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蔬菜

蔬菜



                   ·蔬  菜·
  【1988年全市蔬菜生产大丰收】 1988年,全市蔬菜生产在春涝比较重、夏季干旱、农用物资大幅度涨价而且供应量不足的不利条件下,由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一些有力措施,稳定了蔬菜种植面积,合理调整了种植结构,广泛应用良种、增施肥料、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对蔬菜生产的综合服务工作,促进全年蔬菜生产取得丰收。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蔬菜产销形势都满意,这是本市自1984年以来夺取的第五个蔬菜生产连续稳产丰收年。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鹤岗蔬菜生产好形势给予肯定,各兄弟市也给于好评。在年底全省蔬菜工作总结会上,被评为蔬菜生产先进市,这不但是全市从事蔬菜生产和管理工作同志们的荣誉,而且也说明鹤岗蔬菜生产水平已进入稳定增产阶段。
  1988年全市郊区蔬菜实际种植面积达39 623亩(不包括土豆),超计划 2 123亩。总产量达到10 594万公斤,超计划974万公斤。总产比上一年增加2 023万公斤,全年蔬菜平均单产达到2 674公斤。全年地产蔬菜城市人口人均供应量达到181.4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公斤。
  1988年郊区春菜计划种植面积4 150 亩,实际播种4 245亩。春菜总产量达到669万公斤,比上一年增加150万公斤。平均单产达到 1 558公斤,比上一年增加388公斤。夏菜计划种植面积16 350亩,实际播种16 993 亩。夏菜总产量达到3 205万公斤,比上一年增加 823万公斤。夏菜平均单产 1 886公斤。夏菜生产不但满足本市供应,还支援佳木斯、双鸭山、伊春、汤原等市县400多万公斤。秋菜计划种植面积17 000亩,实际播种18 335亩。秋菜实际总产达到6 720万公斤,超计划1 120万公斤。秋菜平均单产已经达到3 665公斤。秋菜生产出现产大于销的过剩形势,有近 500万公斤的白菜最后剩在地里,市政府对这部分菜给予相应补贴,保护了生产者利益。土豆种植计划9 000亩,实际种植达8 953亩,实产730万公斤、平均单产815公斤。土豆生产也出现过剩形势,仅新华镇就近50万公斤土豆没卖出去。
  总的看,1988年本市蔬菜生产情况是春菜够用,夏菜品种增加自给有余,秋菜过剩,全年蔬菜价格平稳合理,产销双方都满意。
                                 (矫振钊、王邦利)
  【蔬菜生产大丰收的主要原因】 1988年本市蔬菜生产所以能取得大丰收,除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有利蔬菜生长以外,从主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领导重视,及时决策解决蔬菜生产中关键性问题。市委、市政府对蔬菜产销工作十分重视,自上而下建立了较健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分工负责制。把蔬菜产销工作做为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副市长白伟民重点抓菜蓝子工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等部门领导根据生产季节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常听取农业、商业、工商和物价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有针对性地及时出台一些推动产销工作政策,有力地解决关键问题。如年初,由于农用物资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幅度大,蔬菜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夏菜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一方面在下达的蔬菜产销方案中对稳定面积,落实种植计划,兑现产销合同和化肥、柴油的供应提出明确的优惠政策。仅近郊调进农膜44 吨,化肥85吨,地膜15吨,各种农药、菌肥32吨。另一方面及时拿出 12.1万元对蔬菜保护地生产用农膜给于专项补贴,同时还拿出 8.8万元对夏菜订购合同内的挂勾化肥给予补贴,有力地稳定了生产形势。此外,本市在抓蔬菜生产和销售上,从市政府到职能局,从乡政府到村委会层层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和综合服务体系,蔬菜产销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能力较强,对促进生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合理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稳定菜田面积。全市蔬菜生产已连续几年稳产丰收。稳定种植面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是夺取丰收、保证市场供应的重要基础。1988年扩大了春菜面积,稳定了夏菜面积,适当限制了秋菜面积,使春、夏、秋菜种植面积结构控制在 1:4:5范围内。市1988年蔬菜计划种植面积46 500亩(包括土豆9 000亩),加上农民庭院经济种菜面积3 663亩,城市人口人均占有蔬菜田实播面积控制是一分地标准。这样就保证了城市人口全年供应地产蔬菜水平在丰年达到200公斤,平年达到170公斤,欠年达到 150公斤左右。达到保证供应,稳定蔬菜生产和供应形势的目的。
  为了落实好这一种植计划,全市一方面支持和服务菜农种菜,另一方面在管理上把春菜全面放开;夏菜订购1 250万公斤,占夏菜总产量的46.7%;秋菜订购 1 750万公斤,占秋菜总产量的28%。从而保证生产计划得到实施,达到了宏观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蔬菜保护地建设,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注重在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上投资。仅1987年就投资30万元周转金,新发展21万平方米大棚、 5 000平方米温室,使全市大棚面积发展到49.7万平方米,温室发展到9.4 万平方米。1988年,又在这方面投入15万元,使城市人口人均占有蔬菜保护地面积达到5.3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1988年,市政府为了搞好蔬菜良种供应,又投资15.6万元,在海南岛三亚市租地18亩,新建一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从根本上提高市蔬菜良种供应能力,增强了蔬菜生产基础建设。此外,又从菜田建设费中拿出 6万元,扶持蔬园乡育民村新建起一个 130亩地的菜田保护区,对促进这个村的蔬菜保护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蔬菜科学种田水平。1988年,本市在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9 项新技术。其中蔬菜无公害生产;新品种引进;大棚多茬次生产;茄子、青椒、大白菜大面积丰产;激素应用、蔬菜保护地提早延后生产等项目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本市大棚生产引进新品种和套种面积已达到75 440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39倍。其中西红柿面积21 000平方米,芹菜36 000平方米;延后黄瓜 8 440平方米,青椒、茄子等其它品种10 000平方米。新引进的佳白二号秋白菜已开始大面积试种,并在日新村取得单产9 000公斤丰产典型。由于在蔬菜生产上采取了综合新技术,使本市新华镇夏菜陆地生产上市期提前到6月18日,延后期已拖后到9月未。春夏和夏秋之间的蔬菜供应小淡季已基本消失。
  1988年为普及科学种田新技术,市郊区系统共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 41次,培训人员3 542人次,发放学习资料 4 500份,落实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3项。其中蔬菜多品种进棚,水黄瓜增行高产、使用菌肥、激素等项目都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五、完善蔬菜产销体制。1988年,在积极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还时时注意抓好蔬菜产销流通工作,注意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1988年主要采取了合理调整计划价格,在保持计划价格总体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市场蔬菜供应形势对计划价格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淡季实行最高限价,旺季随行就市,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同时注意发挥国营商业的吞吐平抑作用,稳定市场菜价。
  本市1988年春菜总产达到696万公斤,比上一年增产105万公斤,地产春菜基本自给有余。加上商业部门外进一部分细菜进行品种结构调剂,春菜市场供应的种类、价格稳定。农商两家在这个期间紧密配合,根据地产春菜生产情况决定外进菜数量、品种和时间。既保护了生产者利益,又保护了消费者利益,达到农商双受益,产销都满意的效果。
  1988年全市夏菜实播面积比计划超出643亩,但比上年少种412亩。由于普遍更新了良种,外加天时条件有利,总产比上年增加393万公斤。夏菜市场供应形势从7月中旬到 9月下旬始终处于压市状态,给流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市一方面积极按合同收购夏菜,增设卖菜网点,努力增加本市居民自消量。同时积极组织外销工作,缓解了夏菜旺季过剩形势。即保护了生产者利益,同时又支援了外市县蔬菜。
                                 (矫振钊、王邦利)
  【市郊区形成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格局】 通过多年来的蔬菜基地建设以及严格规划,目前本市蔬菜生产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格局。近郊蔬园乡、红旗乡、东方红乡大棚面积已发展到44万平方米,温室已发展到7.6万平方米,地膜覆盖面积已发展到3 000平方米,基本形成以冬、春、秋蔬菜保护地生产为主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又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小基地。如东方红乡东兴村冬季和早春温室韭菜独具特色;红旗乡新兴村10万平方米大棚群集中生产大棚韭菜和大棚黄瓜;蔬园乡日新村冬菜蒜苗总产占全市65%。
  新华镇是本市以夏秋菜陆地生产为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对这个基地不断投入建设,其生产力水平逐年增强,对全市蔬菜生产贡献也越来越大。1988年这个镇夏秋菜总产量就达到全市总产的46%。不但对稳定全市夏秋菜形势做出贡献,还支援外市县近400万公斤夏菜。
  【培肥地力增施农家肥】 鹤岗市农家肥肥源充足,离菜地又近,积肥、施肥条件好。为促进菜农多施农家肥,1988年初郊区农委下发了《培肥地力的有关规定》和《积肥指导性计划》。规定菜田亩施肥5 000公斤以上,粮田3 年1茬肥,亩施肥 1 500公斤以上,达不到施肥标准的罚款,并按缺肥数量和肥的价格折算罚款金额。全郊通过贯彻执行《掊肥地力的有关规定》引导广大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农家肥,培肥地力。全郊涌现出很多亩施肥超标准的好典型。红旗乡建兴村、新兴村和蔬园乡的黎明村、日新村,东方红乡获胜村等都涌现出亩施农家肥 8至10立方米的农户。1988 年积肥计划 36万立方米,实际完成37.27/立方米,完成计划的103.3%。
  【引进蔬菜新品种】 针对我市蔬菜品种使用年限长和混杂退化问题,1988年引进既适合本地气候又味美好吃的“佳白2号”“山东5号”两个秋白菜新品种。经红旗乡永新村赵有明等人的试种,菜农亲眼见到“佳白2号”“山U东5号”比牡丹江1号棵大、株高、抗病、黄叶少;抱心实、抱的紧,平均单棵重达8—10斤,亩产16 000斤以上。1989年在郊区扩大面积种植“佳白2号”,扩大试点种植“山东5号”,使全市蔬菜质量提高一步。
  1988年共调进蔬菜种子10万公斤(包括引进新品种)。已种植10余年的“牡丹江一号”,已逐渐退化,且味苦叶多越来越不受欢迎,将被淘汰。
  【冬季鲜菜生产新发展】 1988年全郊冬季生产鲜菜(温室)的土地面积达17 570平方米。其中生产蒜苗面积9 880平方米,生产韭菜面积7 190平方米。地产蒜苗上市25万公斤,地产韭菜上市2万多公斤。仅冬季蔬菜生产,全郊农民就收入近百万元。
                                (矫振钊、王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