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历史

历史



                   ·历  史·
  【历史沿革】 鹤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清末就有大批恳荒、采金者。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省开始出放“鹤字段”毛荒。“鹤字段”即梧桐河以西,松花江北岸到青黑山南麓。1916年清丈完毕。此时在今鹤岗附近出现数十个恳荒村落。《清史稿》记载:“鹤岗县: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鹤立岗(今鹤立),隶兴东道,在汤原县北,鹤立河西。有兴东恳务公司。”《东三省政略》载:“兴东恳务公司始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创办者为广东新会县职商陈国圻,……招集股本十五六万元禀请来江领地设立公司,以为江省农业之倡。其所拟购地段在汤原县治下,北靠烟筒山金矿之地,东临都鲁河,西接梧桐河,南接松花江,背山面水,土沃膏流。”“该公司东北距观音山金厂仅二百里,每年往来金厂采金者约十余万人,均以该公司为逆旅。”
  1918年(民国7年)沈松年与孙丙午等人合资 15万元成立兴华煤矿公司,开发石头河地方煤矿。1926年鹤岗铁路开通,煤矿发展。据资料记载,到1929年工人达 2万人。此时,鹤岗地区恳荒、开矿已为国人所瞩目。
  1929年 3月,鹤岗煤矿总公司驻矿事务所设街基管理员管理街政事务,从此矿山设治,名兴山镇。
  1932年8月 11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兴山镇,1938年日伪将兴山镇改治兴山街,隶属汤原县。1939年改隶鹤立县。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殖民统治,1941年 5月将兴山街改为指定街。日伪统治下的鹤岗矿山,除敌伪地方统治机构外,还驻有日本宪兵分队、日本关东军守备队,设“鹤岗刑务署”、“鹤岗矫正辅导院”2所监狱。1944年1月兴山街改称鹤岗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民主政府接管鹤岗,于1945年12月20日建立兴山市,先后隶属鹤立县、合江省、松江省。1949年11月24日改称鹤岗市。
  解放战争时期,鹤岗地处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中国医科大学、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东北电影制片厂、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均驻鹤岗。当时的鹤岗,不仅是煤炭生产基地,也是东北解放区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培养医务人员和电影工作者的摇篮。
  1954年8月鹤岗市隶属黑龙江省。
  1958年4月隶属合江专员公署。
  1966年2月恢复黑龙江省直辖。
  1988年1月,佳木斯市管辖的萝北、绥滨2县划为鹤岗市管辖。
  【鹤岗之最】
  女真族的重要发祥地 黑龙江地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鹤岗市地处黑龙江流域松花江下游北岸,是女真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女真,隋唐时称黑水靺鞨,是魏晋南北朝时勿吉七部中黑水部的后裔。勿吉在汉代称挹娄,西汉以前称肃慎,商周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阿城县志》记载:辽朝建立后,女真人一部分属辽籍称熟女真,大体居于松花江之南,江北末属辽籍的称生女真,完颜部是生女真中最强大的一部。函普所率的一支生女真居住于今绥滨县蜿蜒河流域,完颜为蜿蜒之音转,并以完颜为姓。函普后被追尊为金朝始祖。从一世始祖函普至四世献祖绥可的大约五六十年间,蜿蜒河一带的生女真人各部散居野处,不相联属,多以渔猎为生。献祖绥可时期,完颜部的经济生活有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完颜部的一支在绥可率领下“徙居海古水,定居安出虎水之侧”。海古水即今阿什河支流大小海沟河,安出虎水即今阿什河。公元1115年(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发动了反抗辽王朝奴役的战争,阿骨打称帝,改名曼,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阿城市城南2公里) 是为金太祖。
  鹤岗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 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汤原中心县委,派干部到鹤岗矿山秘密进行党的活动。裴锡久受党组织委派来矿山做工运工作,后因坑内发生事故不幸牺牲。1931年满洲省委、汤原县委又派来党员深入矿山领导工人运动,筹建党的组织,当年建立起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的中共鹤岗煤矿支部。支部建立后,带领工人同日本侵略者和封建把头进行斗争。1932年冬,煤矿支部领导的赴哈尔滨总公司要求开清欠薪的斗争取得胜利。1933年5月3日,中共满洲省委给汤原中心县委的指示信中,强调在鹤岗煤矿中加强职工运动,建立健全煤矿中的党组织。5月13日支部发出传单,号召工人罢工,矿山500余工人罢工一天。6月12日500余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发欠薪,取得胜利。6月 20日,煤矿支部领导工人反对矿方提出工人自备工具的斗争,工人包围了矿务局,矿方答应工具由矿方解决。 1933年鹤岗煤矿地下党支部有党员9人,並建立起12人的工会组织。1933年汤原县委派徐光海、张兴德、张文俊、大老金等人来矿山开展工运和争取士兵起义工作。1938年下江地区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抗联三、六军西征后,敌人更为猖狂,统治极其残酷,鹤岗地下党活动处于极为隐蔽的状态。
  新中国建设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竖井新一煤矿 建井时为东山竖井,1950年 9月20日破土动工,历经60个月,1955年 9月20日建成移交生产。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 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投产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竖井,故被国家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新一煤矿。该矿原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后经井田划归及三水平改扩建,矿井生产能力提高到180万吨。
  建井初期,技术力量薄弱,国家从抚顺、开滦、山东、淮南等地调来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竖井建设。建设者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找窍门,挖潜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机电班长施惠武,针对弯大铁道做拱形棚子的难题,创造了“空气压力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1.7倍;土建工程队自铁工孙德创造了“自动刷油器”和活底灰桶;记录员毛德新创造了“成品棚子制作机”;技术员朱元华建议将防火列车库工程迁移到准备作废的南大巷内,经专家研究采纳了这项建议,节省工程费 6.5万余元;机电班长高树林,把电动注浆泵改为风动注浆泵,提高效率 6倍;孙永刚掘进小组首先推广湿式凿岩法,创岩巷月进百米记录;木工组王兴洲突破新定额,每工效率由5.5平方米提高到6.1平方米;刘景池掘进队,创双轨岩巷月掘进120米最高记录。建设过程中,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
  东北第一大矿兴安煤矿 兴安煤矿也是东煤公司最大的井工矿。兴安竖井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952年8月动工兴建,1956年7月建成移交生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1977年完成第一期改扩建后,设计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10万吨。1979年后年产原煤300万吨以上。前矿党委书记肖连祥,曾被命名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端正党风先进个人。
  鹤岗铁路是合江地区建设最早的一条铁路 1925年7月开工修筑,次年 11月建成通车,为黑龙江省鹤岗煤矿公司所建,开始名“鹤立岗铁路”,后改称“鹤岗铁路”。《黑龙江志稿》载:“鹤立岗路由汤原县属松花江北岸之莲花口起,北展至鹤立岗煤矿场,……此路之目的盖在运输鹤立岗之煤以出松花江。路长56公里,站四:莲江口、鹤立岗、峻德屯、矿山。”铁路通车后,促进了鹤岗煤矿的发展。鹤岗铁路为合江地区建设最早的一条铁路。据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10月,图佳铁路林口至佳木斯间接轨,翌年 6月营运。1939年11月松花江铁路大桥建成。1940年5月绥佳铁路开通,11月正式营运。
  鹤岗煤矿第一位民主选举的工人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鹤岗是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广大煤矿职工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全力支援前线。1947年 4月,南山矿三坑实行民主选举坑口干部,全坑 200名工友一致选举孙好清为三坑副坑长。选举工人当坑长,是煤矿开办以来的第一次。同年7月,矿务局召开全局劳模大会,选出103位矿级英雄,24位全局英雄,孙好清、王绍武、崔瑞台选为特等劳动英雄,孙好清被公推为特等英雄状元,成为全局工人的光荣旗帜。在这次大会上,孙好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本市第一位被公开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
  鹤岗市最早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人 1950年 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鹤岗矿务局兴山煤矿组长李乐亭,矿务局技术保安科科长李庆萱参加了会议,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监参加了国庆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