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机电运输

机电运输



                   ·机电运输·
  【机电运输系统概况】 1989年矿务局有1名副局长和1名副总工程师主管机电、运输系统,下设机电处,负责全局机电和井下运输的综合管理。处内设动力科、供电科、采掘电气科、运输科、设备科、厂务配件科、车辆管理科、调度室8个职能科室。全处 37人中,高级工程师18人,占总数的48.6%;工程师会计师15人,占总数的40%。处长陈思源,总工程师邓宗慧。
  机电处下设租赁站和配件仓库两个直属单位。租赁站站长由机电处处长兼任,站内设设备科、综采科、储运科、财务科、综合科等 5个科室,负责全局设备的租赁、使用、调拨等项管理工作。全站职工62人。设备及配件仓库是科级单位,共有52人,负责全局配件的保管、发放、调拨。
  机电处对机电总厂、水电公司、8个生产矿井的机电、运输系统实行业务领导。全局8个生产矿井的机电运输职工15 190人,占原煤人员的 30.9%。其中峻德矿2 089人,兴安矿2 516人,富力矿2 053人,大陆矿1 031人,南山矿 2 410人,新一矿1 849人,岭北矿1 520人,兴山矿1 722人。在全局机电运输职工中,高级工程师68人,工程师138人,技师(工人)148人。
  机电运输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0.28亿元。其中动力设备1.71亿元,传导设备 1.02亿元,生产设备3.83亿元,综机设备2.42亿元,运输设备0.97亿元,生产工具0.33亿元。1989年全局主要机电设备实有34 807台,投入使用30 156台,使用率86.64%;完好32 367台,完好率92.99%;停运待修1 502台,待修率4.32%。
  在用的矿井主要设备具有80年代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有:引进瑞典的 2.3米多绳摩擦轮绞车;洛阳矿山机械厂生产的2.25米及3.25米多绳摩擦轮绞车及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生产的 2.8米多绳摩擦轮绞车,分别安装在新一、南山、兴安、峻德等4个竖井做主提升设备。
                                     (高龙河)
  【机电运输设备质量达标情况】 1989年矿务局机电系统质量标准化达到煤炭部特级标准的有:富力矿、大陆矿、兴山矿、南山矿、峻德矿、兴安矿、岭北矿。达到一级标准的是新一矿和机电总厂。
  1989年矿务局运输系统质量标准化达到煤炭部特级标准的有:富力矿、大陆矿、兴山矿、南山矿、峻德矿、兴安矿、岭北矿。达到一级标准的是新一矿和运输部。
  【富力矿设备管理获国家“金杯奖”】 1989年富力矿在连续 4年评为全国煤炭机电系统“创优争先”甲级矿、连续 3年被国家经委授予“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基础上,再登新台阶,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杯奖”。
  1989年该矿共有大型设备18台,完好率达100%,达标率为98%;井下防爆器材设备2 384台,消灭了失爆现象,防爆合格率达100%;井下变电峒室、继电器、煤电钻综合保护、局扇风电闭锁、接地装置、继电保护等设备合格率均达100%;全矿11个机电队100%达部颁甲级队标准;270台移动设备完好264台,完好率达97.8%;事故率为0.86%。
  该矿机电设备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工作。该矿的大型设备建立健全了技术档案,主要采掘设备的图纸统一收集管理,各种资料积累齐全。同时还建立了矿井提升、压风、排水、高压供电和井下运输皮带机等各系统图板。
  二、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年度停产12至15天进行设备检修的规定。
  三、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淘汰了低效率、低性能、高噪音、高耗能的压风机,更换成国内先进水平的压风机,淘汰了低效水泵,用高效水泵取而代之;淘汰了旧采煤机,更新成高档和综采机,形成“二综三高”的生产格局,实现了固定设备自动监测和自动监控。主要大型生产设备均装设了润滑油油温、油压监测装置和传感器探头,通过电子计算机在模拟盘上显示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再利用工业电视察看每台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
  四、用经济承包手段促进机电设备管理。承包的主要形式有:(一)材料配件费总承包。矿把这项费用包给机电矿长和副总工程师,然后对下砍块承包,矿包区、区包队,超罚节奖;区队独立核算,限额供应。 (二)产值利润承包。完成指标发奖金, 完不成指标,按规定扣罚。(三)综合指标承包。矿或采区完成当月产量、延米、利润等综合指标,才能得奖。(四)设备材料消耗指标承包。(五)实行吨煤提成、工资浮动和设备管理挂钩。
  五、坚持高、精、细、准。
  “高”:给设备创造高标准的安设环境。
  “精”:精心维护,提高服务年限。
  “细”:对设备分别登记造册,有编号,有标牌,帐目跟着设备走,有全过程的管理档案。
  “准”:设备使用状态明,数量清,新区安装情况准。
  通过上述的作法开创了全矿设备管理的新局面:1989年百万吨占用设备由 1988年的2 344台下降到2 199台,下降6.2%。井下设备待修率明显降低。
                                     (张德勇)
  【全国并下第一条高速公路】 曾被能源部胡富国副部长赞誉为“全国井下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兴安矿运输区,在连续 3年被全国煤炭系统评为“安全优质运输甲级队”和“双文明红旗单位”后,1989年各项工作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被能源部授予“全国能源工业先进集体”。
  运输区现有职工657人,干部35人,下设6个队,负责矿井 3个水平的煤、岩、料的运送工作。井下运输线路总长度为12.4万米,水平多、战线长,加上井工矿井运输上有两个集中特点:一是车辆集中,矿井日平均产量在万吨以上,日排岩量 6 000多吨,单一靠井筒提升,每天都要有 7 000多台次车辆从井底车场通过。二是人员集中,流量大,工序多,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针对上述困难,运输区从治本入手,狠抓五项工作:一是逐步完善了安全设施。在两个水平使用信号集闭系统,充分发挥其监控功能,确保车场内车辆周转的安全性;在主要运输巷道增设“四标两警”,四标,即警标、巷标、路标、挡标。警标的作用是,工人下井时,随时可以看到醒目的注意事项;巷标的作用是指示行人顺利达到工作地点的路径;路标的作用是提醒司机准确掌握车速,判断情况,保证安全;挡标的作用是禁止司机过挡线停车,避免撞车挤人。两警,即警灯、警铃。在井下线路的主要交叉点和行人多、车辆频繁的汇集点附近全部设上了两警,一有车辆经过,警铃响,警灯红,保证行人安全。1986年至1989年先后安装了警标56个,巷标23个,路标39个,挡标24个,警灯、警铃14处。在二水平北大巷投入 4组司控道岔,使司机未进入道岔前,用遥控机操纵道岔,不用停车即可安全运行。在二水平架线机车上投用了机车载波电话14台,随时可以进行调度与机车之间的呼叫和对讲。对主要运输斜井安设了电动安全闸门、声光信号,安上了铁护栏和警报笛,人车和材料一出井口门便自动报警。1989年 2月又对斜井材料车在原来双保险链的基础上,加上了一道保险绳,组成“三保险”。1989年底,全矿 4处斜井全部完善了安全设施。在车场处主要转折点设立了两处单道闭塞的声光信号,防止机车直接冲撞和侧冲。运输列车悬挂红尾灯,三分之一的列车投用了追尾报警信号。二是大搞质量升级活动。以队为基础制订规划,重点抓了维修保养责任制的落实,对12.4万米线路和 350台机械设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坚持开展设备质量达标竞赛和综合治理文明生产会战,促进了质量升级,设备综合完好率由1986年的 92%上升到1989年的95.1%,人车完好率达到100%,主运道合格率达到91%。为加强井底车场盼电照强度,投入日光灯260盏,更新水沟盖板5 100块,达到轨道、水沟盖、管路、电缆、照明灯“五条线”。三是以严治运,科学管理。健全运输管理组织机构,强化生产运行指挥系统,健全各种岗位责任制,对主要工种工人定期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全区岗位责任制装订成册、上墙,在执行中做到不走样。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台帐和设备大、中修档案。矿车布置有图牌板,轨道架线有图板,实现图帐物卡四对口。建立健全37种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目标责任制和 8种安全质量目标责任制,做到处处有规章要求,出了事故有追查、有处理,执行严明,责任明确。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做到“三严”:严格奖罚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把每个干部、工人的职责与各自的经济利益挂钩。严格检查监督。区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区长任组长,由专职检查员、群检员、青岗员组成的安全质量检查小组,从全区抽调敢于坚持原则的职工充实到安检队伍。由书记具体检查安全,区长具体检查质量标准化,分一、二、三班下井检查监督,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立体网络。坚持每月“三六、三七”安全质量检查制度,查出隐患,及时整改。四是依靠科技,改造工艺,逐步实现运输管理现代化。几年来,自行设计制造 3吨矿车检修作业联动线,从矿车整型到扒轮装轮等工艺流程实现了机械化,提高工效 5倍多。引进推广了CD型整道机一台,提高了维修质量和工效。在二水平、三水平试设了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及时了解翻车机、重车选线等场所的作业状态。主要运输环节投用对讲机8台,装煤站与调度间开通了直拨电话。在架线电机车中推广了“碳素滑板”、“双工载波电话”、“逆变电源”、“回线自动断电”等新技术,效率成倍提高。二水平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利用直流弧焊机,推广轨缝焊接新工艺。在二水平两台翻笼车机上,自行设计安装了拨角式震车器。利用翻车机本身旋转做动力,拨动震子锤反复震动矿车,取得明显效果。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加速实现运输质量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锻练出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在坚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把职工业务技术培训,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全员轮训,对每批新工人都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从1986年至1989年,先后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47期,培训新工人 283人次。通过狠抓培训,推动了全区技术革新活动的广泛开展,1989年全区职工技术革新项目 7项,其中,“拨角震车器”、“矿车维修联动线”两项获省、市、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为国家创造价值12万元。
                                     (任泉峰)
  【《机电设备租赁试行办法》】 1989年矿务局正式颁发了 《机电设备租赁试行办法》7章39条。
  《机电设备租赁试行办法》总则中规定:通过机电设备租赁,“实现机电设备全过程综合管理”,“充分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完好率、使用率,降低设备待修率、事故率”,逐步做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修理、改造和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维修和计划检修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能,提高经济效益。
  设备租赁范围在矿务局企业内部,不得转租。有 4个门类51种:一、综采设备。有液压支架、采煤机、工作面运输机、转载机、可缩皮带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移动变电站、高低压防爆开关、液压安全绞车、破碎机、防爆电动机、通讯控制装置11种。二、综掘设备。有掘进机、转载机、可缩皮带机、单轨吊车、卡轨车、移动变电站、防爆电动机 7种。三、高档设备。有采煤机(150、170、200型)、刮板运输机(150、180、220型)、可缩皮带机、转载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液压安全绞车、移动变电站、低压防爆真空开关等11种。四、普采设备。有采煤机 (100型)、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回柱绞车、调度绞车、电机车、装岩机、喷浆机、水泵、防爆电动机等22种。
  《机电设备租赁试行办法》对机电设备租赁金额规定:租金由大修基金、中修费和管理费3部份构成。大修基金:综采、综掘设备每年按设备原值5%提取,其它设备按 2.5%提取。中修费:按设备原值3%提取。管理费:由局一次核定,包干使用。租赁新设备,第一年比正常租金多收25%;租赁超龄设备,比正常租金减收50%。
  【矿务局设备租赁工作成效显著】 1989年矿务局通过设备的一级租赁(局对矿租赁)、二级租赁(矿对采区租赁),使设备管理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杜绝了井下设备零件的丢损。1987至1988年,全局4个综采矿丢损综采设备零件5 436件,折合人民币87万多元。1989年实行设备一、二级租赁后,不仅杜绝了设备零件的丢损,而且做到排放整齐、垫平找正、编号管理。二、减少了设备占用量。1989年全局百万吨煤炭占用设备814台,比1988年下降0.61%。按每台设备年平均租赁费350元计算,全年节约资金 29 750元。三、设备技术状态明显好转。1989年全局设备完好率为88.3%,比租赁前提高4.9个百分点;设备使用率达到76.8%,比租赁前提高4个百分点;设备库存备用率9.2%,比租赁前提高1.3个百分点。
  矿务局实行设备租赁的主要作法:一、健全租赁设备管理体系。局机电处设机电设备租赁总站,各矿设机电设备租赁分站,各采区设机电设备租赁领导小组,全局形成自下而上的设备租赁管理体系。二、逐步扩大租赁范围。由单一的综采设备租赁发展到采掘、矿井移动设备、电器设备、运输设备等51个品种。对综采和高档机组实行全面租赁全过程管理,即从设备选型、订购、验收、出租、检修、更新改造,直到报废实行全过程租赁管理。三、加强租赁设备管理。租赁站是局矿租赁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租赁范围内固定资产的调入、调出、新增、改造、验收、搬运、保管、发放、报废等业务,并负责建帐、建卡,做到帐、卡、物、表一致。
                                     (王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