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持续发展】 1989年全市食品、饮料制造业48户,与1988年持平;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2 665万元,比1988年增长 20%。全市食品、饮料制造业有粮食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糕点糖果制造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酒制造业、无酒料饮料制造业等7个门类。
  全市食品、饮料工业中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14户,其中隶属粮食局的5P,隶属商业局食品工业公司的7户,隶属轻工局2户。共有职工3 588人,固定资产原值4 65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 72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0 751万元,占全市食品、饮料工业总产值的91.4%。
  粮食局所属的5户企业无亏损,全年盈利总额1 173万元;商业局食品工业公司的 7户企业亏损面为57.1%,亏损总额63万元。
  1989年全市食品工业中,植物油厂的一级大豆油保持了部优称号,制粉厂的面粉稳定在省优标准,市商业腐乳的豆花牌红腐乳、工农化工二厂的双龙牌食用小苏达评为市地方名牌产品。
  【粮油加工业创新水平】 1989年市粮食局粮油工业在遇到原材料涨价、原料短缺,能源动力紧张、利息上调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大搞科技兴粮,广开增收节支门路。
  产量、产值、利润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加工四大品种 25.18万吨(不算二次加工量),比上年多加工原料4.41万吨,增长率21.23%,超过全省增长速度的86.23%;完成总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 500万元,增长率为23.6%,高于全省增长速度的 68.79%;实现利润2 054万元,比上年增加415万元,增长率为43%,高于全省增长速度的36.94%。按省退库口径计标,完成亏损777万元,比省规定的880万元减亏 103万元。市局被省政府评为“保盘子工程”先进单位。全市粮油工业各厂利税都达到400万元以上,其中:粉厂、米厂、综合厂都超承包计划1—2倍, 油厂在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完成近千万元。植物油厂、制粉厂、制米厂已列入全省盈利近千万元大户的前5名,占全省近千万元大户的60%,按地市比在全省排第4位。
  科技进步有了新的发展。1989年,该局坚持走科技兴粮之路,技术改造是建局以来最好的一年,而且速度快、质量好、效益大。全局共投资1600万元(其中引进940万元) 用于技术改造。粉厂完成了设备引进和工业改造,综合厂完善了米糠油生产线,米厂改造了胚芽浸出车间和联产工业,油厂浸出生产线增加了尾气冷冻装置,饲料车间完善了全项生产线,精炼车间顺利投产,年产5000吨的食用酒精生产线也开车运转。这些技改项目的投入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油厂的电耗、煤耗、溶剂消耗明显下降,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在产品结构上增加了酒精、配合饲料等新品种。
  增收节能有了新的成效。1988年在粮油加工中共增加粮油1 973吨,折合成原粮为2 466吨,增收效益134.51万元。其中油厂40.76万元,米厂35.58万元,粉厂24.47万元,综合厂19.91万元。在电耗方面,油厂一家就节约 26.16万度,联产、面粉的单耗也分别下降了0.3—0.4度,一年来共节电29.46万度,减少支出7.36万元。共节煤739.35吨,节省资金5.91万元。
  1989年市粮食局粮油工业各厂已全部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其中植物油厂跻身于国家二级企业行列。单项升级也有新的实破,安全文明生产被市评为甲级单位。计量、能源、设备管理晋级都取得可喜成绩。全市粮油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赵传林)
  【商办食品工业稳步发展】 市商业局食品工业公司是商办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以生产和经营调味品、糕点、糖果、冷饮制品为主。该公司系统现有5户独立核算的全民企业和1户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有零售网点3个,其它网点1个。共有职工894名,其中:全民职工452人,集体职工442人。拥有科技人员 30人,占全部职工的3.4%,其中有初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15人。
  1989年,是食品工业公司系统所属 6户企业第一个租赁承包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个承包期中,全体干部群众在党和国家不断地深化改革的精神指引下,在商业党委、商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效益一齐上的工作方针,面对多家办食品,各种竞争形式激烈,食品生产主渠道受到冲击的新情况,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努力进取、勇闯难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效果。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完成43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销售额完成531万元,亏损 53万元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本市食品市场供应:(1)调味品:酱油、米醋、豆瓣酱、青红方、酱腌菜等3 668吨,袋装、瓶装产品达 38万袋(瓶),品种达33个,其中新增品种2个。(2)糕点:各类中式糕点、西式糕点893吨,品种达 32个,其中新增品种4个。节令食品如月饼、元宵、粽子的产量、质量和品种比上年也都有所提高。(3)糖果:各类高、中、低档糖果630吨,品种有38个,其中新增品种6个。(4)冷饮制品:汽水17 700箱,5个品种,冰棍443万支,4个品种,冰糕7吨 2个品种。发挥了国营商办工业企业在生产和供应中的主导作用,繁荣丰富了鹤岗市的食品市场。
  【深化改革、完善承包】 1989年,食品工业公司各厂在承包租赁经营的基础上,着手开展划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试行工厂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三级管理机制,对个人试行费用、出品率、产品质量和产量与工资挂勾的“四定一挂”计酬方法,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的肩上,以树立和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促使职工立足本职,努力做到:提高出品率,保证质量,搞好产品的增产增收,压缩费用支出,搞好节约节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销售,积极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酿造食品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内部试行了“七定一挂” (产品的产量、质量、品种、吨耗、出品率、卫生、生产安全与职工工资挂勾) 的工资核算办法,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工作热情,企业产销两旺,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个人的收入也得到提高。
  【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食品生产厂家发展规模失控,行业缺乏统一管理,社会部门和个体多家办食品生产的现象改变了正常的食品市场供应,给企业的经营工作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局面,食品工业公司把“上质量、上包装、上品种,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为抓好生产、促进销售,争取获得良好效益的重要工作,制订规划,搞好落实。在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系统上下层层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熟炼程度,组织QC小组攻关活动,发挥质检部门的把关作用,用理论指导生产,用严密的检测手段保证质量,使产品合格率达到 98%以上。酿造食品厂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工厂有一支较强的质检队伍,坚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各环节检验,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指导生产、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产品质量良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在改善产品的包装装璜上,不断增强包装产品的比重,使产品更加卫生,便于携带,增加美感,树立起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档次,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酿造食品厂今年购置一台真空包装机,生产的精制豆酱和各种风味的酱腌菜小包装产品受到了市场欢迎,部分产品还销往外地市。在产品开发上,坚持内部研制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注意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和技术引进,生产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工业产品。全年共引进开发新品种12个,获得经济效益 2.4万元。通过“上质量、上包装、上品种”工作的发展,巩固和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产品销售渠道,为企业开辟了财源。
  搞活多种经营,增添企业效益 为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经济效益,食品工业产品贸易中心重新装修后,增加了工业品经营,使销售额增加到115万元,利润实现2.4余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北方食品厂为解决翻建厂房,职工没活干问题,增加了小食品、小糕点等生产,广开企业的财路。食品厂所属租赁企业北方装璜公司,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社会上已展露头角,有一定的知名度,业务范围不断扩大,1989年承揽装璜工程80万元,获利4万元。
  企业发展后劲得到加强 为充分发挥工厂的专业优势,根据省商办工业处的意见和企业的发展趋势,1989年10月份调整了酿造食品厂与腐乳厂的产品结构;腐乳厂的酱油、食醋、豆瓣酱产品转给酿造食品厂生产,酿造食品厂的青红方产品转给腐乳厂生产。发挥酿造食品厂设备先进和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克服腐乳厂酱油、米醋、豆瓣酱生产厂房陈旧,设备落后,部分工艺不合理的缺点,充分利用现有青红方生产设备和能力,扩大青红方生产。使两厂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发挥。1989年的基础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提高,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计量管理等基础工作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酿造食品厂一年来,坚持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企业的计量管理已达市级水平,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也已达定级资格。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生产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产品争创省优、部优,企业晋升省级企业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吴小杰)
  【市植物油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89年市植物油厂在市属地方工业企业中,第一个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该厂现有职工557人,固定资产原值805万元,年加工大豆能力 8万吨,现任厂长李春印,总工师(兼副厂长)韩英。
  1989年 8月,该厂经上级考核验收,25项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末,该厂进一步巩固发展了二级企业的成绩。
  一、产量。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该厂全年加工大豆72 664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16.35%,生产豆油11 400吨,完成国家计划的 128.5%。年加工大豆量和生产豆油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产品合格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出厂合格率100%,该厂产品合格率1988和1989连续两年100%合格。
  三、优质产品水平。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有部优产品,该厂生产的一级大豆油连续 4年保持部优标准。
  四、豆粕残存油量。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为1%,该厂1988和1989年分别为0.95%和0.92%。
  五、吨料耗标准煤。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100公斤/吨,该厂1988和1989年吨料耗煤均低于100公斤。
  六、吨料耗溶剂(汽油).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 4公斤/吨,1988和1989年实际达到标准为3.99公斤/吨和3.92公斤/吨。
  七、油脚含油。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为35%,该厂1988和1989年分别为30%和29.73%。
  八、资金利税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50%,该厂1988和1989年达到125.24%和143.85%。
  九、人均实现利税。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 8000元/人、年,该厂1988和1989年分别完成为17 423元/人、年和23 992元/人、年。该厂1989年实现利税733.O1万元,创历史较好水平。
  十、全员劳动生产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 71 000元/人、年,该厂1988和1989年实际达到71 899元/人、年和129 71O元/人、年。
  十一、吨料耗电。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要求35千瓦/小时,该厂1988和1989年实际达到 30千瓦/小时和29.734千瓦/小时。
  十二、计量管理。国家二级企业要求做到计量管理标准化,该厂1989年已形成完整的计量管理网络组织、保证体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安装和使用能源、工艺、质量等各种计量仪器仪表458台件,价值12万元,总配备率达 100%,被评为省计量管理先进单位和二级计量合格单位。
  十三、标准化管理。该厂按国家二级企业要求制定33项技术标准,80项管理标准,99项工作标准,形成整套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十四、定额管理。该厂定额复盖率为95%,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标准。
  十五、信息管理。该厂信息中心和信息反馈站,1988和1989年收集和处理有价值信息15项,受益32万元。档案管理评为省级合格单位。
  十六、现代化管理。该厂1987至1989的3年先后应用的“正交试验优选混合油浓度”、“目标管理”、“量本利分析”、“网络技术” 4项管理措施,分别获省级现代化管理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省经委、企协援于现代化管理先进单位。
  十七、财物管理。没发生违纪问题,并获市内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先进单位。
  十八、物耗管理。连续 4年保持全省节能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
  十九、技术管理。完善了各种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健全了技术档案、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和总工程师负责制,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标准。
  二十、设备管理。有完整的设备管理体系。1989年设备利用率96%,设备完好率达95%,安全运转率达98%,设备维修率达100%,并被国家商业部命名为部级优秀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二十一、质量管理。全厂有健全的生产经营质量保证体系,和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生产的大豆油连续5年评为一级大豆油。
  二十二、技术进步。该厂从1976年至1989年的14年中,进行 4次大的技术改造,日处理大豆能力由20吨提高到250吨,提高11.5倍;经济效益由亏损变盈利。
  二十三、安全。1987至1989连续 3年没发生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生产甲级单位。
  二十四、精神文明。该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安定团结。1989年职工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并出现学雷锋小组6个,做好事500余件。
  二十五、治理整顿。1989年该厂将加强党委监督保证的集体承包经济责任制,和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充分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升级。
  1989年市植物油厂巩固和发扬国家二级企业成绩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该厂本着“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机制适应两个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经济责任制的落实适应改革内部分配关系的需要;部门基础管哩适应企业全面配套管理需要”的原则,将全厂22个科室改为10个科室,精减54.5%;6名中层干部在实行聘任制后,就地免职,充实一线;工人优化组合,将29名富余人员充实到第三产业,提高了干部、工人劳动的积极性、自党性和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深入,进行内涵挖潜。1.改进 919—6.3A高压风机风运消风系统技术参数,增加风量,减少阻力,达到稳产高产。2.完善检测手段,实行产品质量监控与把关,保证产品质量。3.改进浸出混合油管路,增加喷淋量,使粕残油由0.9%降到0.8%。4.合理利用锅炉蒸气、蒸发量和设备余热,吨料耗煤比1988年降低 3公斤,全年节约原煤 218吨。全年增收节支81.2万元。
  三、制定“小立法”,推行企业系统管理。
  1989年该厂根据上级文件和本厂实际制定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暂行条例》 12章 41条,《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条例》7章34条;《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奖罚条例》7章54条;《设备管理制度》12章87条;《技术革新管理条例》8章44条,使企业管理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市白酒厂坚持内涵挖潜】 1989年市白酒厂遇到了原材料紧缺且价格上涨过快过猛,企业难以承受的困境。造酒的主要原料粮食由每吨300元涨到720元,麦麸子由每吨150元涨到600元,原煤由每吨45元涨到72元,其它“酒箱子”“商标”“酒瓶子”等均以一倍以上的幅度涨价。由于市场“疲软”、经济“滑坡”来势迅猛,造成该厂年初两个月出现亏损12万元的被动局面。
  该厂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充分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走内涵挖潜、双增双节的道路;坚持老厂挖潜、革新、改造,新投入瓶装生产线一条,一次试车成功,提高瓶装酒生产效率 2倍以上,引进的“固氮灵”新产品一次试车成功;坚持充实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财务和物资设备管理,进一步搞活资金、提质降耗;坚持强化销售工作,实行销售人员分片、定点、全额承包,进一步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经过上述工作,该厂逐步制止了经济“滑坡”的发展,从3月份开始扭亏为盈。1989年末,该厂完成白酒产量2 570吨,饮料4 977吨,工业总产值(现价)1 35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 179万元,实现利税总额377万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较好水平。
  【市啤酒厂利润超百万】 市啤酒厂是市区生产啤酒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小型独家经营企业。现有职工546人,固定资产原值97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760万元,现任厂长刘喜学。
  1989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 1 06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92万元,实现利润104万元,上缴税金250万元。利税总额完成354万元,创本厂史的较好水平;银鹤牌酒口味纯正,泡沫洁白、细腻,保持省优产品称号;企业整体效益大上,保持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9年该厂实现稳步发展的主要作法:一、技术改造,科技兴厂。引进的罗马尼亚啤酒灌装、压盖、贴标机,不仅提高效率,而且减少酒损,降低成本。改造后的二氧化碳调用和回收装置,不仅使二氧化碳含量适度,保证啤酒泡沫的高度和泡持性,达到部颁单项标准,而且使多余的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二、优质优价,取信予民。该厂啤酒不仅优质,而且价廉。按省政府规定,该厂啤酒可跟随原料、燃料的涨价因素而提价 10—15%。但是,该厂决定将原料、燃料的涨价因素消化在企业内部,坚持提质不提价,让利于民。该厂深入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坚持将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到底;强化生产管理系统,划小承包核算单位,实行民意自愿优化组合,精减科室人员充实一线,进一步理顺干群关系;实行岗位工资制,把岗位工资同经济承包、上缴利润降低成本挂勾,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厂内银行,实行成本控制,合理使用资金;加强物资管理,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包装,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三、强化销售。该厂建立了强有力的销售管理系统,配有专门销售机构、销售人员和车辆,为全市100多个销售网点送货上门。全年销售总额992万元,创历史较好水平。
  【腐乳厂被评为省商业厅先进企业】 商业局腐乳厂位于工农区中部,1981年从商业待业点基础上发展起来,属集体性质企业。1989年,工厂共有职工 55人,生产占地面积1 280平方米,固定资产34万元,生产酱油、米醋、豆瓣酱、青红方等产品达468吨,实现产值 16万元,销售额23.4万元,为国家上缴利税 1.3万元,生产的“豆花牌”腐乳被评为鹤岗市优质产品,受到了消费者欢迎。企业在经营上,注意抓好“四个坚持”。 (1)坚持勤俭办厂的方针,1981年开始办厂,经过9年的艰苦经营,达到年产青红方300吨加工能力,企业无贷款,连年有效益;(2)坚持质量管理常抓不懈,注重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3)坚持“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搞好优质服务,强化销售手段,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方便用户,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势头; (4)坚持摆正生产生活关系,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关心职工生活,不断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增添福利设施,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酿造食品厂酱油全氮利用率列全省第一】 酿造食品厂位于工农区解放路中段,由50年代初期的“酱园”,发展成现有职工 188人,建筑面积5 087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42万元的工厂。1989年生产调味品3 200余吨,实现产值156万元,销售 141万元,利润17万元,其主导产品酱油的单项盈利为11.5万元。在全省酿造行业用来衡量产品质量和原料利用率的重要指标——酱油全氮利用率的定期年评中,酿造食品厂排名榜首,达到73.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1989年,企业围绕着该项指标的提高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坚持大胆创新,改革关键工艺,在省内首家采用园盘制麯新工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开展科技攻关活动,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有效地利用计量、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等基础工作的开展去严格各道工艺的管理,使得酱油全氮利用率年年有提高,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
                                     (吴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