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渔业

渔业



                   ·渔  业·
  【1988年全市渔业生产概况】 1988年全市共有养鱼场点369户,比1987年增加29 户,增长7.6%。其中萝北县61户,绥滨县210户,国营企事业等单位建的渔场29户,集体所有制渔场8户。其中规模较大的东方红乡志成渔场养鱼水面957亩,团结乡渔场养鱼水面881亩,矿务局供应公司养鱼场养鱼水面500亩。个体养鱼户332户,比1987年增加14户,增长4.4%。
  全市养鱼职工队伍发展到96人。其中专业人员72人,比1987年增加 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7人,中专学历的23人,自学成才的66人。按技术职称分,中级6人,助级12人,员级16人。1988年还晋升了 4名农民技术员,吸收了农村养鱼骨干,充实了市养鱼技术队伍。在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专长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养鱼工,向他们传授科学养鱼技术,提高养鱼队伍的技术素质。1988年,水产技术推广站举办的养鱼骨干培训班先后有 180多名养鱼员受到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养鱼技术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方向发展。科学养鱼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资金积累不断增加。1988年全市渔业生产企业共有资金总额达3 72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 000万元,流动资金720万元。
  1988、年全市放养水面实现22 089亩,总产量1 707吨。其中萝北县5 056亩,产量 310吨;绥滨县11 443亩,产量1 002吨,市郊精养塘5 590亩。收获成鱼1 124吨,鱼种放养面积3 035亩,产鱼种233吨,成鱼和鱼种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7.5%,全市平均单产 78.5公斤,全市养鱼实现总产值95 万元,利税19万元,分别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赵振德)
  【渔业生产技术的新发展】 1988年鹤岗市渔业生产在技术装备、基础建设、渔池配套、养殖新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为了加快本市渔业生产发展的步伐,使渔业生产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88年全市共引进、推广新技术3项,购置渔业机械设备26台。其中饲料机3台、增氧机 8台、粉碎打浆机6台、水泵8台、网具2 000平方米、柴油发电机1台、汽车1台。
  在养殖技术上,大面积推广省水产总公司的“两大两高”( 大规格鱼种、大规格商品鱼高产量、高效益 )技术措施。吸取省内养鱼先进市县的放养模式,把传统的养殖技术和现代化科学饲养管理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引进推广了稻田养鱼、配合颗粒饲料应用等项新技术。
  1988年全市共繁殖鲤鱼水花(刚孵出能平行游动)1 590万尾,比1987年增加了55 万尾。国营鱼种场培育出鳞鲤、野鲤鱼水花达1 000万尾,占全市鱼苗总数的62%。
  为了提早育苗,延长高纬度地区的鱼类生长期,国营渔种场实行了人工繁育结合药物催情的办法,促使鲤鱼早产。为延长鱼类生长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鱼苗下塘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检疫和消毒,消除鱼体本身的病理因子。坚持早分塘、早注水,清塘施肥7天后正值鱼虫繁殖高峰期肥水下塘,鱼苗成活率较高,比1987年提高25%左右。在鱼苗进入正常生长期时实行科学投喂,精心管理,坚持鱼种前期细饵、勤投、遍池泼洒,保证鱼苗得食机会均等;鱼种中期实行“四定”(定点、定量、定时、定质)和看天投喂,阴雨天少投,晴天定量投,早晨、中午适量投喂,晚间不投精饲料。鱼种后期加大投饵量,抓住育肥期,增加鱼种肥满度,为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创造条件。在鱼种前、中期还坚持拉网锻炼 (即把鱼种用网集中在一起反复几次 ),既锻炼了鱼种的抵抗能力,又可清除一部分有害的野杂鱼。由于工作得力,1988年鱼种长势良好,平均每尾体重35克,最大的体重达 150克以上(花鲢)创本市鱼种生产的历史最好水平。
  1988年成鱼生产出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商品鱼规格较大 由于鱼种规格较大,加之科学投喂、精心饲养,成鱼体重平均为720克,亩产量也较去年有所提高。
  二、饵料充足 年初水产公司协同饲料公司对养鱼用饲料进行合理解决,共解决粗精饲料470吨,并实行发本到户,优先供应,基本保证了全市养鱼生产的饲料供给。
  三、生产资金基本得到保证市农行先后解决养鱼贷款20万元,基本保证了养鱼户的生产资金。
  四、饲养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全市的成鱼饲养过去一直是饲料单一,营养价值低。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养鱼场家开始着眼于应用 “配合颗粒饲料”投喂。 1988年共使用配合颗粒饲料1.25万公斤,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矿务局供应公司等渔场还根据饲料、成本以及各方因素制约改革了放养模式,实行了由过去以吃食鱼为主变为吃肥水鱼为主体鱼的放养体系。并进行合理套养,混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水域生产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发展生态渔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988年全市鱼种越冬面积1 470亩。其中国营鱼种场103亩,占7%,集体渔场710亩,占48%;个体户鱼种越冬657亩,占45%。全市生产春片鱼种 122吨。从近几年的鱼种越冬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鱼种越冬入池时不严格执行越冬安全操作规程,致使鱼体机械损伤严重,加之池塘老水过多、池底淤泥过厚、有机质过多、浮游动物数量较大,出现耗氧严重,致使鱼类越冬成活率一直较低。自推广鱼类越冬“生物增氧”新技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果。这项科研成果的推广,使北方高纬度地区的鱼类越冬问题得到了解决。所谓“生物增氧”技术就是:依靠越冬鱼池里的浮游植物经光合作用自身产氧来提供冬季冰封期的氧源。主要做法是: 1、清除越冬池的淤泥,只留有20公分厚即可。 2、原池水留用三分之一,其余排掉,然后放入三分之二的新水,再用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池塘中的大型浮游动物,消除耗氧因子。3、 鱼种入越冬池前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鱼体机械损伤严重和出现挂浆鱼(鱼体被泥浆裹住)现象,然后用食盐水浸洗消毒数分种后放入越冬池中。 4、进入冰封期要坚持扫雪、结成乌冰的要打碎重新结成明冰,以增透光率,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创造充分条件。 5、坚持施无机肥,冬季水体里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是光甲藻,因此,在清瘦的水体中要人为地补充无机肥以提高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一般施用二氨、尿素和一部分磷肥。每亩用量 3.5公斤左右,分数袋挂于池塘中。 6、及时杀灭大型浮游动物。冬季池塘中发现依然存活数量较多的挠足类时,须继续施用敌百虫杀灭,采用打冰眼施药、用水泵冲水扩散的办法。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科学办法保证越冬水体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目前采用这项新技术使北方鱼类越冬成活率达到90%左右。
  【渔业生产实行承包好】 1988年在全市渔业科技人员中实行了联产计酬。在国营鱼种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乡、镇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渔场实行了承包租赁制,实行全员承包、交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救活了一些企业。过去红旗乡渔场一直经营不景气。1988年承包给个人经营,产量和效益都有明显提高。东方红乡志成渔场、团结乡渔场、五道岗渔场均实行了承包经营的办法,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增加了企业后劲。但在整个经营承包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赵振德)
  【夫妻养鱼 发家致富】 沈恒、沙淑杰夫妇是市国营渔种场职工,自1984年承包原鱼种场一队的120亩池塘后,每年的纯收入近万元.在搞好养鱼业的同时还实行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池塘条件,实行立体开发。1988年养鹅150只,人工培育木耳6 000斤,养猪15头,放养鱼种60亩,生产鱼种0.8万公斤,出春片鱼种0.45万公斤,成鱼1 500公斤。全年养鱼收入 1.8万元,副业收入 0.5万元,走上了一条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路子。“夫妻养鱼、发家致富”一时被传为佳话。
  【国营鱼种场新发展】 1988年国营鱼种场共有正式职工22人,其中管理人员 4人,技术员3人,全场新增固定资产 5万元,充实自有流动资金 2万元。年养鱼水面652亩,其中成鱼池301亩,收获商品鱼35吨,鱼种池351亩,产秋片鱼种 45吨。单产达128公斤。全年共卖出鱼种9 300公斤。其中秋片鱼种达 2 300公斤,春片鱼种7 000公斤。夏花 700万尾。全年总产值达30.5万元,比1987年增长10%。
  饲养的主要品种有:花鲢、白鲢、草、鲤、鲫鱼等。1988年还养鹅5 000只,养鸡500只,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迈出新步子。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热心为养鱼户服务】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是全市养鱼技术中心,负责全市渔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综合服务、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1988年全站共有技术人员 8人,其技术职称:助级3人、员级5人。5名行政管理人员。在全站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中专5人,自学成材1人。他们在搞好技术指导、综合服务的同时,还注意引进新技术,全面发展本市的谈水渔业。1988年该站与各养鱼场签订“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措施,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东方红乡志成渔场进行了技术承包,使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为全市的渔业生产发展提供经验。他们在实行技术承包的同时,还分派 3名技术人员在面上做巡回指导,协助各渔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渔业生产各个不同环节,如苗种运输、鱼种出池、苗种饲养、成鱼饲养,越冬管理等进行实地办班,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受到各渔场和专业户的好评。全市共办班5期,受训人员达120多人次,及时指导了生产,保证科学养鱼技术的普及和提高。1988年还协助全市各渔场购进南方水花5 189万尾,成活率达75%以上。并由过去的哈尔滨市接苗移到佳木斯市机场接苗,缩短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费用,提高鱼苗成活率 30%左右。还协助乡镇、企事业单位对 200亩条件差的老塘进行了改造;协助东方红乡志成渔场新建渔地200亩,经省、市验收达到标准,当年投入生产,扩大了全市的渔业生产规模。
  【发展中的矿区渔业】 鹤岗矿区渔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调整,已成为全市渔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专设一个负责全矿区养鱼业的管理机构——水产科。矿务局系统有养鱼专业技术人才12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生2人,中专毕业4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生6人。1988年全矿区有养鱼水面1 376亩,总产量15万公斤,平均单产 109公斤。自筹鲤鱼苗10万尾,虹尊鱼养殖0.5亩,产量1 500公斤。养鱼资金总额达243.8万元,固定资产160.8万元,流动资金83万元。在渔业生产配套设施上,他们本着“长远规划、逐年落实”的方针,逐年投资进行鱼池配套,在全市的渔业生产发展中,自成体系。1988年全矿区渔业总产值90万元。产量和效益比较突出的是供应公司养鱼场,这个渔场全年共放养成鱼330亩、产商品鱼3.5万公斤,平均单产106公斤,放养鱼种170亩,产鱼种1万公斤,越冬1.5万公斤,生产春片鱼种1.25万公斤。总产值20万元,利润5万元,养鱼员月人均收入达1 000元左右。
  供应公司渔场技术力量较强,1名大连水产学院毕业生, 3名在省水产学校学习深造过,4名在市农业广播学校淡水养鱼班毕业,其余的也都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举办的养鱼骨干训练班学习过。组成了一支能吃苦、懂技术、专业性强的养鱼队伍,在生产中发挥着技术优势,使这个计划几年内建成千亩的养鱼场,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前进。
                                     (赵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