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人物林 【于连跃护厂英勇献身】 1988年9月1日,市建材局第二陶瓷厂更夫于连跃值班。入夜,刘志锋等 7人乘小四轮车到第二陶瓷厂盗窃陶瓷管。于连跃发现后,即冲到现场,将盗窃分子刘志锋当场捉住。刘志锋持刀威协于连跃,于临危不惧,同歹徒搏斗,刘向于猛刺一刀,于连跃忍痛追了几步倒在地上,为保卫国家财产英勇献身。
于连跃1959年生。1975年初中毕业下乡到煤建处青年点。1980年到第二陶瓷厂当制瓦工,1981年5月因工负伤后改做更夫工作。连跃干一行爱一行,对待工作尽职尽责。1986年11月6日夜,于连跃值班巡逻时,听到制瓦车间 4号干燥室着火的喊声,他一面冲向火场,一面高喊救火。当消防队赶到现场后,他又冒着浓烟冲进制瓦机房,搬倒被火烤得滚热的 300多斤重的制瓦用的油桶,拼命将油桶弄到安全地带。
1988年 8月初,工厂生产的陶瓷管连续被盗。于连跃主动配合厂保卫干部到现场捉拿偷盗分子。他们连续奋战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在8月15日1时许发现几名盗窃分子又来偷盗陶瓷管。于连跃向前冲去,与盗窃分子展开搏斗。一起集体偷盗陶瓷管案破获了。在安全保卫总结会上,表彰了于连跃为保护国家财产免遭损失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志 明)
【受人称赞的王成贵】 新一矿三采区退休老工人王成贵已经64岁了。他没有家眷,只有一个儿子还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一直住在矿独身宿舍里。
王成贵工作上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曾经是连续15年的矿先进工作者。他退休以后,有人劝他找点活干,多弄点钱。他微笑着摇摇头。每天清晨,他起得很早,楼里楼外的厕所脏了他去打扫,垃圾箱满了、痰盂脏了他去收拾。夏天,楼前广场水沟堵了,一下雨成了水泡子,他穿上雨衣雨靴去挖沟排水,附近居民区的厕所无人打扫,弄得下不去脚,王成贵挑着土篮,带着铁锹去打扫。卫生队要他当临时清洁工,适当的给点报酬。王成贵说:我可以天天来打扫,但不要钱,每月100多元劳保钱够我花了。
王成贵住的房间里,有位70多岁的老巩头,因患重病,行动不便,有时大小便都控制不住。王成贵给他打饭倒水,刷被洗衣,侍候了6个月为他送了终。
王成贵不会骑自行车,却自己花钱买了气管子及扳子、钳子等修车工具,专门为大家无偿服务。打扫卫生间的扫帚、土篮、锹等工具,也是他自己掏钱买的。“为了让环境干净点,为了大家方便点”王成贵老人数年如一日,默默无私的奉献着。
【贤妻良母史静波】 史静波是工农区25委居民,第十七中学的老师。
十年前,戚跃忠前妻病故,扔下3个孩子,大女儿12岁,儿子10岁、小女儿8岁,戚跃忠既当爹又当妈,家庭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1979年经人介绍,史静波与戚跃忠结了婚。婚后史静波象亲妈妈一样疼爱3个孩子,夫妻俩互敬互爱,全家和和睦睦。
史静波、戚跃忠结婚的时候,史静波是34岁的姑娘。她不讲排场,勤俭办婚事,二人去趟哈尔滨,旅行结了婚。夫妻俩工资较低,孩子们又都上学,史静波勤俭持家,各项支出精心安排,戚跃忠患胃病,史静波调着样给做可口的饭菜。婚后十年,一日三餐应时应晌,一年四季让衣服等人。孩子们有时也有惹母亲生气的时候,可他们夫妻俩从没有因为孩子争吵过。史静波为了照顾好 3个孩子,决定终身不生,可偏偏意外怀了两次孕,她都做了人流手术。1985年史静波又意外怀了孕,生了个儿子,夫妻俩给孩子起名叫天翼。这些年来,由于史静波的精心照料和安排,爱人的胃病好了,两个大孩子参加了工作。虽然史静波患了神经衰弱和肝硬化病,可家庭充满了生活乐趣。
【董殿惠自费出版人物新闻作品选】 鹤岗日报社记者董殿惠1988年10月出版了《董殿惠人物新闻作品选》。这本作品选由李执东主编,收进董殿惠从1983年以来在鹤岗日报上发表的部分人物新闻作品,全书134篇28 万字。
董殿惠1961年到鹤岗日报社作记者工作,后当过教师,1985年调回鹤岗Et报当记者。1985年至1987年曾连续3年被评为市委机关记功人员。他是鹤岗市新闻记者协会理事。
《董殿惠人物新闻作品选》中的百余篇作品,绝大多数是1985年至1988年在鹤岗日报上发表过的。李逢澍在该书代序中写道:从1982年 2月开始,他尝试用文艺笔法写作他采访的新闻人物,到1986年12月止,共发表各类人物报道 178篇,总计约20万字,平均每三期报纸就有他写的一篇人物报道。这些作品体裁多样,包括通讯、速写、特写、散文、专访、报告文学。每篇文字不长,多则千余字,少则五六百字,短小精悍。代序中还写道:董殿惠采访的新闻人物涉及面很广,各条战线上的都有,特别是一些过去很少报道、鲜为人知的单位,采访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这些人并不一定具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在平凡劳动中迸发出来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火花,却最能反映当今时代的风貌。加上董殿惠用倾注了感情的文艺笔法,使这些来自社会生活的人物报道,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读者对这些人物感到可信、可亲、可学,他们成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火种,也密切了报纸、读者和记者的关系。
几年来他的足迹遍于鹤岗市的各个角落。他到过林区、农村、煤矿、公安、司法、教育、医疗卫生、街道、交通、饮食服务、商业、工商、民政、解放军、水利、工厂等各个单位,是鹤岗日报总编办公室的机动记者,也是广大读者熟悉的“高产”记者。至1988年末,他在鹤岗日报上发表人物新闻稿件约700篇,近百万字。
【刘淑贤钻研民间泥塑艺术受称赞】 刘淑贤钻研泥塑艺术已有 5年历史,但鲜为人知。自从1988年 8月鹤岗日报报道了《煤城出了个泥人刘》,广播电台、电视台相继作了报道后,人们才知道向阳区胜利街32委居民,38 岁的刘淑贤钻研民间泥塑艺术的事。
刘淑贤1969年初中毕业,因家庭生活所迫没有继续升学,随母亲摆图书摊。在这项工作中,不知不觉地被图书上的画迷住了。她开始学画。时间久了,绘画的功夫大有长进,熟悉她的人说她画的画很象。从此,绘画成了刘淑贤的一种爱好。1971年,大批知识青年下乡,她在二十三处农林点当小学教师,经常自愿到工区帮助画宣传栏、写大字报。1974年到二十三处工会搞宣传。后因在家伺候病人,于1976年脱职。呆在家没事干,总得找个精神寄托,一次,她在电视中看到一位老人捏微型面人有了成就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扬。心想,干什么都能有出息,自学一样能成才。《泥人常传奇》影片上映,故事感染了她,她开始学捏泥人、搞泥塑。就这样,刘淑贤迷上了泥塑艺术。她到处找材料,购置有关书籍,挖来泥土,摔打塑造。精力几乎全用在泥塑上。暑去寒来,家家为贮藏秋菜忙碌,刘淑贤却在四处寻找泥源,家里的水缸、洗衣盆沤上了黄泥。缸里的泥土发出了霉味,洗衣盆沤掉了底。从1983年以来,一直同泥巴打交道,挖来一堆堆黄泥,放到盆里缸里发酵,然后摔打、造型,精雕细刻,刷胶上色成为作品。整个过程都经过反复试验。雕塑的作品也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开始制做的是些猫、狗、兔、象之类的动物,逐渐的构思人物,塑造《水浒》中的英雄形象。她边塑造边练习,好的留两件,不好就毁掉重来。经过三年苦心钻研,掌握了泥塑的基本功。
刘淑贤和她雕塑的龙凤瓶
1986年夏,她从挂历上看到古瓶图案,决心制做。当时正值夏季,搞泥塑又不能通风,就闭门 4个月,在室内雕制了两个古龙凤瓶。古瓶雕完了,刘淑贤起了热痱子。那龙凤瓶,造型古朴典雅, 4条圆雕龙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水浒》、八仙人物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各俱神采。
泥塑成了刘淑贤生活上离不开的事了。家里的立柜成了作品展览柜,床下放着发酵泥土的盆子。看电视特别注意看“文化生活”、“祖国各地”、祖国名胜这类节目,上街去也留心各种艺术造型。了解她的人和邻里姐妹给她送来有关资料,鼓励她,评论她的作品。到1988年末,她已雕塑百余件作品,保存有近百件。主要作品有龙凤瓶、龙瓶、《水浒》人物10余件、《红楼梦》人物4件。
1988年12月,市妇联让她参加了省边贸妇女产品展销会,她的爱人陪她将展品带到省城,并到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等单位求教。刘淑贤说:我想求师求教,不断进步。使我的泥塑作品能受到社会承认,人们喜闻乐见,对建设鹤岗有所贡献。 (志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