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区街工业

区街工业



                   ·区街工业·
  【全市区街工业概况】 1988年全市共有区街工业独立核算企业103户,年均职工人数9 27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 066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总额 2 658万元,占88.6%;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 08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 459万元,其中销售税金262 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 610万元(现价),工业净产值1 922万元;盈利企业88户,盈利总额 268万元;亏损企业15户,亏损额37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231万元。
  1988年全市各区普遍加强了对区街工业的领导。各区均设一名副区长专抓区街工业,各区政府均成立了管理企业的职能部门——区经济委员会(简称区经委)。区经委内设企业管理、安全质量、技术开发、生产调度等科室,负责该区工业企业经济计划编制的指导,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产品质量升级,开发新产品的指导。
  1988年区街工业普遍实行了经济承包,加强了经营管理,开展了双增双节活动,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千方百计克服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实现了工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农区街工业有新发展】 1988年工农区街工业企业16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 1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5户。按行业分:化工企业5户,煤炭工业企业3户,建材工业企业1 户,造纸工业1户,缝纫工业1户,印刷工业1户,冶金工业1户,木材加工企业 1户,建筑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各1户。该区工业共有职工24 009人,固定资产净值679.4万元,流动资金578.6万元。
  1988年工农区街工业主要产品有矽酸钠(水玻璃)、苏达粉、白云灰、二氧化碳、蜡烛、肥皂、汽水、桔香露、果汁汽水、原煤、暖气片、陶瓷管、卫生纸、黄纸板、塑料编织袋、腐植酸钾、腐植酸钠、腐植酸、洗衣净,桔子原汁、颗粒碱、肥皂粉、塑料文具制品等23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24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17.4%,比1987年增产23.2%。实现利润17.7万元,上缴税金75.4万元。
  1988年工农区政府在抓区街工业上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1988年1月,工农区陶瓷厂投资6万元完成消烟除尘改造项目第一期工程——排烟除尘、余热综合利用。该项目不仅使排放到空中的烟尘接近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又利用烟尘经过沉降洞时所散发出的热量,烘干陶瓷管坯,节约了人力和燃料。经10个月的生产运行实际测定,节约原煤200吨左右,节省费用支出1.4万元左右。
  1988年该区引进桔子原计、塑料贴膜文具制品、肥皂粉、洗衣净等 4项技术,提高了生产水平。
  1988年 3月工农区第三化工厂与浙江省仙居县南丰副食品厂联营生产桔汁,对方出技术人员 2名,提供原料、生产工艺技术,负责产品销售。我方提供生产场地、设备、资金、劳务。全年共生产出桔子原汁8 575箱,创产值21.2万元,获利润9 800元,交纳税金 7 300元。这项联营产品填补了市饮料产品的空白。
  1988年4月工农造纸厂派出3人,到依兰县团山子塑料制品厂(个体户),学习制作工艺,历时20多天。后投资 1万余元购置生产设备,利用本厂生产的黄纸板贴压彩色氯乙稀膜制成各种规格的文教用品、生活用品。1988年 8月试产,年末形成生产能力。预计每年可创产值10万元,利润1万元。
  二、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1988年工农区各企业通过办培训班、岗位练兵等方式加强了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工农印刷厂通过技术练兵和加强岗位责任制,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原材料的损耗量由6%降低到 4%,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全年实现产值31.5万元,实现利润3.2万元,创出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三、消化原材料上涨的不利因素。工农区第二化工厂生产苏达粉的主要原料——纯碱,全年实需2 800吨,只供应550吨,缺口量 2 250吨。通过买议价纯碱解决了生产急需。1988年议价纯碱价格上调8次,由每吨800多元上调到 1 400元。该厂通过增产节约的途径消化了这些不利因素,超额完成全年产值和利润计划。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该区实行了档次岗位工资制。全区企业共划分出7个档次岗位工资,真正贯彻了“按劳取酬”的方针。
  【苏打粉销往国外】 1988年 1月,黑龙江省化轻进出口公司、辽宁省外贸化工进出口公司,先后与工农第二化工厂签订了带料加工生产出口苏打粉100吨和300吨加工合同。厂方收取加工费每吨为500元人民币。1988年6月鹤岗市对外贸易局以每吨730 元向工农第二化工厂收购苏打粉50吨转销国外。
                                     (黄瀛州)
  【东山区街工业全面完成计划】 1988年东山区共有一煤矿、二煤矿、砖厂、珍珠岩厂、纸板厂、手工业一联社、木锉厂等9户企业。共有职工1 299人,其中全民职工53人,集体职工283人,临时工963人。职工中有各类技术工人375人,工程师、技术员5人。职工平均年龄35岁。全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212.6万元,流动资金176.4万元。1988年全区计划工业产值 270万元,实际完成275万元,完成计划的101.9%;利润计划15万元,实际完成22.9万元,完成计划152.7%;销售额计划230万元,实际完成301.7万元,完成计划的 131%;上缴税金13.75万元,比1987年增长12.5%,全面完成了年初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1988年区纸板厂增设两台热压机,提高产量 100吨;对原有生产锅炉进行更新改造,日耗煤由原来6.2吨下降到 5吨,全年节约原煤432吨,价值万余元。珍珠岩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更新改造膨胀珍珠岩炉,提高了膨胀倍数,年生产能力由原来6 000立方米,提高到7 000立方米。
  1988年 9月东山区在引进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对化工项目白炭黑进行了反复考察论证。并投资97万元,建设年产300吨白炭黑的工厂。同年9月份筹建白灰厂,计划年产量 5 000吨,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3万元。并筹建木器综合加工厂,计划年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3万元。
  1988年东山区加强区办工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该区将工业总产值、财务利润、销售额、安全生产、提质降耗、上缴管理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层层分解到下属 8户企业,并签订经济承包合同。区属各企业的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施工队和个人。层层制定出生产经营经济承包责任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真正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进一步调动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职能部门在宏观上指导,微观上监督,指标体系力求与总指标合拍,保证指标兑现,半年和年终评审,考核奖罚。
  二、严把质量关。该区将各项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在生产各个环节都有质量保证,形成人人参加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做到产品周期必检和定期检测。产品没有标准不准生产,产品不合格不入库、不出厂,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合作率始终保持在96—98%,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
  三、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该区在安排生产的同时首先考虑安全。把安全做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层层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对煤矿、建安企业定期检查、消除隐患。全年实现安全生产。
  四、增收节支。全年节支38 784元,完成计划193%。
  【东山区煤矿治理整顿效果显著】 东山区煤矿是区的支柱骨干企业,进入1988年以来,煤矿领导班子为政清廉、锐意改革,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生产任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全年生产煤炭5.2万吨,完成计划的130.1%,比上年提高11.6%,实现利润19.8 万元。
  煤矿领导班子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往来的日益增多,领导成员为自己立了约法三章,来客人由一名领导陪客,平素请吃不到,送礼不收,回扣不要,在原煤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重合同,守信誉,保证居民用煤和区生产用煤,深得群众敬佩。
  1988年以来,煤矿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关系,彻底打破大锅饭,优化劳动组合,实行劳动合同制,实行定额加奖的工资制。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按不同岗位列为11个档次,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上下浮动形成人人参加管理,人人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把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大大的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煤层薄、地质情况变化大的情况下完成各项主要生产指标。1988年产值计划86万元;实际完成111.9万元,比1987年提高11.2%;产量计划4万吨,实际完成5.2万吨,比1987年提高11.6%;销售额计划88万元,实际完成量153.6万元,比1987年提高6.4%;利润计划8.5 万元,实际完成19.万元,比1987年提高98%,在开展双增双节运行中,节约各种费用支出1.7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煤矿领导班子成员,进入1988年以来加强基础工作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认真贯彻实施《企业法》,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矿长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增强了煤矿工作透明度。他们还成立了职工之家,职工除劳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陶冶情操,调动了职工生产劳动积极性。煤矿在抓生产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对职工进行“四有”教育,在深化企业改革中结合生产力标准讨论,先后多次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技术操作,提高了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
  煤矿本着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执行了岗位培训制度,班中设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安全工作,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
  一年来,东山区煤矿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全体职工的不断发努力,为政清廉、勇于进取,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各项指标均有新的突破。1989年在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降低消耗,提高原煤质量,经济效益和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步增长,企业领导和全体职工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提高回采率和资源回收率,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安全生产无事故,利润争创15万元,为振兴东山区经济做贡献。
                                     (程 明)
  【向阳区街工业有发展】 1988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向阳区街工业不断发展。区经委于1988年 9月成立。经委所属企业有17户,即:建材厂、煤矿、童鞋厂、棉织厂、机械厂、实验化工厂、日用化工厂、纸箱厂、棉毡厂、木制品厂、酱菜厂、手工业联社、服装厂、白铁厂、建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以及五个街道办事处办的工厂。主要产品有煤炭、白云灰、水暖零件、童鞋、防寒毡、化工产品等46种。有职工1 497人,固定资产原值196.1万元,净值193.4万元,流动资金367 万元。
  1988年在深入改革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企业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引进了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企业分别采取全员租赁、集体租赁、个人租赁、委托租赁以及承包等经营方式。对承租人按流动资金的2%和8%收纳风险抵押金。同时采取定额加奖、计件工资、承包计件、计时加奖等分配形式。完善劳动组织,发挥职代会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1.9万元,上缴利润5万元,年末又调整了生产布局,开发新产品,计划筹建乳化剂厂和饲料蛋白厂,现已动工兴建。
                                    (佟希文)
  【向阳区建材厂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1988年向阳区建材厂共有职工200人,厂区面积10 000平方米,生产设备有球磨机3台,粉碎机2台,以及6台汽车和1台推土机。固定资产原值60万元,净值15万元。共有流动资金63 000元,产品主要有白云灰,年生产能力为18 000吨。1988年完成产值103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
  1985至1988的 4年,该厂坚持贯彻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推行了承包责任制,采取“四定一包”、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工资与效益挂钩等方法。坚持以销定产,找米下锅,在省内设立了20多个销售点。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从运料、装窑、点火、出窑、球磨、装袋每道工序都层层把关,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做到发货及时,质优量足,讲究信誉。几年来各地用户都非常满意,争相购买,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没有成品库的工厂。1988年末该厂产值连续三年递增10%,利润递增12%,人均劳动效率生产达到 8 000元,产品质量和吨灰成本与本市同行业相比,居先进水平。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佟希文)
  【兴安区街工业稳中有进】 1988年兴安区街工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中心,使全市经济稳中求进,紧中求活,持续发展”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区政府坚持从本区实际出发,组织制订了旨在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一切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出发,深化了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各项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电力、资金严重不足,主要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困难条件下,保证全区工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该区工业生产计划产值 530万元,年末实际完成535万无,完成年计划的100.9%,比1987年提高 21.3%;利润计划 28万元,实际完成30.2万元,为年计划的102.3%,比1987年增长4.1%,销售计划424万元,实际完成430万元,为年计划的101.4%。
  1988年兴安区对部分重点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新调入一批年富力强,懂专业、会管理、政治素质较强的干部。此外,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该区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保持全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区煤矿一手狠抓原煤的产量,一手狠抓煤矿接续建设。在两井的接续延深建设中,克服了流沙层、火区、巷道压力大的多种困难,该工程从三月中旬开始到五月中旬结束,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第四季度以来,该矿又克服了拉闸限电,火药脱销,汽油紧缺的困难,灵活地安排生产。全年生产原煤3.9万吨,产值完成104万元,实现利润22万元。
  该区食品酿造厂,以改革总揽全局,年初厂长与政府签定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并根据本厂实际,制定出全厂工作的战略方针和奋斗目标,在车间班组内部实行劳动优化组合,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同时该厂加强生产管理系统,把重点放在抓好产品质量,对酱油、腐乳车间实行产量、质量、出品率、费用四包干,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班组、人头,并建立健全了检查、奖惩制度。1988年完成产值55 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新建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增加产品真空软包装车间,增添3台机械化设备,提高工作效率3倍多,经济效益达历史最好水平。
  该区在筹建拔丝厂工作中,投入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资金严重不足、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铁路发运不畅的困难情况下,及时地采取相应对策,仍然保持原来的价格,保持企业信誉。全年完成产值194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
  区劳动服务公司,在全年完成建安工程量51万元的同时,还积极开辟劳务市场,安排就业人员580余人。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职工200余人。区砖厂、拔丝厂、毛巾厂、手工业联办等企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求生存,争发展,逐步开辟新的渠道,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了产品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全年的产值和利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1988年,该区的第三产业有新发展,全区的五个办事处和居民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大办第三产业。其中第一办事处今年计划产值15万元,年末实际完成16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
  【南山区街工业稳步发展】 1988年南山区街工业企业33户,从业人员 2 766人。全区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74.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为 607.2万元,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 829.7万元,实现产品销售利润106.4 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 250万元,比1987年增长14%;累计实现利润1 111万元。
  1988年南山区街工业在电力、资金严重不足,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困难条件下,经广大职工团结拼搏,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贯彻十三大精神,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1988年初,根据十三大会议精神该区企业实行租赁、承包等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区政府对区属33户企业和第三产业网点,分别实行目标管理、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三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使企业有了明确的经济责任、充分的经营权利、独立的经济利益,增强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改革挖潜,发展联合,开发新产品。该区完成了四煤矿的新井建设和老井的恢复工作,解决资源接续问题;完成了五煤矿300 米岩石巷道工程,延长老井服务年限;胶合板厂在稳定老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投产了微薄膜贴面和高档木制家俱生产线;装饰板厂投产了微薄木切片生产线和装饰板和中高档家俱生产线;鞋厂为改变产品单一的状态,投产了冷粘鞋生产线;煤粉厂投产了煤粉生产线;饮料厂与北京联合,上了新产品化纤毡;光学仪器厂与长春光机研究所联合开发了机制易拉瓶。这些新的项目和新的产品,提高了该区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后劲。
  第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88年以前,该区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总产值仅达50万元。1988年该区注重抓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网点由1987年的30多户增加到1988年的50 户,产值由1987年的50万元增长到201万元,增长3倍多。
  【绘图板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荣获“四连冠”】 鹤岗市南山胶合板厂的前身是开关厂,由于产品滞销积压,1980年到1983年连续亏损78万元。为了扭转亏损被动局面,该厂领导三下天津,引进了绘图板生产技术和工艺,当年生产出合格产品,盈利近 5万元,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为了解决绘图板的主要原料——胶合板,该厂又与上海木材一厂联合引进胶合板生产技术。上海派出技术人员,协助建厂,指导生产,培训人员,当年十月份建成投产,增加产值25万元,产品质量居全省第三名,居小型胶合板厂的首位。1987年,胶合板产量已经达 3 000立方米,实现利税 100万元。1988年,胶合板厂又获省优质产品证书;绘图板质量、数量、销量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荣获“四连冠”,年产值突破1 000万元,利税超100万元。 9月份,工厂在大连召开产品订货会,一次就订出两年的产品,产值达2 500万元。
  为了发展产品的深加工,1988年 5月,该厂又同上海家俱研究所签订协议,引进了意大利、罗马、香港的家俱式样和高档豪华家俱生产技术及生产设备。在上海家俱研究所的具体帮助下,于7月份开始小批量生产。由于产品做工精细,美观实用,深受欢迎,计划1989年生产600套,增加产值200多万元。
                                     (孟新华)
  【联建鹤光机制安瓶厂】 1988年 8月,鹤岗市南山光学仪器厂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达成联建“鹤光机制安瓶厂”的协议。双方共同投资 413.9万元,其中鹤岗投资369.9万元,长春投资 44万元。长春光机所提供安瓶生产设备,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以及新品开发。鹤岗市南山光学仪器厂负责厂房、煤气、氧气等动力设施和生产设施的筹建以及生产管理。一期工程计划1989年 4月投产,投产后年产量可以达到1.7亿支,产值1 200万元,利税317万元。二期工程建成后产值可达2 500万元。
  安瓶(即易拉瓶)是一种药用换代产品,东北三省生产厂家甚少,市场需求量大。这个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好,而且可以促进国产药品出口创汇。
                                     (一 丹)
  【兴山区街工业提前25天完成全年计划】 1988年兴山区街工业企业26户。共有职工3 683人,其中全民职工5人,集体所有制职工 1 280人,临时工2 338人。全年生产原煤14.1万吨、白云灰1.5万吨、涂料300余吨、橡胶鞋底63万双、玛钢管件280万件、暖气片 3.56万片。玛钢管件出口540吨,创汇35万美元。
  1988年该区在加强区街工业领导上采以下措施:
  一、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全面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该区认真贯彻《企业法》,并按《企业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企业承包责任制。区属26户企业全部实行了“单轨制”,使厂长能够独立行使权利,较好的发挥了厂长(经理)指挥生产的积极性。其中18户企业与区签定了经济承包合同,2 户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各企业层层落实了责任制,把各项经济指标分解到人,与职工收入挂勾。玛钢厂实行“四定一包”( 定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定百元产值消耗、定固定资产折旧、定利润;全面承包)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该区玛钢厂与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挂勾,签定了玛钢件出口合同,向美国发货540吨,创汇35万美元。该厂还与市建行联营,市建行投资180万元扩建厂房1 700平方米,安装热处理炉一对,不仅产量提高一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
  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过去该区橡胶厂生产的橡胶产品,由于品种单一,受到市场冲击。1988年该厂更换了品种,新研制出“橡胶防滑鞋底”,既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又提高了质量。6月中旬投产以来,生产14万多双,受到顾客的欢迎。
  四、把住用人质量关。该区为做到任人唯贤,对区街工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行公开招聘。至1988年末,该区从社会招聘各种技术和管理人才317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凭的13人。
  五、加强安全工作。该区“1.24”事故发生后,认真吸取教训,全年进行安全检查113 次,其中定期大检查39次。共查出各种安全隐患289个,其中煤矿156个。对这些安全隐患逐项进行处理。“1.24”事故以后再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兴山区玛钢件行销美国】 兴山区玛钢厂是市生产水暖器材的专业厂。1986年,这个厂与佳木斯五金二级站达成水暖管件生产销售联合协议。佳木斯二级站向玛钢厂投资5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并从联销额中提取5%为联营费用。联营两年,产值从187万元上升到268万元。1987年,这个厂又与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达成玛钢管件向美国出口协议。1988年共出口 600吨,出口产值达130 万元,创汇 7万美元。为了提高出口能力,这个厂与市建设银行联营。建设银行投资60万元,本厂投资12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使玛钢管件生产量由原来的200万件提高到千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