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共青团工作

共青团工作

共青团工作


  
                   共青团工作【综述】 1 996年,全区各级团组织继续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青年的宗旨,大力开展“提前翻两番,振兴兴安岭”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大兴安岭经济发展思路及奋斗目标,进行大兴安岭精神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和成人预备期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建立青年科技培训网络和推广先进实用科技项目为内容,开展青年依靠科技致富活动。举办各级科技培训班143 期,培训青年3600余人次;通过青年股份合作体的创建和加快向乡镇企业的转化力度,帮助基层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经营实体700 多个;加强团的外围组织(青企协、青科协)建设,送技下乡230余人次,使全区20余家企业走出困境;以创建“青年文明号”、评选“岗位能手”为内容的“号、手”活动,使广大青年爱岗、敬业意识得到加强,有 2个单位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优秀组织奖。通过实施“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组织青年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区有志愿服务组织500余个,“一助一”对子近2000个。
  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增强团的组织活力。以农村乡村屯的组织建设为重点,狠抓农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从团支部书记中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并兼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配置的落实工作,全区配置率达95%以上。年内发展团员2600余名,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500余名,发展党员 140余名。全区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红领巾架起友谊桥”手拉手活动,结成“一助一”互助对子3900多对。
  全区各基层团委,通过承包青年林、有偿服务、有偿劳动等活动搞创收,增强团的工作物质依托。各级团委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共划拨土地1000多亩。
                                    (陈 智)【思想建设】  团地委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大兴安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区有22000多名团员参加活动。9月,团地委结合全区搞活林场会议开展了搞活林场国有企业综合调研活动,下发调查问卷4000余份,形成《关于国有林场团组织发挥作用情况的调查》的调研材料。在大兴安岭精神教育活动中,全区各级团组织注重抓典型、树典型,推广和宣传典型,五四青年节期间,全区各级团组织共表彰先进青年典型1100人,宣传各类典型 150余个,团地委命名表彰10名“优秀青年突击手”标兵;团地委与地委宣传部、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我心中的兴安岭”读书竞赛活动,各级团组织结合答题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讲史活动、调研活动,使广大青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一步增强扎根兴安、建设兴安的积极性,有15000多名青年参与读书竞赛活动。
                                    (陈 智)【“号、手”联动活动】  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文明号活动开始于1994年,通过评选岗位能手和文明号,使青年爱岗敬业意识得到加强。1996年,团地委结合常年开展的青工岗位“学练赛”、“QC科技攻关小组”等岗位成材、岗位练兵活动,制定具有林区特色的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方案,将青年文明号活动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互为补充。重点加强窗口行业青年文明号评比、考核工作。团地委与金融、税务、邮电、电业、卫生、商业、粮食等单位联合成立青年文明号考评领导小组,对全区42个地级青年文明号、8 个省级青年文明号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评,有效地促进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开展。漠河县地方税务局西林吉分局、地区邮电局储汇科、加格达奇区地方税务局稽查分局被命名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地区邮电局、加区地方税务局二分局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优秀组织奖。
                                    (陈 智)【组织建设】针对农村团组织建设薄弱的突出问题,结合全省农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政策,坚持配备、培训、发挥作用一起抓,把配置工作作为推进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的首要任务和实施“服务万村行动”(为农村团组织及青年提供致富服务)的组织保证。全区99个行政村,有91个村按要求配备了团支部书记;新发展团员2600名;新经济组织建立团组织140个。推荐500 名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发展党员140 名。为加大团干部协管力度,团地委下发《关于对县级团委领导班子考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被地委转发至全区各级党委,文件下发后团地委跟踪问效,古莲河煤矿、漠河县等及时按职级选配了团干部,并有4个单位按时换届选举。6月18日,团地委与地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第二期跨世纪青年干部培训班,来自基层的49名青年干部参加了培训。
                                    (陈 智)【依靠科技致富活动】  1993年,团地委制定了“兴安青年依靠科技致富星火计划”。实施4 年来,已成为团的常项工作,具体为全区青年依靠科技致富活动。1996年,团地委把建立青年科技培训网络,推广先进实用科技项目作为致富活动的重点内容。 4月,团地委举办一期全区青年实用科技培训班,重点培训脱毒马铃薯培育和香菇栽培技术,30余名青年参加学习,有12名青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全区各级团组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43 期,培训青年3600人次,推广普及春夏王白菜、小麦新克早13号等新科技项目22项。地委转发了《全区农村青年科技活动三年规划》。8 月,召开全区农村青年科技活动推进会,交流了塔河县团委、呼玛县团委、加区团委抓此项工作的经验。在基层继续加大青年股份合作体(对农村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办实业)的创建和加快向乡镇企业的转化力度,全区创建股份合作体 700多个,43%的股份合作体具备乡镇企业建制。涌现出地级青年星火带头人 80名,兴安青年创业者40名,兴安青年致富能手32名,先进集体25个,省级青年星火带头人11名,国家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 名。
                                    (陈 智)【青年志愿者活动】  全区各级团组织通过实施“一助一”包服计划,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载体,在三节(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和3 月5 日,开展“温暖送万家”活动。松岭区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为一线职工送去手套、棉袜、书刊、饺子等,解决了一线职工生活和娱乐的困难问题,稳定了职工情绪。漠河县团委开展“帮助伤残人”活动;呼玛县团委开展“把欢乐带给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新林区医疗文化系统的志愿者,开展送药到山场和文化下乡活动。全区志愿者服务组织500余个,“一助一”对子近2000个,有2万余名青年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陈 智)【地区青年企业家协会】  大兴安岭地区青年企业家协会1994年3 月成立,始终坚持为林区经济建设服务,为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服务,为促进会员企业发展服务的宗旨。两年来,有14名会员参加省级培训,举办两期“跨世纪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66名会员,选派8 名会员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外国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有30名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地级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有10名获地级“十大兴安青年经济能人”称号,6名会员获省级青年企业家称号,7 名会员获省级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23名优秀青年经营管理者被省青企协吸收为会员。1996年,在会员中,广泛开展了振兴中小企业活动,使全区20余家企业走出了困境。青企协会员发展到122 人。
                                     (陈 智)【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   大兴安岭地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2年9 月。1996年,开展了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帮助一个青年生产经营者活动,实施科技生产、科技经营,全区结对37个,有效地促进农村青年生产者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致富观念。在“科普之冬”活动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入10个贫困村屯,送技下乡230 余人次,促进了农村依靠科技奔小康工作的深入开展。(陈智)林业局的筷子厂、食品签厂、炭厂、机修厂、制材厂等企业解决了筷子烘干、刨花板机械设备安装等难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届青年委员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共提议案12件,有8 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如呼玛县建立希望小学1 所等。举办了大龄青年联谊会,有24对青年喜结伴侣。
                                    (陈 智)【青年联合会】  大兴安岭地区青年联合会于1994年4 月28日成立,坚持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成才的宗旨,以5 年一届评选“十大杰出青年”为抓手,发现、培养、树立各条战线上有所成就的青年典型。1996年青年联合会接待来地区旅游观光的团体8个140余人。邀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四所院校1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兴企”服务团来地区考察,深入到加区和阿木尔林业局进行科技服务、校企对接,帮助阿木尔林业局的筷子厂、食品签厂、炭厂、机修厂、制材厂等企业解决了筷子烘干、刨花板机械设备安装等难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届青年委员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共提议案12件,有8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如呼玛县建立希望小学1所等。举办了大龄青年联谊会,有24对青年喜结伴侣。
                                    (陈 智)【少年军校创建活动】  1993年,团地委开展少年军校创建活动,逐步在全区各地创建少年军校。加格达奇区成立“少年小交警学校”,新林区成立“少年森警学校”,呼玛县、塔河县、阿木尔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分别成立“少年军校”。各军校都制定了校纪、校规、校旗,统一服装。常年坚持开展活动,如模拟射击、野营拉练、内务整理、国防意识教育等。各地党委、教委、团委、学校及驻军对少年军校工作给以各方面支持。1995年,全区呼玛少年军校现场会后,少年军校工作普遍推开。到1996年,建成8所军校,有近万名少年儿童参加军校活动。
                                    (陈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