。
【绥滨县羽绒制品厂年加工羽绒50吨】 绥滨县盛产鸭鹅羽绒,由于缺少技术一直未能得到利用。该县积极同广西桂林羽绒制品工业公司联合,双方共投资70万元( 其中桂林羽绒工业公司以设备投资14万元 ),新建绥滨县羽绒制品厂。桂林羽绒工业公司负责建厂设计、设备安装、技术指导、面料供应,绥滨县羽线制品厂以羽绒补偿对方的技术和设备投资。联合之后,该厂很快投产,年加工羽绒50吨,生产羽绒被、羽绒褥、羽绒服装、羽绒枕头等2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1988年完成产值193万元,利润28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