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概况】 1988年末,全市共有建材企业134户,按隶属关系分:市建材局8户、轻工局1户、二轻局4户、林业局2户、矿务局24户、建筑公司2户、区街系统69户、乡镇企业局7户、萝北县11户、绥滨县6户。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20户,集体所有制 114户。按行业分:建筑材料砂石开采业71户、石灰和轻质建材工业29户、建筑及工业技术用玻璃 1户、水泥制造业5户、砖瓦制造业27户,其它非金属工业1户。按企业规模分:中型企业 1户,其余均为小型企业。1988年全市建材工业主要产品品种有:平板玻璃、水泥、水泥制品、白云灰、红砖、粘土瓦、耐火砖、陶瓷管、民用缸、油毡纸、工业陶瓷、建筑石、珍珠岩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为:水泥22万吨、平板玻璃80.3万重量箱、红砖27 000万块、白云灰 6万吨。1988年,全市建材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2 948人。其中管理人员2 053人,工程技术人员245人。资金总额16 57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0 92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8 925万元,流动资金额达7 65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终余额5 778万元。1988年全市建材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894万元。建材主要产品产量为:红砖22 925万块、水泥19.3万吨、玻璃 30.5万重量箱、白云灰6.2万吨、大理石1 232立方米。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红砖合格率86%,粘土瓦合格率90%,民用缸合格率67.4%,水泥出厂合格率100%。
【坚持科技进步和开发新产品】 1988年鹤岗市建材工业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坚持“以技术进步求发展、向技术改造要效益”。1988年底,市水泥厂利用检修的时间对回转窑尾部进行扩径技术改造,相应地降低了窑尾的风速,对降低烟囱的排尘浓度起到一定作用。还解决了原来物料预热不足问题,回转窑运转率提高 50%,使熟料锻烧更加合理,熟料烧成颗粒由改造前的20~50毫米降至 5~20毫米,达到了中空干法窑的技术标准。对窑尾烟道进行技术改造,在烟道内安装了两道隔流板,使烟道内气流中的粉尘大部落到了沉降室,使烟囱的排尘浓度比改造前降低 40%,对窑头、窑尾的密封进行技术改造,减少了窑头、窑尾的漏风现象,增高窑尾入窑生料的预热,将原来的单筒式燃烧器改为三通道式燃烧器,不但杜绝了原来煤粉不完全燃烧的现象,而且提温快,提高了熟料标号,烧成带耐火砖使用周期提高 30%。这次技术改造在全国同行业中没有先例,是一项重大的创新。被市经委评为优秀技改项目。这次技术改造,熟料台时产量由原来的6.7吨提高到8吨,全年可多生产熟料4 000~5 000 吨,多生产水泥7 000~8 000吨,节电165万度、节煤1 100吨、增加利税30万元。
1988年兴华玻璃厂对汽、柴油汽化系统和余热锅炉的烟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原来余热锅炉烟道系统由于设计安装不合理,经常发生大烟囱“倒抽”的现象,对窑压的波动影响很大。而窑压波动对玻璃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直是玻璃厂的一个“老大难”问题。1988年冷修时,正式动工进行改造,改变了原来烟道的走向,初步解决了问题,对生产的稳定起到较大作用。
市第一制砖厂利用玻璃钢生产技术自行设计制造了 8台轴流式风机,解决了原来风机风量不足和机体易腐烂的问题,节约资金2万余元。
1988年,矿务局水泥厂在生产实践中,确立了“抓收尘就是抓效益,抓设备就是抓生产”的观念,把粉尘治理和设备改造做为发展水泥生产的战略措施来抓。6月~8月为期3 个月的收尘会战初见成效。生产车间的跑、冒、漏现象得到初步治理。投资 140万元的新电收尘器已安装、调试完毕。由于加强了设备的定期检修,提高了设备运转率, 5~10月份大窑的安全运转率平均达到 90%以上。新安装风机已开始运行,生料给料机的基础已开始施工,这些都为1989年的生产打下基础。
1988年市建材局系统企业共开发3种新产品,并做了6种新产品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制瓦厂开发玻璃纤维新产品,经过1个多月的试生产,已生产出玻璃纤维6吨,实现产值 7 000元。第一制砖厂在开发水泥管、水磨石板、水泥花砖的基础上,1988年又开发出彩色硫璃瓦新产品,为鹤岗市的屋面防水材料增加了新品种。同时还对中空玻璃、铁砂砖等 6种新产品的开发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建材公司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发了细木工板、电熔镁等8项新产品。这些新产品1988年创产值46万元,填补了鹤岗市建材产品的空白。
新产品的开发不但改变了鹤岗市建材产品的结构、丰富了建材产品的市场,而且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后劲。
(王连锋、洪文波)
【市建材局概况】 1988年市建材局所属企业共9户。其中:全民预算内企业7户,预算外企业1户,在建企业1户。即:兴华玻璃厂、水泥厂、一砖厂、二砖厂、制瓦厂、第二陶瓷厂、木材加工厂、建筑材料厂、陶砾筹建处。共有职工5 36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为2 051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 945人,管理人员404人,工程技术人员85人。全系统职工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8人,有初级技术职称的83人。职工队伍中具有高中(含中技)文化程度的占2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
1988年系统内企业拥有资金总额6 57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4 6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 778万元,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为2 79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 033 万元,可比产品总成本1 705万元,比1987年提高18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42天,比1987年减少111天,银行贷款2 695万元,比1987年上升505万元。主要产品品种有:平板玻璃、水泥、红砖、粘土瓦、白云灰、民用缸、耐火砖、锯材、玻璃包装箱、水泥管等。
1988年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平板玻璃30.5万重量箱,水泥 8.1万吨(为1987年的101%),红砖6 033万块(为1987年的109%),水泥管10 116米(为1987年的122%),粘土瓦877万片,耐火砖2 200吨,白云灰1 200吨,锯材2 982立方米。
1988年市建材局工业总产值计划1 462 万元,实际完成1.414万元,完成96.7%,比上年同期减少9%,销售收入3 019万元,比1987年增加966万元,实现税金 129万元,比1987年增加16万元,扣除玻璃厂亏损因素全局实现利润77万元。
(王连锋、洪文波)
【红砖制造业】 截止1988年末,全市共有红砖制造企业34户。按隶属关系分:建材局 2户,矿务局9户,乡镇企业局5户,区街系统4户,萝北县、绥滨县14户。年生产能力为 31 000万块。现有职工4 322人,其中管理人员357人,工程技术人员2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 1 9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 576.8万元。
1988年共生产红砖27 777万块,实现工业总产值 1 095万元,占全市建材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5%。
【第一制砖厂创利20万元】 市第一制砖厂有职工522人。其中全民职工258人,集体职工264人。1988年生产红砖3 300万块,实现工业产值178.2万元,完成计划 112.8%,实现利润20万元,完成利润计划的181%。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红砖合格率达 86%,万块红砖耗标准煤570公斤,万块红砖耗电419度。
1988年该厂公开招标进行个人承包,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承包机制,对车间、班组实行了以经济效益、物资消耗、产量、质量和安全生产为内容的承包。在分配制度上打破了 8级工资制,实行全额计件、超定额计件加奖和同生产效益挂钩的多种形式工资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一砖厂是以土砂为资源,就地取材生产粘土砖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采掘利用,现有的土源日渐枯竭。为了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该厂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继水磨石板、水泥花砖等产品之后,1988 年又开发生产了无机玻璃装饰板。到1988年末,仅6个月的时间就创利2万余元。
(王连锋、洪文波)
【粘土瓦制造业】 1988年末,全市共有粘土瓦制造企业两户,即市建材工业局所属的制瓦厂和第二陶瓷厂。主要产品除了粘土瓦外,还有民用缸、耐火砖等。年生产能力为,粘土瓦1 000万片,耐火砖2 500吨、民用缸20 000个。
1988年末职工平均人数为75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329人,集体所有制工人 374人,管理人员146人、工程技术人员3 人。固定资产原值29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71万元。
1988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4万元,其中粘土瓦一项实现产值122万元,占全市建材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2%;粘土瓦产量达到912万片,合格率为90%,万片粘土瓦耗标准煤 2 876公斤,万片粘土瓦耗电1 219 度。
【市制瓦厂开发新产品】 市制瓦厂始建于1952年,一直是鹤岗市生产粘土瓦的骨干企业,现有职工49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9 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32万元。1988年制瓦厂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完成计划的110%。粘土瓦完成760万片。
1988年建材局对该厂实行了集体承包经营,厂部对五个主要生产车间实行了以产量、质量、生产费用为内容的承包,对汽车、翻斗车实行了大包干,对翻砂车间实行了买卖合同,对粉料、出装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充分发挥了广大干部职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建筑结构的改变,今后对粘土瓦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少,而对耐火材料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1988年制瓦厂与省建筑科研所在省计经委的招标中联合中标,正在研制陶砾隔热砖和镁炭砖两种新产品。1988年制瓦厂还上了玻璃纤维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300吨/年,成本1 300元/吨,销价1 500元/吨,仅生产6个月就获利2万余元。新产品开发不仅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扩建中的轻质建材制造业】 轻质建筑材料是我国建材行业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主要是指用轻型骨料制做的各种墙体砌块和预制板材等。超轻陶砾及其制品是轻质建筑材料中的一种。它的容重轻、强度高、保温隔热性能好,耐火、防腐、抗渗抗震性能优良,应用在工程上不仅节约大量能源,而且还可增加使用面积,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鹤岗市的页岩陶砾资源非常丰富,储量达 300万立方米,而且质地优良。1985年鹤岗市水泥厂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年产 1.7万立方米的页岩陶砾生产线,生产出松散容重为400公斤/立方米的超轻陶砾。1986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8年超轻陶砾为骨料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又在哈尔滨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针对国内陶砾生产、应用和市场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陶砾及其制品的生产,并正式列为鹤岗市“七五”计划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省计经委以黑计经重字(1986)996号文件批准了该项目的建设。于1987年6月24日陶砾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整个工程的建设规模为:
一、陶砾生产线年产量50 000立方米。考虑到发展的可能性,预留一条年产50 000立方米陶砾生产线的位置。为适应陶砾市场的需要,预留一条年产10 000立方米陶砾中间试验线的位置。
二、陶砾砌块生产线是生产390×190×190毫米的A型空心砌块。以销定产,拟年产陶砾砌快28 600立方米,最高可达35 460立方米。
三、陶砾板材生产线年产量为5 000立方米,即20 800平方米。
整个工程总投资为1 409万元,已完成935万元,尚缺资金 474万元。现在该工程的形象进度为基础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完成72%,陶砾板材生产线预计1989年可进行生产。
全部项目投产后,可年实现利润164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
(王连锋、洪文波)
【建材工业公司陶砾厂竣工投产】 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建材工业公司陶粒厂位于矿务局西侧,共有职工110人,固定资产190万元,该厂始建于1986年7月,1988年7月16日竣工投产,年设计能力为2万立方米。
1988年该厂经过5个月的试生产,生产陶粒2 000立方米,产品质量经北京建材研究所鉴定,筒压强度、松散容重、颗粒极配、吸水率等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该产品的投产不但推进了矿区新型轻体建材工业的发展,而且填补了矿区建材业的空白。
(盛俊华)
【水泥制造业】 1988年末全市共有水泥制造企业5户。按隶属关系分:建材局1户,矿务局2户,东方红乡1户,萝北县1户。水泥年生产能力22万吨。主要产品品种有425 号、325号普通硅酸盐矿渣水泥、425号R型水泥,早强水泥等。共有职工3 079人。其中管理人员621人,工程技术人员9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 58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额达2 388万元。1988年共生产水泥19.3万吨,比1987年增加 0.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 081万元,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37.4%。
市水泥厂是市水泥行业的骨干企业。该厂1988年末职工人数为 1 12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549人,集体所有制工人574人,管理人员192人,工程技术人员45人。1988 年共生产水泥8.1万吨,为1987年的101%,占全市水泥总产量的43%,实现产值 457万元,完成计划的139%。实现利润32.6 万元,比计划提高8.7%。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稳定增长,水泥出厂合格率为100%,熟料平均标号595号,吨熟料耗标准煤 306公斤,吨水泥耗电84.3度,回转窑台时产量7.3吨。1988年,水泥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承包,在生产管理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厂部与各车间各部门签定了承包合同,将责、权、利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调动了厂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经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矿务局水泥厂是鹤岗矿务局所属的一户县级企业,有职工1 5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 40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 554万元。1988年共生产水泥10.05万吨,占全市水泥产量的 52%,比计划超产1.05万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水泥出厂合格率达100%,出厂水泥富裕标号占比重的92%,比去年提高60%。大窑熟料平均标号达587号,比去年提高 7.7%。机立窑熟料平均标号 399号。1988年矿务局水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进行劳动优化组合,精简机构,改革分配制度,对 4个车间实行全额计件工资制,机立窑试行了全员浮动工资制,进一步完善了承包机制,初步建立了生产经营的新秩序,对全厂干部实行了为期三年的风险抵押,打破了过去少数人承担风险的局面,增强了全厂职工的风险意识。1988年,在提质增收、节支降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生料烧成,机立窑制成等车间在提高产量、质量上狠下功夫,仅产量一项,新增收20多万元。供销科全年材料费节约40多万元。化验室加强工艺指导,制定最佳配料方案,保证了质量和产量。汽车队自己动手修理车辆22台,节约资金近20万元。机电科对外承揽业务,增创产值10万元。
【群英山水泥厂竣工】 矿务局总公司建材工业公司群英山水泥厂筹建于1987年,年设计生产水泥 3.5万吨。该厂位于本市群英山山上,这里水泥石储量丰富,运输有矿区铁道专用线。厂址距市区10公里,对市区环境无影响。该厂建设的全部土建工程由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建筑公司承建,机电设备由矿务局机修厂安装。1988年10月29日竣工进入调试阶段。现有职工315人,拥有固定资产380万元。
(盛俊华)
【建筑用玻璃制造业】 兴华玻璃厂是鹤岗市唯一的一家建筑用玻璃及工业技术玻璃制造企业,也是市属企业中唯一的中型企业。该厂始建于1969年,原名鹤岗市玻璃厂,采用平拉生产工艺,年生产能力为22.5万重量箱。该厂由于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生产能力底,工艺不完善,玻璃质量达不到部颁标准。1984年市玻璃厂进行改扩建,采用有槽垂直引上生产工艺,规模为六机窑,年设计生产能力为80.3万重量箱。更名为兴华玻璃厂。
1988年兴华玻璃厂年平均职工2 037 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679人,集体所制工人457人,全民合同制工人238人,临时工663人。共有管理人员 189人,工程技术人员33人。职工队伍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4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34人,固定资产原值2 7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 532万元,流动资金总额1 819万元。全厂下设熔制、原料、煤气、切裁、包装、动力等 7个主要生产车间。
该厂1986年11月投产以来,生产一直不正常,为市地方工业中的亏损大户。1988年该厂大窑冷修投产后,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整顿,狠抓职工的劳动纪律,加强生产管理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外地厂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厂对生产进行指导,生产逐步走向正常,年末玻璃月产量达 6.7万重量箱,创历史最高水平,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都创历史最好水平。引上率为56.64%,切裁率为93.08%,每重量箱玻璃耗电5度,每重量箱玻璃耗水 1.26吨,按生产计算,全年亏损199万元,比1987年减少370万元,并为1989年的正常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末,玻璃生产主要原料——纯碱严重缺短,厂部果断决策,全部采用熟料进行生产,不但使厂子渡过了原材料短缺的难关,而且使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
1988年,兴华玻璃厂利用大窑冷修的时间对汽柴油汽化系统进行了改造,不仅解决了影响玻璃产量的老问题,而且还减少了汽油消耗量。原来每月消耗 90~100号的汽油13吨,改造后每月消耗80~90号的汽油9 吨,直接经济效益5~6万元。该厂还利用从上海玻璃机械厂购买的4 台自动切割机代替了原来的电热切割机,不仅提高了引上率,而且还减少了原板的损耗,平均每块原板能减少0.38平方米的损耗,按目前的产量计算平均每天能增加 184重量箱的产量,可增产值2 392元,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从困境中走出的矿区建材工业】 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建材工业公司是鹤岗矿务局建材生产基地,直属企业有青石山采石厂、兴北砖厂、北山采石厂、白灰厂、陶砾厂、煤粉厂、群英山水泥厂、水泥石厂等15个生产厂点。有职工3 450人,固定资产2 000多万元,设备2 500台。1988年生产综合石材207 221 立方米,红砖3 014.8万块,卡白灰17 260 吨,陶砾 2 073立方米,水磨石40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 077.8万元,比1987年增长53%。实现利润3.8万元。全员效率人均达3 828元/人年,比1987年提高37%。1988 年,矿务局总公司建材工业公司在资金紧缺,原材料涨价的困难情况下,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逐步理顺了企业内部关系,经济效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公司提前72天完成国家产值计划,提前 121天完成国家利润计划。一举甩掉了亏损的帽子,从低谷走出,跨进矿区多种经营10家先进公司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取得这一成绩的主要作法是:
一、积极引进乡镇企业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8年新组建的公司领导班子,大胆对企业进行改革,年初与具备承包条件的 9个企业签定了经济风险抵押承包合同。并陆续与具备承包条件的 5个单位鉴定了承包合同。对濒临倒闭的煤粉厂实行公开招标,中标人施振伦不但救活了这个厂,而且创利润15万元。对煤粉厂农场实行了租赁式承包,租赁人尹才使多年亏损的农场改变了面貌,1988年农作物喜获丰收,全年创利额 3万元。由于这家公司狠抓了经济承包工作,使承包面达到93%。
二、理顺经营机制,抓好企业基础工作。这家公司家底薄,基础工作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在年初对各厂点进行了财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加强了职工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14期,受训人员达1 238 人次,使职工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建立健全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回收积压货款48万元;对 387万元的闲置固定资产作了报废或封存处理,每年减少不必要支出24.11万元。
三、挖掘内部潜力,开展“双增双节”。这家公司本着眼睛向内、挖掘内部潜力的原则,年初大刀阔斧地精减了科室辅助人员267人,精减幅度为27%,精减下来的人员全部充实生产一线,每年节省工资费40.5万元,而且还增强了一线的力量。该公司实行材料费节余有奖办法。1988年在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节省材料费30.3万元。
四、开发新产品。该公司本着“以生产建材产品为主,开发新项目”的原则,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上,自筹资金上了细木工板厂、化工厂、碱厂等。这些新项目1988年创产值46万元,给企业增添了后劲,其中电熔镁产品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还可出口创汇。
(盛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