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畜牧业
·畜 牧 业·
【畜牧业实现四个大发展】
一、畜禽存栏大发展。1988年禽存栏130万只,比1987年增长25.9%。其中肉鸡发展到21万只,比1987年增长175%。奶牛存栏3 464头,比1987年增长60.2%。猪存栏 6万头,比1987年度增长16.9%,其中可繁育母猪6 627头,比1987年增长77%。山绵羊存栏 15 708只,比1987年增长33.7%。大牲畜存栏26 578头,比1987年增长 8.3%,其中黄牛16 166头,比1987年增长6.5%。
二、畜禽产品产量大发展。鲜蛋总产量9 212吨,比1987年增长15%;鲜奶6 100吨,比1987年增长64%;肉类产量6 678吨,比1987年增长40%。
三、畜禽出栏大发展。禽出栏146.8万只,比1987年增长41.7%,猪、羊出栏同去年持平。
四、畜牧业产值大发展。全年牧业产值达6 875万元,比1987年增加9.3%。
全市畜牧业大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市郊区和两县都注重贯彻市委确定的“依托资源,综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方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制定了优惠政策,从投入上给予保证。市郊区继续实行以养鸡为重点,实行带料育雏、成鸡凭证定量供料的政策,保证计划内发展蛋鸡的供料。绥滨县把发展畜牧业做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县五大班子抓五大养( 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五大班子齐抓养猪、养奶牛、养羊、养鸡、养鹅 )。并下发了六号文件,为养畜禽户制定了12条优惠政策。萝北县为了促进奶牛发展,县委下发了 9号文件,制定了发展奶牛的14条优惠政策。市区、县都为养猪兑现了平价化肥,共兑现化肥 279吨。同时进一步落实了饲料地政策,无饲料地的从承包田中冲减。1988年除农户自筹投入外,市县政府投放扶持资金共328万元。其中绥滨县225万元,萝北县90万元。
二、坚持以养鸡、养奶牛为重点,全面发展畜牧业。市郊区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坚持以养蛋鸡为重点。在养蛋鸡上,首先抓好鸡雏化。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共有孵化厂38处,育雏270万只,比去年增长80%。除满足本市供应外,还外销鸡雏40万只。二是抓鸡的繁育体系建设。全市有一级种鸡场2处,二级种鸡场9处,基本实现蛋鸡良种化。滨白鸡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大型孵化场已做到养种鸡和孵化配套生产。三是推广新技术。推广了滨白鸡优良品种、雌雄雏鸡鉴别、鸡人工授精、笼养鸡、喂生干料等新技术。四是严把防疫关。鸡瘟防疫达95%以上,未发生严重疫情。
由于采取综合性措施,市区养鸡生产稳步发展,鲜蛋自给有余,价格低于省内市县。绥滨、萝北二县为大力发展奶牛生产,积极筹措资金改扩建乳粉厂,坚持边建厂、边发展奶牛。绥滨已有日处理 10吨鲜奶的乳粉厂,又新建一处日加工20吨鲜奶的乳粉厂。萝北县将原来日加工5吨小型乳粉厂改建成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粉厂。1988年萝北县从外地引入奶牛户45户,引入奶牛百余头。绥滨县奶牛发展到1 780头,比1987年增长66%。
1988年遵照省政府“关于发展生猪生产的通知”和省畜牧局“稳定生猪生产,千方百计抓好生猪生产,努力转降为升”的指示,采取农户分散饲养和专业化饲养相结合的办法,多层次地发展生猪生产,动员千家万户养猪,重点发展养猪专业户、专业村。养猪存栏达60 050头,比去年提高16.9%,出现了转降为升的好势头。猪群饲养量占存栏11%,超过了省局提出 10%的标准。绥滨县达到“五户一母猪”的标准。
三、抓好专业户、专业村,建立畜禽生产基地。市郊区养万只鸡以上的专业村 8个。其中五道岗养鸡达5万只,东方红乡养鸡专业户陶德铎养鸡6 000只(其中肉用型种鸡达2 000只 )。全市养奶牛专业村8处,养百头以上的4处。养猪专业村有7处。郊区红旗乡金少云养猪106头,其中可繁育母猪26 头,当年提供仔猪87头,出栏肥猪34头。
四、完善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畜禽良种化。市郊区通过几年努力,滨白鸡繁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滨白鸡已成为主要品种。家畜繁育改良工作,认真贯彻以人工授精为主,本交为辅的方针。全市共建23处配种站,冻配黄牛、奶牛1 886头,其中奶牛冻配改良品种1 300头。为加速大牲畜改良步伐,萝北县畜牧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繁育站7 处。为推广瘦肉型猪,1988年从外地引进种猪42头,内部调剂15头,分别饲养在种畜场和养猪专业户里。
五、认真贯彻畜禽防疫条例和实施办法,抓好畜禽防、检疫工作。根据省“防五”指挥部要求,市和两县政府健全了防五机构和规章制度,落实了各项防范措施,严格控制疫区内畜禽及其产品进出的检疫,并进行彻底消毒和测毒,基本做到头、蹄下水不鲜销。为了防止疫源传入,在交通要道设防疫检查站,对运销的牲畜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控制了外地疫源的传入。对食品公司等经销肉类产品的单位经常进行检查,使防范工作始终在严密的监督控制下,全市已连续三年以上没发生五号病,达到了省规定的消灭标准要求。市和绥、萝二县被省政府授予防治“五号病”先进单位。
1988年全市三级兽医卫生防疫网络已经形成。全面开展畜禽“四大疫病”、猪三大疫病、鸡新城疫防治工作。猪鸡防疫注射密度达 95%以上。同时开展了奶牛结核病检疫、马三号苗注射、狂犬苗注射。并在重点地区或场点开展了禽霍乱、鸡痘、鸡马立克氏苗注射工作。市县二级分别成立了肉类食品检疫站。共检白条猪16 693头。其中高温处理132头,制工业油3头,销毁54头。检白条禽91 110只,其中高温处理17只,销毁5只。检疫大牲畜935头(匹),检疫羊842只、检疫狗1 702 条。萝北县肉检站被省局命名为先进单位。
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学养畜水平。
全市共推广科技项目24项,其中15项完成, 6项被市县科委验收,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生猪饲养中推广了瘦肉型猪、多元杂交改良、快速育肥、猪囊虫治疗、塑料大棚暖舍饲养等先进技术。奶牛饲养中,推广冻精配种改良、控性繁殖、不孕牛催乳等技术。
七、深化改革,加强服务,提高效益。1988年各基层场站及兽医院所都实行了经济承包。市县的畜禽服务中心、乡镇综合站、孵化厂、乳粉厂、畜禽添加剂厂等单位,立足服务办实体,为服务对象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根据省畜牧局要求,市县畜牧局狠抓了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的建设。乡镇畜牧、兽医四站合一,走综合办站服务的道路。全市已建起综合服务站7处。
(王永贵、朱兆文、张怀恒)
【畜禽防疫工作】 1988年全市畜禽防疫灭病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实施细则》、《实施办法》,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开展了以防治牲畜五号病和猪、禽四大疫病为重点的防、检疫工作。牲畜五号病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消灭标准,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防疫注射密度达95%以上,大牲畜、猪、禽死亡率在 2%、5%、8%以下,全年无大的疫情发生,确保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988年全市畜禽防疫工作主要有以下7项;
一、坚持以法制疫。 1988年黑龙江省关于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细则》、《实施办法》公布以后,印成大布告和传单,分发到有关单位和经营户,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提高群众依法防疫、依法制疫的自觉性。还印发了“搞好防疫、预防鸡瘟”的宣传单和畜禽防疫公约各一万份,在卖鸡雏时每户发一张,使养鸡户了解为什么防疫、怎样防疫、什么时间防疫,提高了防疫的主动性。
二、实行防疫灭病的岗位责任制。 1988年全市层层实行了防疫灭病岗位责任制。市县畜牧防疫总站包区、乡;乡区兽医站(院)包村和办、委;村防疫员包户。做到任务到户,责任到人。市县防疫站都实行奖惩办法,经年末检查验收后兑现,调动了兽医防疫人员的积极性。
三、牲畜五号病的防治。 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坚持定期普查、清圈消毒,坚持控制疫源传出传入。鹤岗市区、萝北县、绥滨县已分别达 3年、4年和5年无五号病疫情发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消灭标准。1988年鹤岗市和萝北、绥滨县均被省评为“防五”先进市县。兰芳、刘洪昌、杨玉田等12人被省“防五”指挥部评为“防五”先进个人,受到省“防五”指挥部的表彰和奖励。
四、开展了猪定期防疫注射,坚持常年补针。 1988年3月和9月在全市开展了猪瘟、猪丹毒定期防疫注射,对新生仔猪和漏注的猪每月进行一次补针,使猪防疫注射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全市城乡猪无疫情发生,猪病死率低于省规定的5%以下标准。
五、开展鸡新城疫、小鹅瘟的防疫。1988 年全市坚持了鸡新城疫Ⅳ系苗2次滴鼻1 次注射。各区、乡兽医防疫人员分片包干按时防疫。Ⅳ系苗2次共滴鼻400万只,Ⅳ系苗注射 162万只,防疫密度占计划内鸡数的 95%。对禽霍乱,鸡瘟,鸡马立克氏病等也加强了防治,全年未发生严重疫情。
六、适时开展奶牛结核和布病检疫。1988年6~8月份,对市区奶牛进行了结核和布病检疫。市区共检奶牛489头,检出结核阳性牛14头,布病阳性牛1头,结核、布病双阳性牛 1头。双阳性牛按规定已处杀。
七、开展马三号苗注射工作。 1988年1~2月份,对市区1996匹马进行了马三号苗预防注射。
(兰 芳)
【市兽医卫生检疫工作开创新局面】 1988年市县兽医卫生检疫站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家畜家禽防疫的决定,较完满地完成了以农贸市场为主的各流通领域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任务,为控制畜禽病的传播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1988年全市(包括绥、萝两县)共有兽医卫生监督员15名,兽医卫生检疫员71人,检白条猪16 693头,检出和处理不合格猪181头;检活禽及白条禽105 092只,检出和处理不合格禽22只;检牛肉456头,其中宰前检疫 69头;检马470匹,其中宰前检疫318匹;检羊842只,犬1 702条,兔 33只,貉421只,鹿16头,鲜鱼51 958斤。检皮张560张,消毒羊毛1 000公斤,炭疽苗注射牛32头。
1988年萝北县定点屠宰、定时检疫的经验被省畜牧局列为先进典型。其主要经验是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和兽医卫生检疫站大力开展对《条例》、《细则》、《办法》的宣传,取得县领导重视。县人大主持召开了有常务县长参加的农委、经委、畜牧局、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法院联席会议,签发了畜牧、工商、公安、卫生 4局的联合通告(简称“四局通告”),并在会后广泛宣传讲解,提出:“搞好检疫工作,让全县人民放心地吃肉”的口号。
结合贯彻《条例》认真整顿了屠宰厂(户)。禁止私杀滥宰,做到统一定点屠宰,集中定时检疫。根据《办法》要求和兽医卫生条例,结合本县具体情况,对县城内的15户个体屠宰户进行整顿。对验收合格的 2户签发了“兽医卫生合格证”,其余的全部取缔查封。对批准屠宰户的待宰畜实施定时到户检疫,凭检疫证和滚花印章进入市场出售。未经检疫的肉类不准出售。并不定期地抽查饭店、食堂、招待所,一经发现未检疫的肉品,坚决给予处罚。
鹤岗市的兽医卫生检疫工作已形成市、县、乡三级体系,在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监督下协同工作,以法行使权利。
我市(包括两县)现有兽医卫生监督员15名,兽医卫生检疫员71名,分别在市、县乡各流通渠道担负着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重任。
(王秀兰)
【红旗乡兽医站实行综合服务】 红旗乡兽医院在乡党委及乡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着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认真学习兄弟市县综合办站经验,结合红旗乡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于1987年初组建了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改变了过去的经营服务作风,由过去的行政事业型转变为经营服务型,由单纯的产前指导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经1987、1988两年的努力在全乡开展了畜禽防疫、治疗、家禽孵化生产,出售家禽兽药,开办饲料加工厂,开展技术咨询等综合服务,促进了红旗乡畜禽的发展。1988年孵化鸡雏14万只,盈利2.2万元,上交集体纯利1万元;新制做了一个大型孵化器,予计1989年孵化鸡雏30万只、盈利3万元。1988年全站流动资金达9万多元。两个兽药站年上交纯利5 400 元、人均收入2 400多元。饲料加工厂半年时间上交纯利2 000多元,门诊防疫治疗上交纯利 800元,综合办站全年总盈利18 200元。1988年全乡以养鸡为主的畜牧生产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他们的做法概括为四句话:深入改革,创新求实,多种经营,全面提高。
(安宝峰)
【红旗乡养殖业大上】 1988年红旗乡大力发展奶牛、猪、鸡等养殖业的生产,总收入达253万元,比1982年增长63%。全乡饲养奶牛160头,产奶7.7万斤,向市场交奶3.9 万斤;养猪5 003头,出栏2 276头,存栏2 727 头,向市场交猪2 276头;养禽 10万只,向市场交售鲜蛋94万斤;大牲畜1 218头(匹),其中黄牛380头,马466匹;羊1 385只。
(汤连云)
【合胜村户均养猪4.6头】 市区团结乡合胜村 138户,1988年末猪存栏289头,其中可繁母猪52头,种公猪3头;外卖肥猪144头、仔猪159头,自食肥猪40头。该村全年共养猪632头,平均每户养猪4.6头,并且每 2—3户养一头母猪。每户年均卖一头肥猪,一头仔猪。由于猪多、肥多,促进粮食增产。全村养猪积肥2 000立方米,平均每亩施猪粪0.5立方米,平均每亩粮食增产20多公斤。
这个村党支部年初以来,动员全村各家各户,多养母猪、繁殖仔猪,并拨给一部分养猪饲料地,又办起一处饲料粉碎加工厂;扶助社员发展养猪。
全村养猪实现了良种化,社员反映说“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村”。村里养猪专业户从外地引进三头瘦肉型种公猪,为全村母猪配种。由于有了优良的种公猪,母猪产仔发育好、增重快,由过去一年半至二年出圈,变为当年出栏。 (王永贵)
【刘宝成夫妇养鹅半年收入3 000元】 东方红乡立新村农民刘宝成夫妇1988年贷款5 000元饲养了1 000只雏鹅,成活率达到 84%,6个月平均毛重 3公斤,创产值1万零400元,纯收入3 000元,为全村发展养鹅带了一个好头。
刘宝成夫妇养鹅的主要做法是: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立新村位于梧桐河西岸,水草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畜禽业的好地方。刘宝成经过调查,感到立新水多草多,利于养鹅,且养鹅投资少,见效快,是一条好路子。于是,1988年5月22日从南山孵化厂购回雏鹅共1 000只。②科学管理、精心喂养。刘宝成夫妇始终坚持用科学方法养鹅,严格执行饲养规程,根据鹅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调制合理的饲料,坚持定时、定量的饲喂原则。鹅雏长大后适时到草场放牧。在疫病防治上,按防疫要求坚持对雏鹅进行鹅瘟疫苗的注射,对常见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在日常管理上,尤其对雏鹅注意避免温度变化过大引起感冒,坚持勤换垫草,防止潮湿,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注意夜间补饲等。
(丁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