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
气象
气 象【综述】 1996年,全区各级气象部门运用气象科学理论预报天气变化,为林农工生产、森林防火以及人民生活服务。开展倒开江预报、暴雪落区预报、大风高温预报、农业产量预报等项业务,并适时发布气象警报。其中,36项决策服务任务全部完成,16个重点服务项目准确率81.3%,农业产量预报准确率95%以上。印发专题服务材料5090份,不定期指导预报50余份。
坚持举行测报“百班”、“二百五十班”竞赛,“五能、七能观测员”和“五好预报员”的考试评比活动。 1996年,全区测报质量继续保持前一年0.2‰的历史最好成绩,测报总错情数7.5个,较上年减少2.1个,消灭了重大错情。气表审核错32个,较上年减少34个汽表上报及时率100%。塔河县、阿木尔林业局、呼中区、呼玛县 4个县(区、局)的测报错情率连续两年保持0.0‰年内,各台站测报人员全部通过五能考核,达到地级七能标准的占30%,“百班”无错情人数增至 17人。1996年9月,在全省第五次“全能观测员”暨第一次“优秀审核员”竞赛中,地区气象局代表队夺得团体总分第一,个人总分第一,单项成绩两个第一,参赛 5名选手均进入前 10名。至此,全区省级“全能观测员”8名,获国家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的4人(即二百五十班无错情)。
全区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经过近4 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三个板块”(基础业务、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的总体格局,收效显著。1995年10月25~28日,在加格达奇区召开了大兴安岭地区气象行业管理(简称行管)工作第一次会议和地区气象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防火、营林、农业、水利、邮电等协作单位及地局和各县(区、局)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行署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刘世常到会讲话,全面部署工作任务,明确表示行管工作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并将行管机构与学会组织有机结合,协调运作。年底,全区气象精神文明建设达标率在 85%以上,地局党支部连续四年通过上级党委的标准化党支部验收。1994~1996年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连续三年被黑龙江省气象局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科室”称号,累计有20余人次受省、地表彰。
(周 罡)【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1996年,全区各级气象台站结构调整本着“稳定加强基础业务,巩固发展科技服务,开拓搞活科技产业”的原则,逐步将事业结构划分为三块:基础业务,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1993年,地局作为试点单位,成立大兴安岭龙庆经济贸易开发公司和大兴安岭华云科技开发公司。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人员队伍(大中专毕业生10人,工程师2人,高工1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当年收入16.4万元。1994年,结构调整由试点全面铺开。 1995年3月,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基础业务人员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人员通过签订目标责任承包合同,实行差额预算的管理方式。1995年,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年创收总额增至29.28万元,全面完成省定创收指标。 1996年,突出抓好队伍调整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和完善,基础业务人员确保工资的 90%,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人员保工资的60%,管理方式不变,但力度加大。地局基础业务为第一块,确定为6个科室:办公室、业务科、人事政工科、预报室、卫星雷达站、观测站,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为二三块,包括两个中心在内共五个部:装备维修中心、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广告服务部、礼炮庆典服务部、避雷检测服务部。全区台站“三大块”基本框架中各块人员比例已达到省局定岗定员标准。1996年创收21.8万元。
(周 罡)【气象台站网络建设】 截至1996年底,大兴安岭地区设各类气象站8个,其中国家基准站1个(漠河县),基本站4个(呼玛县、塔河县、新林区、加格达奇区),气候站3个(漠河乡、呼中区、阿木尔林业局)。地(市)预报服务业务系统[ 简称地(市)系统] ,使基层台站能实时获取大量气象信息,并能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大大提高了预报质量和服务效果。地(市)系统通过与省气象台广域通讯网联通,且在地市Nove11局域网支持下,基本实现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传真图、格点资料等的处理与加工,成为一个集地(市)级气象台通讯、预报、服务、管理业务于一体,比较自动化、客观化和定量化的综合性业务系统。可以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气象信息、情报服务;进行专题分析和技术咨询;对过去和将来的气候进行评价和预测;为用户提供资料检索、出证;针对农、林、渔等行业预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1988年 7月,地区气象局利用西德援款建成省对地、地对县三级无线通信网。组网使用FT-757GX全制式短波收发讯机,用以保证各级气象台站间政令畅通及彼此业务联系。
(周 罡)【新技术应用】 1988年9月,地区气象局建立全国第二家气象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同时设713天气雷达站,合称卫星雷达站),1993年4月进行了更新换型。其硬件由抛物面天线、WT-7型接收机、Dc/486和大屏幕显示器等构成,软件是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微机处理系统。软件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处理,以菜单方式控制完成HRFF数据实时接收、显示、存储和数据预处理、轨道预报、地标导航、图像处理及植被指数计算、火灾监测、积雪监测、水灾监测等应用处理功能。截至到1996年,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共接收卫星轨道信息上千条,为地区防火指挥部提供火情信息百余次,超前发现火灾60次,且火点方位准确,避免多起重大山火的发生,对于减轻森林资源损失、减少扑火资金及扑火人员伤亡做出较大贡献。
(周 罡)【9210工程建设起步】 1992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1985~1995年计划中150个中型项目之一——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简称9210工程),是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采用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程控交换和人机交互处理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地市以上气象台建立以卫星通信为主,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相结合的现代化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可实现气象信息共享。大兴安岭地区9210工程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共分三期进行,一期(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为设计施工时期,二期(1997年10月至 1998年2月)为技术培训时期,三期(1998年2月至5月)为安装调试运行时期。全部工程共需经费89万元。1996年,地局9210工程VSAT小站(卫星通讯地面站)建设配套资金30万元全部到位,并已完成施工图纸设计。机房筹建,技术装备安装等工作正积极有序地进行着。
(周 罡)【气候评估】 1995年11月至1996年10月,全区气候特征:气温偏高,降水量大,大范围灾害性天气较少。年极端最高气温32.3~35.1℃,最低气温,岭南和塔河-39.5~-44.4℃,新林、呼中-41.8~-45.5℃,漠河 -45.5℃。春季多数地区终霜拖后,局部大风日数大增。岭南终霜比正常晚10天至5月26日~6月5日,岭北晚10~17天至6月6日~6 月7日。塔河大风34天,比常年多26天。夏季全区普遍大量降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积温迟至 8月31日,总值15℃~22℃,9月上旬末有效积温比常年高12℃~37℃秋季气温偏低,降水较常年偏多,秋霜偏早。与常年相比,新林区、呼中区、阿木尔林业局9月份降水量偏多9.9~19.5毫米。10月阿木尔林业局、加格达奇区降水量多出3.4~7.1 毫米,漠河(较常年少5.3毫米)以外其余各地均多出13.2~19.1毫米。秋霜除呼玛县9月11日正常出现外,其它地方都提前4.8天于9月2日即开始。1996年,全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暴雨和冰雹。7月10日加格达奇区降冰雹,最大直径5毫米,部分大豆受灾。7月17日、27日,呼玛县、阿木尔林业局先后降暴雨,分别日降水达 52.2毫米和52.7毫米,但均未造成重大损失。7月22日加格达奇降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日雨量116.5毫米,雨后甘河河水暴涨,部分农田受灾,交通中断持续1 周时间;8月7日加格达奇区再降大暴雨,日雨量 79.0毫米,河水又一次上涨,道路再度受阻直到8月11日。由于春秋两季雨水充足,火险等级小,林区无大火灾发生。
(周 罡)【气象服务】 气象防火防汛服务多年来成效卓著。春秋防前期及时发布天气火险趋势分析,防火期内严格业务值班制度,卫星遥感全天开机,随收随送。1996年,春防期间,地局向地区防火指挥中心共提供火点方位准确的火情信息20多次(包括点烧防火隔离带),有 6次属超前性服务;预报服务人员发布不定期预报10余次,准确报出各重大天气过程,坚持每天向防火部门汇报短期天气变化情况。1996年防汛关键期业务人员坚守岗位,连续准确预报出重大转折性天气。通过传媒对公众发布防汛信息。优质防汛气象服务为地区领导科学指挥防汛救灾起到决策参谋作用。地区各台站普遍开展年度预报、春秋防预报、播种期预报、终霜和秋霜预报、最佳育苗期和移栽期预报、防雹增雨服务等林业系列化服务。年初,气象部门制作的年景分析及主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情报,为政府领导趋利避害,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组织防灾抗灾提供了决策依据。1995年,地局年度长期预报,并把气象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主管部门,秋后,虽大豆减产,但小麦获大丰收,全区粮、豆、薯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1995~1996年,呼中林业局为当地苗圃育苗、起苗、幼林培育提供霜冻预报,经济效益达10万余元。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和气候区划细划、区域性气候特征和旱涝规律、贮粮过程中的气象问题等多项农业气象适用科技研究皆取得较大进展。地局科研人员1987年成功研制出“计算机农作物产量预报系统”,经过后期的完善,每年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都在95%以上。为有效抗御农业的干旱、冰雹危害,1987年呼玛县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配备一门双筒三七高炮。 1996年6月6~7日呼玛县气象局先后两次实施降雨作业,降水78毫米,大大缓解农田的严重旱象。自1992年开始,地局连续5 年向总后嫩江基地某农场提供人工防雹、增雨专业服务,获良好效益。据统计,全区农(林)业气象服务效益与投入之比 31.4:1。仅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一项,累积受益面积达140万亩,直接效益800多万元。开拓报纸、电台、电视台广告、礼炮气球庆典、避雷检测等市场,1996年,共签订有偿服务合同85份,金额31.5万元。纯收入7.06万元。尤其是礼炮气球庆典部主动占领市场,年获纯利润2 万元。
(周 罡)【气象学术研究成果】 大兴安岭地区各级气象部门经历30多年的发展,气象学术研究工作取得多项重大成果。1992年9 月13日,《我国温带、寒温带针叶与针、阔混交林区多因子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系统》一文,入选首届亚洲火灾科学与技术会议,大会宣读后收入论文集。1988年,《大兴安岭农林气候资源及其区划》通过专家鉴定,获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局与消防部门配合,于1993年完成《城镇火险等级预报系统》,获省科协科学进步四等奖和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展交会“优秀青年科技成果奖”。1996年,地区气象学会组织全区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针对“大兴安岭农业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这一主题开展学术攻关,撰写出《大兴安岭的气候变化与农业》、《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及开发对策》、《大兴安岭地区春小麦、大豆典型丰歉年气象条件分析》等8 篇实用价值颇高的学术论文,其中《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气候的优势》一文参加了12月中旬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并收入论文集。1996年12月24~25日,“1996年度气象学会交流会”在地区气象局召开,来自局直各单位,县(区、局)及行业站(营林气象站)的28名论文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9篇,内容涉及天气预报,农业气象,营林气象,防火气象等10多个领域。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4篇。一年来提供《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等10余篇气象科普稿件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和关注。
(周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