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
【七台河市双叶家具实业有限公司】 是由七台河市双叶家具有限责任公司 (私营企业,成立于1995年 7月)、七台河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全民企业)和七台河市东方木制品加工厂(私营企业)三家共同出资于1997年2月组成的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52 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资产总额3 200万元,员工926人,9 条专业化家具生产线,生产的双叶牌系列实木家具有餐厅系列、卧房系列、客房系列、办公系列、宾馆系列、书房系列家具等共六大类 120多个品种。两年来,公司迅速扩张,产品越销越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现正在国内22个省会级城市设立公司直销部,市场辐射城市 120多个。产品远销到西班牙、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9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 660万元,实现税金162万元;1998年实现销售收入2 870万元,税金202万元;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4 950万元,税金339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72%和67%。1999年,增加新产品62个,占产品总数45%。建立直销处28个,确定直销商(家具经销代理商) 36个,销售区域覆盖全国,直销处配齐配全了服务车辆,受训了直销处经理、营销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和营销人员素质有明显提高,扩大了双叶品牌形象的影响。1999年双叶公司被吸纳为中国家具协会理事单位,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光彩企业,全省乡镇企业纳税大户,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双叶”商标被评为我省著名商标 (全省家具企业获此殊荣的仅四家),双叶公司在省技术监督局家具产品质量跟踪检验过程中, 获家具产品质量合格单位,并予以挂牌保护。
值得肯定的是,双叶公司的经济腾飞,得益于借助国有企业的改革,利用了国有企业的资源,为发展自身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企业的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1.利用国企资产扩大经营规模。
双叶家具实业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是双叶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始建时,公司仅有资金70万元,生产规模小,银行贷款难度大。因此,生产设备不配套,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施展技能。企业一直在低速发展,经济效益也在低谷中徘徊。
1997年初,双叶家具有限责任公司与市建行的建设开发投资公司、七台河市东方木制品加工厂实行联合,共同出资设立了股份制企业,双叶家具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实木家具生产技术和一批熟练的专业技术工人优势,七台河市建设开发投资公司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并有建行七台河市支行收贷的原市木材公司占地面积7 000平方米、资产价值480万元的厂房,木材生产设备和办公场地。七台河市东方木制品加工厂有管理企业的人才优势,并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设备。这三家企业实行强工联合,优势互补之后,新组建的企业如虎添翼,新增加流动资金1 800万元,又租用七台河市百货公司几乎所有闲置的场地、库房、办公室,建筑面积16 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2 0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公司增加生产设备投资及车间厂房投资 500多万元,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面技术改造任务,按计划缩短投产时间2个月。按新办企业比,减少投产时间1年,减少投资2 400多万元。知情的人都说,双叶家具实业有限公司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不但利用了社会闲置资产,使闲置资产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发挥了闲置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闲置资产的再利用,确保资产的不流失,保质增值提供了有益启示。
改制、改建、改组后的双叶家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宽敞明亮,生产设备彻底进行了更新换代,现在的公司,已拥有国内优先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个标准集装箱,折合人民币 1亿元。具有强大的供、产、销综合能力,已成为国内规模实力具有较大影响的实木家具生产基地之一。
2.利用国有企业优秀人才,提高工艺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人才是构成企业经营竞争的主导因素,现代企业竞争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人才水平的高低和人的能力发挥的程度。基于这种认识,本公司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才上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实行公开招聘,坚持任人唯干,用人所长,因事设人,人尽其才的原则。二年以来,公司在哈尔滨、鞍山、吉林、广州、七台河等地聘请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76名,他们都是在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在这里如鱼得水,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由于突出任人唯贤的核心管理,按照市场经济人才配置的机制,引进国企大中专毕业生后,企业劳动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品工艺、产品质量通过了中国家具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被认定为国家“A级产品”,1998年5月,双叶家具在中国第五届家具展鉴会上荣获“银质奖”。
3.借鉴国企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管理。
为了让所有企业员工都能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调动其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公司象国有企业那样,成立了工会组织,工会小组设到车间。工会代表通过定期开展的活动,反映员工的要求,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讨论,为企业发展提合理化建议。一年中,公司接到员工提案40多个,落实合理化建议36项,嘉奖、重奖员工共计32人,对改进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培养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加强业务联姻,实现低成本扩张。
自创立以来,公司同省内外21家民营企业建立紧密型生产联合。 公司生产所需规格料70%由这些协作企业长年供应,仅此一项,就减少投资 1 700万元,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些企业也因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自身解困的同时,又安置无业、下岗人员共计 1 200余人,实现了共同发展。
(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