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水产业

水产业

水产业



  【全市水产业发展概况】 2001年,全市水产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绿色农业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省水产工作会议的精神及鹤岗地区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落实,努力完成市目标办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渔业生产、渔政执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水产品产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4 520吨,完成年计划100.44%;二是名、特、优品种放养面积有所增加。全年完成4 100 亩,完成年计划的102.5%;三是绿色水产品养殖面积显著增加,全年完成20 000亩,完成计划133%;四是稻田养鱼面积与去年持平。全年完成 3 600亩,完成年计划的100%;五是驯化养鱼面积稳步提高,全年完成5 100亩,完成年计划的 102%;六是渔政执法工作力度加大。新《渔业法》宣传面达98%,捕捞许可证,渔船检验率达 100%,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0%;七是招商引资有较大突破。全年完成引资额2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00%。
  【深入调研 确定发展思路】 年初渔民冬闲季节,市水产总站干部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到两县一区养渔户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倾听渔民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回来后组织机关干部就如何加快本市渔业发展进行广泛讨论。通过多次讨论达到共识,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为中心,以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为重点。以渔民增收为目的。在稳定提高传统品种养殖的同时,增加名特优品种绿色养殖比重,依法治渔兴渔,涵养渔业资源,把水产业建成大农业的支柱产业。”方向目标明确以后,市水产总站及时召开了有两县一区水产部门领导,矿务局农副公司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全市水产工作会议。对全市水产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将全市水产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与县区水产部门签订了责任状。为做好全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注重实效 强化素质提高】 结合科普之冬,市县区水产部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冬训活动。技术人员不畏严寒顶风冒雪,深入到养鱼场户、村屯,举办科技养鱼学习班10期,参训人数达600人次,农民科技节期间散发养鱼技术资料5 000余份,咨询渔民 100多人。在努力提高渔民素质的同时注重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市县水产部门给技术人员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订购多种专业刊物,引导技术人员学会电脑上网搜集专业信息、使技术人员跟上渔业发展的新形势,知识不断更新,开阔了视野,指导渔业生产水平提档升级。
  【以身示范提高服务质量】 为做好全年的渔业生产服务工作,改变了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由过去靠行政手段推进工作变为靠主动服务指导工作。一是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养殖企业,做给渔民看,带领渔民干。实行领办养殖企业的技术员与养鱼户对接服务,明确责任,划片分户指导,实行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养鱼户真正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全市已有30多名技术员与 600多户渔民实行对接。二是落实责任,靠前服务。技术人员妥善做好所包片养鱼户春养春放前期生产计划安排,苗种调剂,鱼病防治,渔需物质供应,资金落实工作。全年技术人员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养鱼场户,赊购苗种鱼药,渔需物质,帮助联系贷款等,共计落实生产资金600多万元,苗种5 000万尾,鱼药5吨,鱼饲料200吨。保证了春养春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发挥渔业协会作用,搞好商品鱼销售。市渔业协会成立后,坚持为渔民提供商品鱼生产和销售信息,对商品鱼质量品种,价格走向进行预测,指导渔民抓好水产品的均衡上市,防止秋季鲜鱼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低,卖鱼难问题,保证了市民菜篮始终都有鲜活鱼。
  【选准重点 发展名特优】 市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根据年初工作思路,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采取自繁自育,引进与繁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一是引进适合本市自然条件下养殖的名特优品种。共引进罗非鱼,加洲鲈,美蛙,日本锦鲫,德国镜鲤,松蒲鲤,鲶怀杂交鱼等名特优品种16个,4 800万尾,引进团头鲂乌子100万尾.澎泽鲫100万尾。市郊志诚鱼场放养新品种达10个,占放养总量的 32%。绥滨镇敖来村小学教师刘海滨扩大美蛙养殖规模,出售种蛙效益可观。二是大力开发本市地方名特优品种如鲶鱼,嘎牙子、泥鳅鱼,林蛙、鲟鳇鱼等,把野生变为家养。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附加值。萝北县太平沟乡、东明乡发展林蛙养殖,已初具规模,萝北团结镇发展泥鳅鱼养殖 490亩。泥鳅鱼养殖大王王平,现有池塘总面积40余亩,全年共卖商品鱼 1万公斤,收入13万元,萝北肇兴镇搞鲟鳇鱼北繁南养初步获得成功。名特优养殖使养鱼户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解决了单一饲养大路品种出现价低卖难,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的问题。
  【多元发展 增加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综合养殖,以渔为主多种经营。如萝北肇兴银隆渔场在 400亩放养水面搞综合养殖,利用渔池四周的空地养畜禽,种粮,植树、建渡假村,形成养殖,种植,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格局,一池多用,肥水养鱼,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经济收入。全年共生产商品鱼36 000斤,鱼种12 000斤,产值19万元,加上旅游休闲,游钓,餐饮等纯收入24万元。二是游钓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大小游钓池250余处,面积4 000亩,钓出商品鱼50万斤,产值 400万元。游钓品种除传统的鲤鱼外,2001年还增加了鲫鱼,鲶鱼,六须鲶鱼,红鳟鱼等。三是利用水库资源进行绿色养殖。市区的 2万亩水库中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共投放名特优春片鱼种26万斤,捕捞销售商品鱼20万斤。四是发展稻田养鱼。萝北县在东明乡抓了垄稻沟养鱼试点,投放革胡子鲶,鲤鱼,鲫鱼等品种。绥滨县发展超稀植摆插水稻田养鱼,北岗乡建立稻田养鱼示范村,2001年近 200亩稻田养鱼水面获得鱼稻双丰收,每亩稻田产鱼30多斤,纯增效益 100多元,使鱼稻共生互补的生态农业得到稳步发展。五是驯化养鱼发展较快。全市基础条件较好的渔场全部实行精养驯化养殖。绥滨县大力推广驯化养鱼技术,到重点乡村举办科技培训班,还为资金确实困难的养鱼户赊购部分颗料饲料。
  【依法治渔 涵养渔业资源】 一是加大《渔业法》宣传力度。禁渔期前市县水产渔政执法人员组成联合宣传组深入到6个边境乡镇,5个国营农场,逐一宣传《渔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使渔民知法守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全市出动宣传车35次,举办广播电视讲座5 次,下发《渔业法》小册子450本,散发《渔业法》宣传单8 000份,举办普法学习班17期,直接培训渔民1 280人。《渔业法》宣传面达到 100%,使广大渔民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二是整顿渔业生产秩序。把工作重点放在黑松两江执法检查上,采取重点江段检查和一般水域检查相结合,重点潜伏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白天检查与晚上检查相结合,渔政检查与外事边防检查相结合,水上检查与陆上检查相结合等手段,全年全市出动16名渔政干部,行程 6 000余公里,深入到渔点80多处,查处违法案件24起,全部结案。三是加大鲟鳇鱼保护力度,2001年开江后市政府下发了《坚决取缔鲟鳇鱼钩的紧急通知》,实行了鲟鳇鱼“特许证”制度,把本市10个江段列为特捕江段,全市共发放“特许证”54本。为保护好鲟蝗鱼,2001年 7月初放流的鲟鳇鱼苗进行跟踪调查和保护,使 10万尾鲟鳇鱼幼鱼安全放入江中。 2001年全市共取缔非法渔具鳇鱼钩7 000余把,取缔“迷糊阵”7处,取缔无证非法捕鱼船 6只,从名山岛到肇兴码头建立20公里的无钩区,有效地保护了渔业资源。
  【项目牵动 全力推进改革】 一是推进直属企业改革。市八公里渔种场不断调整经营机制和方式,将耕地,渡假村,渔池出租,实行租赁经营,组建了新鹤渔饲料有限公司,年生产鱼饲料 250吨。产品已打开销路,销售看好。全年预计各项纯收入可达15万元,保证了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金及时上缴。退休劳保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二是推进项目落实。在争取鲟鳇鱼放流项目上,2000年末省经贸委给本市提供项目信息后,在短短一个月中,水产总站不仅拿出可行性调研报告,而且经市农委,经贸委和市政府审核报省经贸委,最后省局确定了放流站选址在萝北县,项目资金50万元已全部到位,已投放资金20万元用于购买场地及工程前期土建建设,2002年 8月份建站完毕达到生产使用目的。项目建成后为本市涵养渔业资源开辟新的道路。在实施网箱养鱼项目上,利用黑龙江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资源优势,在2000年发展江水养江鱼基础上,2001年又开发江水网箱养鱼项目,先后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去黑河及黑龙江边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通过试验示范项目取得巨大成功,鱼成活率达到 95%以上,一个半月网箱鱼能够彻底变色,变味,变形,与自然江鱼无异。2001年在黑龙江水域上自萝北肇兴镇下至绥滨忠仁镇泵站共放置网箱10箱,主养鲤鱼品种兼养鳊花、鲶鱼品种,产鱼10 000斤。市场价格看好,产品除销售到沿江饭店以外已打入九洲大酒店,国际饭店及鹤岗周边鱼馆。鱼购入价格每斤3.5—5元销售价8—10元,每斤纯利4元左右,效益可观。萝北名山镇渔民关永平,放养4箱,3个月时间纯获利 1万元,网箱养鱼是极具潜力的发展项目,不但为渔民提供就业空间,增加经济收入,还可降低捕捞强度,使鱼类繁衍生息,恢复生态平衡,同时还可满足人们对黑龙江鱼的消费需求。在申报冷水鱼项目上,利用细鳞河,红鳟渔场等适合冷水鱼生长的自然资源,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前期考察论证,评估报告,向上争取资金。在争取湿地泥鳅鱼养殖项目上,组织技术人员在萝北县湿地区域进行考察,把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起来,拟形成 3 000亩的泥鳅鱼养殖基地规模。通过项目牵动战略沿黑龙江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已全面启动,“168”计划得到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