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述
商业服务
商业综述
·商业综述·
【全市商品购销情况】 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 81 026万元,比1987年增长30%。其中,商业局实现零售额24 180万元,比1987年增长25.8%;供销社实现零售额5 504万元,比上年增长22%;饮食服务公司实现卖钱额1 499万元,比1987年增长 18.1%,主要商品可供量增加。粮食在粮源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定量供应,搞活了议价市场;猪肉在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国营商业组织供应3 26.8万公斤,保持了1987年的供应水平;蔬菜市场供应总量达到1 584万公斤,使主、副食品的供应,达到全省的先进水平。 火柴、肥皂、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基本满足了消费。彩电、冰箱、电风扇等高档日用品的销售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石油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虽然受到货源严重短缺、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冲击,但是通过积极紧张工作也保证了需要,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饮食服务恢复生机,由衰转兴。主食骨干品种销量增加,大中型饭店实行了分档次划类经营,使各档次的经营都兴旺活跃。城乡集贸市场秩序井然,交易活跃。全市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5 278万元,比1987年增长59.6%,蔬菜、肉蛋禽、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成交量都有较大增长。
(陈永贵)
【商业局概况】 1988年,商业局共有职工8 015人,其中全民职工7 092人,集体职工923人;有企业113户,其中全民企业76户,集体企业37户。截止1988年末,全局商品销售实现24 180万元,比1987年增长25.8%,增长幅度居全省矿、林、油区第一位;盈利企业实现利润( 不包括政策性亏损企业)573万元,比1987年增长64.9%,增长幅度居全省矿、林、油区第二位;商品库存8 619万元,比1987年增长21.5%。
一、国营商业市场稳定活跃。1988年,在社会购买力急剧上升,部分商品货源偏紧,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为安排好市场供应, 坚持稳住猪、抓住菜、工业品抓重点促大卖,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肉食供应。在猪肉放开经营的情况下,全年猪肉销售 326.8万公斤,与1987年基本持平,熟食制品保持2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需求。二是保证蔬菜供应。全年销售902.4万公斤,其中夏菜销售 315万公斤,达到城市居民日人均1市斤;秋菜自给有余;地产菜价格低于省内其它城市,整个蔬菜供应创全省最好水平。三是保证日用工业品正常消费需要。火柴、肥皂、洗衣粉、彩电、冰箱等30种主要日用工业品销售量比1987年增长11%—132%。
二、商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本着深化、配套、完善、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商业改革,实现了 “三个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局113户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或租赁经营, 80%的企业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制度;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部企业中推行了效益工资;有12户企业实行了内部优化组合;商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百货、糖酒、五金、纺织品 4个公司变为经济实体,坐站经营,并向区政府移交65户企业。
三、商业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做到了四个加强。1、 加强经济核算。批发专业科、零售商店部组、工厂车间均实行了半独立核算,划小经营,划细核算,分级分权管理,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2、 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制定和实施了营业员岗位服务规范、采购员联购联销计奖办法,费用“一支笔”审批制度,堵塞了漏洞。3、 加强资金管理。实行商品资金定额管理,组织专人清理陈欠,派专人结送银行票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4、 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部分企业对商品实行“保本保利定期分析”管理,初步实现了商品管理的科学化。
四、商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了对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坚持开展“尊客便民、优质服务”活动,培训职工 320名,使商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商业服务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
(王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