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鹤岗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鹤岗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审议。
  一、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在遭受历史上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6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虽然两县一郊灾情较重,增加值比上年下降,但域内宝泉岭农管局生产形势喜人,增加值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1.38 亿元,比上年增长4%,增长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中省直大企业工业生产形势不好,特别是矿务局增加值比计划有较大幅度下降。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农业通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种植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力度,虽然入汛以来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侵袭,但整个农村经济仍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达到 5.7亿元(90不变价),比上年减少9.4%,农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下降6.6%。其中种植业产值实现 2.7亿元,比上年减少24.6%;林业产值实现0.3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比上年增长7.1%;渔业产值达到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7%;乡企总产值达到4.25亿元,增加值8 810万元,实现利税2 3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7.9%、15.1%和14.3%。由于遭受洪涝灾害,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5.5万吨,比上年减少14.1%。
  工业工业生产仍不均衡,地方工业生产形势平稳,运行质量较高,中省直企业呈低速低效运行态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 4.7亿元,比上年增长 22.8%,全市经济效益受中省直大企业不景气影响,大幅下滑,全市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实现0.96亿元。其中矿务局由于受内涝影响48处矿井停产,影响原煤产量20万吨,加之电力、原材料涨价,吨煤降价近20元以及其它各种增支因素影响,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全年实现利税负2 670万元。原年计划生产原煤1 180万吨,只完成1 057万吨,比计划减少10.4%。鹤岗电厂未能如期并网发电,年初确定的生产计划没能实现。鹤北局和其它外办企业以及矿务局总公司由于受木材采伐量受限制等影响,利税总额只实现 2 900万元。地方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在禾友、圣尔、啤酒等骨干企业拉动下,加之采取停产减亏等措施,利税总额实现 9 4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略有下降,累计实现投资 17.0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4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0.94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 12%和42%。投资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省直企业投资大幅下降,鹤岗电厂98年投资比上年减少 1亿元;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71.9万平方米,竣工 41.68万平方米;康居工程计划10万平方米,竣工24.2万平方米;五路一场提前竣工,八大建筑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供水、供热二期工程顺利启动,哈萝公路凤名段全线通车;鹤伊公路鹤岗段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1998年我市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处于买方市场,消费缓慢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市场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处于低位平稳运行态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在-0.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5%。
  财政、金融财政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做到了收支平衡,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91亿元 (全口径),比上年增长13.37%,市本级收入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1%, 保证了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金融运行喜忧掺半。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大幅下滑,贷款增长较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4亿元。
  外资、外贸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98年新批三资企业仅 1户。实际利用外资全年实现 236.9万美元。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对俄贸易和三资企业出口情况良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 6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7%多。其中边贸完成1 418.2万美元,招商引资总额达到8.49亿元,同比增长2倍。
  社会事业科技计划落实较好,全年预计完成科技攻关计划7项,星火计划4项,科技推广计划 4项。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普九”覆盖率达到100%,办学条件和教师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城迎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各类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全省上游水平。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连续 4年在全省名列第一,城镇职工普遍开展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再就业工程进展顺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85%。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5‰。公安司法取得新的成绩,全市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各类刑事案件明显下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 372元,比上年增加252元。但由于受洪灾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减少,达到2 249元,比上年减少525元。
  虽然1998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应该看到,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欠帐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大面积农田绝产欠收,部分农民生产资金出现短缺,部分明水地块春播困难也将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效益差,生产经营困难,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三是下岗职工增多,社会就业矛盾显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1999年主要计划指标安排和工作任务
  1999年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计划会议精神,坚持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以来的发展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和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进市委提出的六个突破,继续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努力积蓄发展后劲,加速构建鹤岗特色优势经济,为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迈出更大一步。
  (一)1999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
  3、全市财政收入增长10%;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5、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2%;
  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
  7、进出口总额达到880万美元;
  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 575元:
  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000元;
  10、城镇登记失业率3%;
  11、人口自然增长率6.27‰。
  经济增长率安排12%的增长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3亿元,比上年20.67亿元净增2.63亿元。其中农业增 2.2亿元,林业增0.05亿元,牧业增0.36亿元,渔业增0.02亿元。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55亿元,比上年21.38亿元净增2.17亿元。其中工业新增1.33亿元,主要是鹤岗矿务局增 0.535亿元,矿务局总公司增0.06亿元,地方工业增0.47亿元,个体私营经济新增0.29亿元。建筑业新增 0.8亿元。三是第三产业为23.27亿元,比上年20.56亿元净增2.71亿元,主要是运输邮电仓储业增0.65亿元,批发零售餐饮业增0.77亿元,金融保险业增0.27亿元,房地产业增 0.1亿元,其他服务业增0.92亿元。这些新的增长因素,将为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的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二)1999年计划工作主要任务
  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要认真实施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5310”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水毁设施恢复建设,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突出搞好黑、松二江的堤防建设,切实提高防洪能力,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农作物结构实行“三增、两压”,即增加玉米、水稻、经济作物面积,压缩大豆、小麦面积;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优化其内部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大力发展肉牛、羊、禽。乡镇企业要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短平快、高精尖、大高外相结合,实行规模推进。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大面积推广适用新技术,围绕“四色革命”,推进栽培方式和耕作制度变革,搞好高科技园区和示范区建设。四是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建好基地,开发市场,进一步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总体部署,全力落实农业产业化“2561”目标。扶强扶壮一批龙头企业。搞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落实好各项涉农政策,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2、打好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攻坚战,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三改一加强”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国有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放活。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基础,对我市的工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使我市形成骨干突起、优势突出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合力构建 8个优势主导产业。三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进科技开发步伐。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中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新产品。四是做好扭亏增盈工作,重点做好矿务局等大企业的扭亏,充分利用各项政策,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盈利企业提高效益,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选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一是抓好项目建设。认真贯彻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今年重点是上一批以黑、松两江堤防建设为重点的水利项目;加强公路建设,搞好鹤伊公路续建;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 “518”工程;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搞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二是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坚决推行项目建设新机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强化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年内要会同有关部门至少进行二次对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检查。三是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重视和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等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好南联“三大战役”。四是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搞好科学论证。
  4、积极扩大对外经济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继续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方针,构筑21世纪我市外经发展新格局。全市进出口总额计划实现 880万美元。进一步优化贸易布局,开拓多元化市场,对俄边贸要由远东市场向腹地挺进,搞好深度开发。优化贸易方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进出口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大力推行代理制,抓住国家继续给予边贸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扩大对俄经贸合作。优化贸易主体,培育龙头企业。要努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外资企业效益。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加大南联的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经济技术合作,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达产达效率。
  5、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经济。 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围绕“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提高比重、增加就业”的基本思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推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达到13.18%。按照“发展、引导、提高”的方针,促进我市个体私营经济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靠政府行为向通过市场引导转变。围绕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上速度;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推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个体私营经济上水平。
  6、推进科教文卫工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贯彻实施 “科教兴市”战略,突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99年计划落实500吨/年苯噻草胺中试等省级科技项目 9项。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7‰。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和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对下岗规模和节奏的调控力度,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 3 5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 3 000元。继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使我市社会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