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概况】 1988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共35户,比1987年减少 1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 432万元(按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7年减少1 376万元。
  1988年商业局和粮食局食品工业独立核算企业13户,共有职工 2 685人。全年产品销售收入13 523万元,其中销售税金49 万元;年固定资产原值3 166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2 146万元;固定资产年未净值额2 685万元;工业总产值(现价)14 581万元,工业净产值2 923万元;盈利企业13户,盈利总额1 660万元;亏损企业1户,亏损额22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 1 638万元。
  【粮油加工业的发展】 鹤岗市粮食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粮油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已有职工7 117人,拥有固定资产5 137万元。主要担负着制油、制米、制粉、饲料加工任务。1988年该局工业总产值共实现9 378万元,利润总额实现1 632万元,粮油工业被列为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唐绍明)
  【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988年,粮食局按照“十三大”精神,以改革总揽全局来安排部署粮食工作,在深入学习贯彻《企业法》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了《承包经营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的出台,打破了粮食部门情况特殊、条件复杂、不能包、不好包等种种框框,理顺了党政之间、政企之间、企业内部之间诸多关系。企业全部实行了风险抵押承包经营,亏损企业实行了招标承包经营,使企业增添了活力,引入了竞争机制。此外,还从党政职能分开上理顺上下领导关系,从局机关抽调干部充实到基层单位,各基层单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中心的领导体系。党委把行政干部的任免权还给了行政,完善了保证体系。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赋予企业承包人 8条权力,企业承包人心中托了底。一些单位实行了优化组合和二次承包,承包面达到了横到边、纵到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
  技术改造取得成绩。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创造好的经济效益,粮食局在1987年的基础上又狠抓了粮油工业技术改造。1988年新铺开技改项目7项,投资1 550万元。其中有油厂浸出生产线的改造、米厂小浸出的改造、淀粉厂工艺改造和饼干厂上马、酒精厂的建设。加上上年接转的配合饲料车间、米糠油车间、烘干塔、集中供热、面制品生产线等17个项目。这些项目,除酒精厂外,1988年都已投产。为解决技改的资金紧张问题,积极开展了横向联合,引进资金850万元。通过技改,提高了创利税能力。仅上年接转的项目今年就创利300万元。预计1989年在技改方面可增产值3 000万元,增利500万元。
  企业现代化管理达标入流。为尽快使企业内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按着企业升级六项基础工作的具体标准,一项一项地对标达标。把产品质量、物料消耗、设备管理、计量管理作为突破口,先后邀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到基层企业进行专项咨询。由于抓的实,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米、粉、油三厂的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库的计量管理已达二级,标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已达三级。饲料公司计量管理已达三级。粉厂、油厂、三库的能源管理、设备管理均达省级。一库的档案管理已达省级。米厂、油厂已是国家三级企业,油厂正报批二级企业。一库、饲料、车队正报批三级企业。一、四、五库是省安全文明生产甲级单位。15个粮库(含绥、萝两县)除 1个新建粮库外,都达到了省级“四无”粮库标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被评为市优胜单位。企业内审工作已走上正轨,内审面达百分之百。
  第三产业有开拓性进展。1987年以来,粮食局确定了“主业深加工、副业广开拓”的方针,各基层单位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地发展第三产业。1988年,局充实和加强了服务总公司的领导力量,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现在已发展成有千只鸡、千只鹅、千头猪和300多亩养鱼水面、51个网点的产业大军。安置了385名富余人员。全局多种经营盈利112万元。
  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技术和文化素质,1988年粮食局又推荐37名职工到大专院校深造,4 名职工到技工学校学习。粮食系统内部的教育阵地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开办了高中文化补习班、供应册簿短训班、粮店主任岗位培训班、粮食子女职高班和一年制在职人员企业管理中专班。油脂中专班招收2个班。已有大专生147人,中专生106人,高中生102人。各类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共226人。同时,各单位还进行了经常性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精神教育和理想教育,使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业务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粮食经济学会又发展个人会员45 人,团体会员3个。粮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已有会员66人。共收到理论文章2.4篇,其中有 4篇被省级刊物发表,有2篇在市级刊物发表,有的被省、市评为优秀论文。
  职工福利有很大改善。粮食局在抓生产经营的同时,努力搞好集体福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力争做到生产、生活同步增长。1988年副食品提价后,按时发放了补贴,并落实了百分之三工资升级。年初分配了78户住宅楼,还拿出10万元给职工贷款建房。共解决职工住房 117户,缓解了职工住房紧张状况。一库、四库、五库、饲料的自建住宅楼都交付使用。粮食幼儿园已于年初投入使用,加强了师资力量,开办了大中小3个班。有3个粮库实行了女职工哺乳期休假制度。各大单位都配上了通勤车。各单位的五小福利设施已基本配套。供应系统的“三凉”问题得到解决。
  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1988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粮食局拿出10万元进行文明建设。按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对百分之五十的粮店,以及机关招待所、幼儿园、各单位职工食堂、宿舍等进行了更新改造和扩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全局所有单位都保持了原卫生级别,一部分又晋了格。百分之五十的单位被评为文明单位。局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几个大单位正向公园化发展。
                                     (唐绍明)
  【第一粮库经济效益创新水平】 粮食局第一粮库是厂库合一的中型企业。是全省 8大粉厂之一。已有职工897名,拥有固定资产1 458万元。主要担负着小麦调、存、加工任务。其主要产品精粉、特二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8年,第一粮库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发扬企业精神,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克服新粮质量次、水份高、加工品率低、原料不足,加上物价上涨、地区津贴增加、职工调资、银行利率上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算细帐、挖潜力、搞好经营,使经济效益仍然保持了较好水平。1988年共加工小麦86 877吨,比上年减少量8 893吨。工业总产值实现2 717万元,工业利润实现400.15万元,完成年计划总量的166.73%,比上年增长124万元,创历史新记录,提前 4个月跨入1989年。上缴利税220 万元,企业留成比上年有明显增加。按退库口径计算,实际亏损496.72万元,比局给的496万元亏损指标增亏0.72万元,消除各项费用增长因素,减亏13.14万元。年初以来面粉库存量大、以销定产、加工量减少势必影响经济效益。但是,这个粮库把产品向纵深发展,引进了颗粒麸子生产线。把颗粒麸子生产同面粉生产同步进行,向颗粒麸子要效益。1988年仅用月余时间就加工6 486吨颗粒麸子,创利税98.3万元,为突破400万元大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绍明)
  【第三粮库向公园化企业发展】 粮食局第三粮库是以厂代库的企业。 是省政府命名的“庭院绿化先进单位”,是省级“四无”粮库。有职工420人,固定资产387万元。主要担负着水稻加工、储存、调拨任务。年加工能力44 073-吨,工业总产值实现1 352万元,利润总额实现211.30万元,上缴利税116.22万元。商业亏损162.26万元,比局下达的 273万元亏损指标减亏110.74万元。
  1988年第三粮库根据局《承包经营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精减机构,把原来的23个股室合并为14个股室,股室人员由原来的67人精减到51人,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层领导体系。同时,全库各部门实行了招标聘任制,承包经营,由承包人自由组合,优胜劣汰。新成立的储运股,优化后由原来的 106人精减到96人,被精减下来的富余人员充实到服务公司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组合使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增强了责任感和压力感,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三粮库按着《卫生法》、《环保法》和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给合本企业的地理环境,投资 3万余元大搞绿化、美化工作。进行库区条块管理、植树养花、改造陈旧设施,基本达到室内有花,路边有树,春季鲜花盛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正向公园化企业标准迈进。
                                     (唐绍明)
  【第四粮库跃居千万元大户】 粮食局第四粮库是在沦陷时期留下的日产几吨的小榨油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造,80年代已成为以厂代库的企业,迈入了国家三级企业行列,是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四无”粮库。已有职工542人,拥有固定资产805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 128 万元,利润总额达到513.30万元,上缴利税 282万元。经营亏损139.34万元,比局下达的244.50万元亏损指标减亏105.16万元。其主要产品大豆油被商业部命名为信得过优质产品。豆粕、大豆蛋白粉、磷脂油远销国内外,每年为国家出口创汇 600多万美元。1988年,第四粮库以提质降耗为目的,以提高企业生产力为尺度,与省粮贸公司联营,投资450 万元,于8月10日开始利用130天的时间对浸出生产线进行了总体改造。新增了一座工作塔,浸出车间除两台冷凝器外,其他设备都进行了改造。整个改造全部是自己设计、自行安装,除主要部件外委外,其它非标准件是自制。此外,还引进了榨胚机和浸出器的液压传动装置,以及尾汽冷冻回收等新技术。将预处理车间的 6个蒸炒锅改为两台平板烘干机,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附加设备和动力消耗。预处理进浸出的提升机改为埋刮板输送机,增加了封闭效果,减少了机械事故。增了去石设备,能拾出并肩石,降低了原粮杂质。新增一台破碎机,提高了预处理能力。还将吸收塔改为冷冻箱进行回收等等。总之,这次改造不仅更新了设备,改进了工艺,更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创利税能力。日处理大豆能力由原来的180吨,提高到300吨,提高67%,可增加效益500万元,年创利税额可达 1 000余万元,真正成了鹤岗市的“摇钱树”。
  改造后的厂房面积由原来的690平方米增加到1 958平方米。车间宽敞明亮,作业条件好,基本实现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为使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第四粮库狠抓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管理机制实行了以股室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把各项指标下达到各部门,层层分解,一级对一级负责,全面风险抵押,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大胆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把计量管理、能源管理、定额管理、设施管理等 7项管理技术溶于生产实践中,不仅促进了生产经营,提高了生产力,而且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88年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都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企业由三级正报批国家二级企业。
             一级豆油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唐绍明)
  【第五粮库深化改革呈现新格局】 粮食局第五粮库是厂库合一的企业。是国家三级企业,省级“四无”粮库,市文明单位。这个粮库已有职工1 055名,拥有固定资产651万元。主要担负着玉米和大豆调、存、加工任务, 其主要产品豆油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8年共加工大豆33 586吨,玉米 30 822吨,工业总产值实现 1 388万元,工业利润实现311.8万元,上缴利税171.49万元。经营亏损总额309.42万元,比局下达的366万元亏损指标减亏56.58万元。
  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真正把企业引入竞争机制,这个粮库狠抓了企业内部改革。按照业务性质,对粮库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理顺。成立了储运、生产、经保、后勤办公室,粮库副主任担任各办公室主任,实行了主任负责制,风险抵押承包,由主任对口管理,理顺了领导体制。同时,实行了优化组合,由承包人组阁中层领导班子,优胜劣汰,使干部职工增强了责任感和压力感。并对一线工人给予了 10项优惠政策和女职工哺乳期放假3年政策,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使企业各项费用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引入现代流通领域,粮库成立了企业内部银行。将各项经济指标和费用指标按照业务性质对口管理包给各办公室,实行单独核算,内部业务往来一律执行库内支票和库内流通券。实践表明,建立企业内部银行,减少了各项费用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力水平。
  这个粮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双增双节”活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了“七个一”、“提合理化建设”活动。1988年增收节支总额达44万元。其中:调入粮谷检斤检质扣质次少量款额404 768元;回收土粮7 186元;回收麻线10 784元;回收旧编织袋 9 782元;废旧利用达万元。既增强了职工勤俭节约意识,又创造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唐绍明)
  【饲料公司挺住腰杆保市场】 粮食局饲料公司是拥有 454人的企业,是市安全文明生产十项标准合格单位。公司下设一个饲料加工车间,担负着全市畜牧业饲料供应任务。
  1988年是饲料公司新老饲料加工车间交替时期,也是全市畜牧业发展鼎盛时期,雏鸡孵化230万只,养猪5万头,养鱼 500万尾,比上年翻一番还多。为保证全市畜牧业的发展,创造好的社会效益,公司根据《企业法》和粮食系统《承包经营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定了五章三十八条的经济责任制,层层落实,做到生产有计划、供应有政策,加工有质量。实行定岗定编,精减管理人员,把精减下来的13名富余人员充实到服务公司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了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由于责任明确,制度健全,干部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企业法人和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了工作干劲,既抓新车间的投产达产,又抓老车间的加工保市场,齐心协力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共加工各种饲料35 998吨,工业总产值实现1 109万元,利润总额195.10万元,上缴利税52.91万元,为市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本市的鸡、蛋、肉的价格保持全省最低水平。
  饲料公司在现代化管理上也有明显提高。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计量管理、物资管理。现在,计量管理已达到三级,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                             (唐绍明)
  【上鹤食品 誉满三江】 几年来鹤岗市红旗乡上鹤食品厂生产的面包、糕点在本市、佳木斯、伊春、南岔等市县畅销不衰。该厂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7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利税14万元;1988年产值达到 134万元,利税17万元。一乡镇企业何以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独占鳌头呢 ?这是经济技术协作的结果。红旗乡从上海聘一名技术人员,引进了上海风味的面包、糕点制作工艺及管理方法,使这个小厂的产品誉满三江。1989年计划完成产值 150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
                                    (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