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承包户专业户

承包户专业户



                   ·承包户专业户·
  【1988年市郊农村专业户的发展】 1988年市郊农村专业户出现了以下6个特点:
  一、专业户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1988 年各类专业户689户,比1987年增加79户,增长13%。专业户占总农户的比重由1987 年的7%增加到8%;种类由1987年的8种增加到10多种。
  二、向科学种田方向发展 市郊专业户多数都有文化,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运用新技术,每年都有 70%以上的专业户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学习。他们懂得,靠勤劳致富,必须靠智力取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商品生产。
  三、由一业向兼业发展 1988年各类专业户 80%以上都兼其他各业。蔬园乡裕民村养猪专业户吕序坤,在集约经营的同时,实行综合经营和多种经营。他一边养猪、一边开豆腐坊,还种7亩地。他用豆腐渣喂猪,用猪粪施肥种地,一举三得,踏上了致富之路。
  四、由独户经营向合作联合经营发展 一些专业户为开辟生产门路,扩大生产规模,自觉地进行合作和联合,以克服独立经营的局限性。蔬园乡裕民村有 6个专业户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了合作性的种植业联合体,年人均收入高于全村的人均收入。
  五、雇工经营的专业户不断增加 由于经济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使雇工专业户不断增加。据10个专业户统计,1988年雇日工达2 712个,比1987年增加 613个,增长29%。1988年每个专业户平均年雇工近1个整劳力。有的临时雇用季节工,有的常年雇用。
  六、专业户中成长起来的经营管理人才越来越多据10个专业户的调查,专业户的户主和主持人,多数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及有经济头脑,肯于钻研、会管理的人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已有很多专业户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基层或较高层次的领导干部。还有的被招聘为乡镇企业领导人,成为当地农工商界的代表人物。
  【市郊农村承包户总收入增长32%】 1988年市5个乡镇,共有 8 319个承包户,其中专业户689个。承包户、专业户共有14 190 个劳动力,耕种土地18万亩;共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 940万元。全年经济总收入达5 424万元,比1987年增加1 328万元,增长32%。其中种植业收入3 028万元,比1987年增加 955万元,增长46%;多种经营收入达 2 396万元,比1987年增加373万元,增长 18%。全年费用开支2 687万元,比1987年增长69%;净收入2 678万元,比1987年增长8.5%。上缴税金119万元,比1987年增长37%;集体提留 133万元,比1987年增长177%;统筹款 58万元,比1987年增长38%;农民所得2 341万元,比1987年增长2%;人均收入590元,比1987年增加9.4元,增长1.6%。
                                     (王桂芝)
                   人均收入分组



                 典型专业户基本情况
                              单位:元、平方米、千瓦



                  典型专业户经济效益
                                     单位:元



  【邓树敏致富帮助贫困户】 红旗乡长胜村种植蔬菜专业户邓树敏,自承包以来和爱人郑淑芹齐心协力,在农业生产中坚持改革,勇于探索和创新。1985年把承包的8.6亩田建成2 400平方米的大棚,又承包 950平方米温室。由于他们夫妇坚持科学种田,注意信息和市场需求,1985至1988的4年纯收入均在22万元以上,多次受到省市政府的奖励和表彰。
  邓树敏富了不忘国家和人民,用他的话说“虽然我富了,这并不是我自己富起来的,全靠党的政策,是三中全会的光辉把我照富的。所以我虽然富起来了,但是绝不能忘了国家和那些还处于贫困的农民,特别是那些残疾户,不能眼看他们受穷,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和我一同富起来”。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去扶贫。1985至1986的两年他把自己的资金21 300余元无息借给全村12家贫困户和70多家农户,解决了种籽、化肥和生活中的燃眉之急。在种植和管理的关键时刻,邓树敏、郑淑芹夫妇主动向村经营大棚、温室的农户传授蔬菜培植的技术,推荐新品种。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切实可行的技能,给贫困户讲致富的经验。他对贫困户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邓树敏不光在本村帮助别人,还帮助外地人。1987年 3月份,辽宁省法库县恩寺乡生活十分困难的农民李春成从黑龙江日报上见到邓树敏的种田致富事迹后,就抱着一线希望来信向他夫妇求教致富经验。邓树敏夫妇接信当天速给李回信,并把家里剩下的1 公斤多白菜籽和蔬菜培植技术书籍一起邮去了,同时在信中详细地介绍了 3种蔬菜新品种栽培经营的方法。李春成认真地阅读了寄去的技术书籍,并按他信上的指导,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果当年收益 5 000元。李家十分感动,来信感谢邓树敏,可他说:“我富不算富,扶贫济困,共同富裕才是我的唯一心愿。”
                                     (汤连云)
  【市郊第一个果树专业户刘崇学】 蔬园乡合兴村刘崇学是市郊第一个果树专业户。他是果树生产的行家,具有果树栽培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术,1984年他承包本村荒山150 亩。荒山承包后,首先进行了开荒整地,改良土壤,修造梯田等果园基本建设。二是进行了果园规划,把整个园地划分为苗圃、果树生产园和经济林三大部分。四年来,先后育出李子、苹果、梨、杏等优质果苗1.5万余株,自栽有余,还出售一部分,降低了建园成本。在50 多亩果树生产园里定植李子、小平果、梨、葡萄等果树大苗 4 000多株,已开始结果;栽植落叶松、樟子松两万余株,30多亩。三是营造了防护林。在果园四周及路边两侧栽植杨树、小灌木作为防护林带,用于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保护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
  经过几年艰苦创业,果园建设初具规模,先期定植的果树已结果受益,1988年产李子、葡萄等各种水果1 500公斤,收益 3 000余元,出售果树苗1 000多株,收入 2 000多元,共收益5 000元以上。
                                     (孙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