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计划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
                                   编辑:齐明信
                    【综述】  认真贯彻落实省、地经济计划工作会议精神。把编制全区“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作为重点工作,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力量,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八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后经过多次咨询、讨论、修改,经地委、行署讨论通过印发。“九五”计划和2010规划全面分析了“八五”期间全区经济工作取得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全区经济发展优势及面临的困难,对全区“九五”及2010年各项计划进行了全面安排,确定了近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为全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强化投资管理,抓好重点建设。在投资计划的安排上,注意调整投资结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证投资重点向重点项目倾斜。会同建委、审计局、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了全区投资项目执法检查,对投资项目从开工至竣工验收各阶段审批情况,设计、施工情况,投资效益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特别是侧重于投资计划和投资许可证的检查工作,进一步整顿了全区建设项目投资秩序,理顺了各项投资关系。开展了全区“八五”期间投资重点项目效益调查,总结了全区近年投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教训,对“九五”建设项目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组成专项调查组,深入到呼玛团结水电站工地现场调查研究,与呼玛县委、县政府、团结水电站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共同磋商,研究筹资方案,并与省多次衔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最后以专题报告形式向地委、行署做了汇报,分析了项目上马与不上马的利害关系,远近利益和效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全区投资项目审批情况、全区危房与自来水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进一步做好投资管理工作。
  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地计委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3 月份开始就积极与经贸委密切配合,根据区域特点和外商投资投向信息,反复筛选引资项目,编制项目材料。6月份,参加了第七届哈洽会,会上,地计委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积极引线搭桥,组织项目单位与外商沟通洽谈,经努力,项目洽谈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极向省反映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争取政策倾斜。由领导带队组成了8个工作组,先后20次去省和有关厅局汇报工作,争取省的支持。1996年省对地区各种资金投入4090万元。加区自来水改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论证,省计委已下发文件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纳入1997年计划安排;北芪神集团列入到省第一批农村产业龙头企业47户中第 9位,享受优惠政策;塔林西水电站、加格达奇机场扩建、马铃薯综合开发项目均列入了省“九五”及2010年规划。
  以地委提出的大力兴办开发性农业为目标,地计委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区农业发展规划、马铃薯综合开发规划、地区脱毒种薯基地开发的予可行研究报告、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予可行研究报告。
  充分发挥计委的宏观调控,协调服务职能。召集有关部门会议14次,理顺关系,平衡指标,协调发展。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先后组织14个工作组,对全区的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许可证管理、乡镇工业小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工资计划、农转非管理、农业开发、外资企业、物资运输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部门意见为领导决策参考。
  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每季度末,地计委各科室对国民经济各项计划执行情况全面跟踪问效,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分析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对下步经济运行提出措施和预防。全年提出4次宏观经济分析材料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出了4期《大兴安岭经济运行》刊物,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服务。
  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7783万元,比1995年增长 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244 万元,比1995年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5604万元,比1995年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9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0.7%。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7.7%、53.6%、38.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16元,比1995年增长20.9%。
                                    (吕久利)【林业计划执行与调整】  林业计划执行情况。林业森工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实际完成230 900 万元,是“九五”计划的112.1%,年度计划的129.4%,比1995年增加5.5%,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5000万元,比1995年增加6.4%。分战线总产值实际完成为:木材采运129 000万元,占55.8%,完成“九五”计划111%,年度计划的118.6%,与1995年持平;林产工业33 700万元,占 14.6%,完成“九五”计划的99%,年度计划的104.9%,比1995年增加13.4%;多种经营为54 400万元,占23.6%,完成“九五”计划的113.8%,年度计划的159.9%,比1995年增加19%;营林为13800万元,占6%,完成“九五”计划的173.5%,年度计划的139.5%,比1995年减少3.7%。工业销售产值完成209 440万元,比1995年增长7.9%;木材生产完成358万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97.5%,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减少6.5%;锯材加工完成1.8万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40%,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减少8.8%;胶合板生产完成2 600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43.3%,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减少34.7%;纤维板生产完成3500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50%,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增加2.9%;刨花板生产完成5 599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23.8%,年度计划的140%,比1995年增加97.6%;地板块生产完成0.7万立方米,完成“九五”计划的31.1%,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增加25%;卫生筷子生产完成13 400万打,完成“九五”计划的107.4%,年度计划的102.6%,比1995年减少4.7%;发电量完成255 000千千瓦/日,完成“九五”计划的80%,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减少9.1%;原煤生产完成62.7万吨,完成“九五”计划的62.7%,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增加23.2%;营林生产中造林完成8 420 公顷,是“九五”计划的99.4%,年度计划的102.8%,比1995年减少25%;成林抚育完成66 567 公顷,完成“九五”计划的85%,年度计划的100%,比1995年减少0.4%。全员价值劳动生产率为1.4万元,比1995年提高1.1%。
  林业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实际完成总投资为29 880.7万元,其中森工经营性投资113 02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森工非经营性投资18 0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林业预算内(防火专项)投资8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伐区道路延伸费3667万元,完成计划的96%;集体自筹资金293.5 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产品、产业调整实施情况。木材产量由“九五”限额的 391.4万立方米调减到358 万立方米。古莲河露天煤矿年内已完成投资9 378.9万元,产量45万吨,产值4 457万元。古莲河煤矿坑口电站已建成投产,年内发电量达33 528千千瓦/时,产值 264.9万元。十八站造纸厂可研报告经林业部审查通过,已报国家计委。项目总投资69 679万元。资金落实情况是:投资公司5.6亿元。外商投资1 001.7万美元,自筹资金1.1 亿元。塔河电厂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报林业部后,审查通过,已报国家计委审批。图强华夫板厂项目建议书已报林业部批复,投资规模15 613.58万元,可研报告报林业部审批。农林复合经营力度加强,1996年农业新增面积78 030亩。
                                     (刘 东)【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思路】  在大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0年如期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9.2%。
  一、加大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力度,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由目前的6:66:28调整到8:60:32。建立起区域经济的新格局。(一)积极发展主导产业。1.不断强化营林基础地位;2.稳步增加木材产量;3.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二)优先发展基础产业。1.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2.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3.进一步发展电力和邮电通讯业。(三)大力培育多种支柱产业。(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乡镇企业、地产工业。
  三、采取迂回战术,重点发展非国有经济。
  四、大力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五、实施重点工程战略,抓好骨干项目建设。(一)优化投资结构;(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三)提高投资效益;(四)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六、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宋建村)【年内重点项目立项、开工、竣工】   新立项的重点项目——大兴安岭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该项目是充分发挥地区马铃薯的优势,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主导项目。项目总投资为9 447.50万元(含509.78万美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8 447.56万元,流动资金1 00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19年。年产精淀粉1 万吨,需马铃薯63 000吨。省计委对该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现正进行考察设备等前期工作。
                                    (王树兴)【“八五”计划执行情况】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6.0%,与1980年相比翻了1.50番:“八五”期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 023元,平均年递增4.3%,与1980年相比翻了0.96番。农业生产总值2178亿元,“八五”期间平均年递增7.9%,与1980年相比翻了2.14番。工业总产值达20.3亿元,“八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7%,与1980年相比翻了0.94番,其中:森工工业产值17.4亿元,“八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2%,与1980年相比翻了0.8番;地方工业产值2.8亿元,“八五”期间平均年递增4.0%,与1980年相比翻了2.22番。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瓶颈制约”有所缓解。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4.商品流通繁荣活跃,市场体系在逐步完善。5.科技和教育成效显著,各项事业全面发展。6.居民收入增加,城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7.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得到了全面的推进和不断深化。
                                    (宋建村)【“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已按期实现翻一番的基础上,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通过10年的努力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雄厚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确保经济总量和效益全面增长;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00年达到小康,在下世纪初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力争把大兴安岭建设成全省最文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要在实现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全区政治、经济的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总体部署上分为前5年与后10年两个阶段:
  一、“九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总量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9.2%,比1980年翻2.13番,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16.5%、7.8%、1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 000元,到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2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
  (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三次产业的比重由目前的6:66:28到2000年调整为8:60:32。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到200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0万美元;5年平均增长49.6%。边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00美元,5年间平均增长74.1%,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0.4%。
  (五)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15.6%,到2000年实现46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4%,到2000年实现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平方米。物价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下。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2000年,人人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08岁。
  (六)社会发展。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6‰以内,全区人口不突破57.2万人。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初步实现全区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共进和持续发展。
  二、在实现“九五”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10年把全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各项事业发达的地区。
  10年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新的倍增。到2010年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8.1%,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11元。
  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8.3 :55.6:36.1,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的外向型大大提高,形成外向型经济新格局。服务高效、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九十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文化、旅游、体育、娱乐设施完善;卫生保健体系健全。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01%。以内,到2010年人口总量不超过62万人。建立起基础稳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宋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