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
【概况】 1999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222 930万元,同比减少1.8%,其中农业收入87 461万元,林业收入1 197万元,牧业收入15 011万元,渔业收入 550万元,其它118 706万元,同比分别增-10.2%、123.7%、30%、47.2%、2.2%。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67 895万元 (90年不变价),增7.8%,其中农业产值42 337万元,渔业产值 709万元,同比分别增10.4%,7.7%。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44.6万吨,同比增 19%,平均每公顷产量4 912公斤,同比增11%,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分别为:6 975公斤、2 851公斤、6 960 公斤、1 991公斤、4 310公斤。分别增8.2%、-8.6%、5.0%、3.5%、-2.8%。城市蔬菜总产量9 400万公斤,同比增6.7%,其中春、夏、秋菜产量分别为635.5万公斤、5 350万公斤、3 425.2万公斤,城市蔬菜面积4.01万亩,其中设施园艺面积为2 316.9亩,其中温室1 356栋 573亩,大棚1 605栋1 743.9亩,面积分别比上年增17.6、4.3%。全市水产品产量1 680吨,其中池塘养鱼产量1 560吨,占总产量的92%。鱼种产量373吨。养殖鱼类品种增加到13个。名特优新鱼类养殖面积 500亩。水产品产值709万元,占农业产值1.04%。全市现有养鱼面积47 800亩,其中池塘12 763亩,占养殖面积的27%,高产池塘500亩,占池塘面积的43%,驯化养鱼面积4 290亩,新开发水面 240亩,中低产池塘改造726亩。
【种植结构调整】 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是1999年种植业的突出变化。杂粮杂豆,新、特、优、稀品种和经济作物面积出现扩大的趋势,形成了一批绿色、特色品种基地。粮经作物面积比由1998年的86:14调整为1999年的82:18。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9 371 公顷,粮食作物面积89 913公顷,经济和蔬菜作物面积为19 458公顷。粮食作物中,种植结构变化是五增四减,即水稻、玉米、杂粮、杂豆、薯类增加,大豆、小麦减少。水稻、玉米、杂粮、杂豆、薯类面积分别为12 322公顷,38 350公顷、1 866 公顷、2 265公顷、3 267公顷,同比分别增0.1%、22.45%、181.8%、276.8%、62.8%;大豆、小麦面积分别为29 347公顷、2 496公顷,同比分别减少10.8%、16.2%;在经济作物中亚麻恢复种植,烤烟增加、油料减少,亚麻面积为 2 592公顷、烤烟3 265公顷、油料 1 508公顷;菜瓜类面积为11 670公顷,较上年增79.4%,其中蔬菜10 116公顷,瓜类1 554公顷,分别增53.3%、14.5%。
【基础建设】 1999年,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618万元和13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436万立方米。在投资比例中,国家、地方、农民和个体分别占 26%、4%、70%,初步形成了多方主体投资的格局,向农民和个体投资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1 40个,其中标准化农机服务站12个。生态农业建设以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全面展开,完成造林6.2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亩,3个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北山蔬菜开发小区Ⅰ期工程基本完成,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6栋。全市农业生产投入资金2.14亿元,比上年增8.6%,其中农民自筹0.58亿元,贷款1.16亿元,投入化肥6.5标吨,农膜314吨,农药535吨,柴油7 500吨,农肥234万立方米。
【农业科技进步】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聘请专家教授传授技术,广泛开展“科普之冬”和科技下乡等活动,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良种、良法综合组装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化肥“三施”、“三剂”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方位覆盖,各级领导带头种三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全市普及了10项常规增产技术和10项增产新技术,全方位推广了农业节本增效50法。加强渔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办各类渔业技术培训班3期,深入乡镇讲课18场次,参加人数达到916人次;举办电视讲座一次,内容是《驯化养鱼与鱼病防治技术》,在市电视台连续插放一周;在七台河日报刊登驯化养鱼技术文章,为普及渔业技术和加大驯化养鱼力度做出了努力。积极扩大名特优鱼类养殖,面积达到500亩,产量111吨,养殖品种有:彭泽鲫、鲶鱼、罗非鱼、泥鳅鱼、林蛙、淡水白鲳、德国镜鲤、方正银鲫等。大力发展水库渔业,走绿色渔业的路子,桃山水库进行增殖保护,投放鱼种6万多公斤,夏花80万尾,为建设绿色渔业打下了基础。
【落实政策】 认真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持了农村的稳定。一是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二是贯彻落实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加大了农业执法检查力度和农村财务审计力度,以村为单位人均内部负担为3.7%。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和农民理财制度,把村务财务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提高透明度。杜绝了“三乱”收费现象。
(胡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