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民政

民政

民政



  【就业安置工作】 1988年省下达给鹤岗市的就业安置任务是12 000人,实际安置人数是12 682人。安置的主要去向是:招收全民合同制工人1 362人;大集体企业安置2 742人;大、中专招生652人;技工学校招生750人;小集体、自谋职业和临时性安置 7 186人。安置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就业安置计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在年初市政府召开计划会议期间,将劳动就业安置计划,随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一同落实到各部门。并将就业安置工作完成情况,做为考核各级领导的政绩之一。
  二、重点抓好大型企业的安置工作。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每年安置就业人数占全市的50%以上。市劳动部门积极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扩大营业范围,落实就业安置计划。1988年,这个企业共安置就业8 384人,占全市安置人数的66%。
  三、积极扶持集体经济。1988年全市各级劳动服务公司所属的集体企业有3 053 户,共安置待业青年48 221人。为巩固原有的网点,发展和扶持新的网点,市劳动局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的专项贷款,并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不断给予优惠政策,集体经济每年都有较大的发展。1988年又新增加集体经济网点161处,安置待业青年6 648名。
  四、解决就业难点。本市原有 4处就业难点,其中兴安和新一两个矿区就业难的问题已相继解决,兴山矿区和南山矿区两个就业难点采取换岗的办法,动员在矿区集体企业工作的年老体弱职工提前下岗,由其子女顶替,安置一批待业青年。同时,在市里招用合同制工人时,重点照顾这两个矿区。至1988 年底,共安置1 949名青年就业,占这两个矿区待业青年总数的73.4%。
  【福利保险工作】 1988年本市福利保险制度改革的方针是“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成熟一项改革一项。目的是:增强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为改革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主要工作有五项:
  一、贯彻落实“两项待遇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国营企业固定职工死亡待遇改革试行办法”和“国营企业固定职工病假待遇改革试行办法”,市劳动局先后召开了两次企业厂长和劳资科长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 4条贯彻意见,并与市总工会联合下发了文件。
  二、制订了“关于企业富余人员提前离岗休养的暂行办法”。1988年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企业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一批富余人员在组合中,从各个岗位上被剥离出来,使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如何安置这些富余人员,尤其是病残及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是企业优化劳动组合的最大难题。为此,市劳动局制订了“关于企业富余人员提前离岗休养的暂行办法”,颁布后受到企业和老、弱、病残职工的欢迎。
  三、根据省劳动局的指示,市劳动部门对本市1987年底以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工作。其基本情况是:全市离、退休人员总数为31 838人。其中:离休人员 2 271人;退休人员28 678人;退职人员887人。离退休人员年工资总额37 479 979元。其中:退休费补贴1 748 952元。享受生活费补贴的有23 113人;各种补贴总额11 114 678元。
  四、1988年市劳动部门在全市组织了一次医务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全市参加劳鉴的共1 130人。其中:中直企业822人;省直企业88人;地方企业223人。这次劳鉴共分4 个组进行,即:煤矿组、地方组、萝北组和绥滨组。鉴定方法是:由主检医生提供医学依据,企业领导和劳资科长介绍参加劳鉴职工的情况,最后汇同劳鉴委员会成员共同确定。
  五、根据国发〔1978〕104号文件精神,1988年市劳动部门办理了全市3 466名职工的离、退休手续。其中:中直企业2 982人;省直企业151人,地方企业352人。
                                     (何 英)
  【拥军优属活动深入发展】 新年、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组成慰问团,走访慰问驻军部队和部分优抚对象,向他们赠送纪念品和慰问品。在走访优抚对象家属时把他们对战士的嘱托录成磁带寄到部队,教育战士安心服役。新年、春节、“八一”建军节,全市为驻军和优抚对象做好事2 100件,写慰问信1 670 封,向驻军和优抚对象赠送慰问品折合人民币5 000元。全市拥军优属网络基本形成,为了总结这方面的工作,市政府于 7月份在兴山地区召开了优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表彰了萝北县团结乡、兴山区沟南办事处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事迹,他们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抓得实、效果好,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优抚工作先进单位”。
  “八一”建军节,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在五号水库会议室,召开了鹤岗市纪念“八一”建军节军民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军分区、矿务局领导及部分优抚对象代表,市委书记邢广居、市长丁若鹏分别讲了话,优抚对象代表也在会上发了言,大家一致表示要做好新时期的拥军优属和优抚工作,搞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退伍军人的接收安置】 1988年共接收退伍军人 358人,其中农林牧渔场10人,农村退伍军人23名,全部按政策得到安置。接收的退伍军人有军地两用人才 261名,大部份得到对口安置,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东方红乡兴华村退伍军人陶相波在当地政府和武装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为鼓励现役军人安心服役,表彰在部队服役期间立功受奖的退伍军人,市政府 1月21日召开在部队立功受奖人员座谈会,市政府和军分区的领导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受表彰的31名退伍军人表示一定不辜负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为建设鹤岗做出新的贡献。
  【社会福利事业】 1988年民政局直属3 个事业单位,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服务质量。收容遣送站和社会福利院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收容站收容自流人员 401人,均按政策进行妥善处理,减少了重复流窜现象,维护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社会福利院为老人和孤儿创造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现收养老人19名,孤儿11名,这个院还办起了制蜡厂和养猪副业,夏秋两季蔬菜自给有余。全年副业生产收入 7 000元。改善了社会福利院的生活。市郊 4所敬老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顿和加强。全市郊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 246人,在各乡(镇)政府的关怀下,由所在村(屯)给予妥善安排,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福利生产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1988年把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当成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办社会福利企业。1988年全市共办起社会福利厂点28个,实现产值316万元,比1987年提高6%。利税41万元,比1987年提高22%。民政局直属福利制钉厂和综合加工厂全年完成产值 183万元,利税25万元。社会福利制钉厂出口托盘钉80吨,创外汇2.6 万美元,托盘钉获国际专利奖,为鹤岗市争得了荣誉。制钉厂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厂区规划和建设,搞了雕塑、假山、花池、宣传栏等,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1988年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单位”。
  为加强对福利企业的领导,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民政局福利企业公司。本年全市社会福利企业共安置198名残疾人就业。
  【扶贫救灾工作】 1988年市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于 5月17日召开了市郊农村扶贫工作会议,会议表彰了在扶贫工作中做出成绩的20家局处级单位。市领导同48个单位签定了扶贫责任状。年初,全市有贫困户446户,经包村单位的扶持,年底已有285户脱贫。全年市民政局向郊区发放救灾扶贫款10万元(包括扶贫周转金),口粮20万斤,解决了贫困户的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并适时地发放了救济衣物、鞋帽等。
  【残疾人工作】 1988年重点抓了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的发行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募捐委员会的要求,在本市发行40万元有奖募捐券。为做好这项工作,鹤岗市成立了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委员会,主任由副市长韩玉祥担任。5 月24日举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首卖仪式,市委、市政府、矿务局、军分区的领导带头购买奖券,全市完成40万元有奖募捐券的发行任务,11月23日举行抽签开奖仪式。
  12月14日,鹤岗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一行14人参加全省残疾人联合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残疾人王淑贤、殷庆森被选为全省肢残人协会、聋人协会委员。
                                    (车瑞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