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

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

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



                 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概况】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地区西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是中国最北部的县,素有中国“北极村”之称。东、南、西分别与塔河县、呼中区、额尔古纳左旗和右旗为邻,北隔黑龙江与苏联相望。县境南北宽约150公里,东西长约245公里,境域总面积 18233平方公里。西林吉林业局与漠河县政企合一。
  全县有 6个镇,1个乡,共有8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屯,西林吉为县城所在地。全县境内有三个林业部直属林业局,一个地属林办煤矿,全县居民21515户,总人口8500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800人。总人口中有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土、苗、畲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人。
  漠河是以林为主的县,在18233平方公里中,西林吉林业局476265公顷,图强林业局402449公顷,阿木尔林业局为 555606公顷。在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中全县过火总面积85万公顷,灾后活立木总蓄积11839.27万立方米,各种优势树种比重樟子松占6.74%,落叶松占75.54%,白桦占16.92%,山杨占0.40%,杨树占0.08%,柳树占0.16%,云杉占0.03%,其他树种占0.13%。其中西林吉林业局有5个主伐林场,1个地方经营林场,年产商品材33万立方米。漠河县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年产黄金逾万两之上,年产原煤30万吨,其它未开采矿种还有近20种。
  漠河县有丰富的土地、水利、森林、矿产和旅游资源,形成了黄金、煤炭、林木、白灰、饮料“五色经济”基础,在不断引进人才、外资和科学技术的同时,制订了具体措施和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使全县工业、农业、矿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王树才)【综述】  1996年,漠河县(西林吉林业局)以深化改革总揽全局,认真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和调整产业结构等项工作,使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有所提高。
  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打破干部、工人、知青工的身份界限,量才用人,使能者上、庸者下,淘汰了18名干部,使其做工人工作;在工资分配上实行了岗位工资制度,工资分配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对小企业实行了体制改革,采取拍卖、租赁、合作经营方式对全局22个小型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基本达到了扭亏增盈的目的。
  在加强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利用这些规章制度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岗位乃至每个人的行为。二是建立严格地考核奖惩制度。林业局分管战线领导连续三个月分管战线有 20%的单位完不成任务的,本人向县委和地委写出辞职申请。同时对基层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完成任务好的前两名给予党政班子领导奖励一级浮动工资,连续三个月获得前两名的给予整个班子一级固定工资;连续三个月考核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党政班子全体就地免职并不允许易地做官。三是精简人员,本着高效实用的原则,共精简机关人员和辅助生产人员1874人从事一线工作。
  在县局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共投资1114万元用于结构调整。新上了集成材生产线,现已具备规模,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南韩等地。林产工业实现产值629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多种经营实现产值25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个体工商户达到2100户,销售总额实现13 9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3%和26.3%。新地开荒4000亩,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1337. 6万元,比上年增长43%。“5.6”火灾后,森林资源恢复一期工程通过了林业部检查验收,营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防火工作已连续九年无重大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明显加强。深入开展了木材生产流通领域的专打斗争,使乱砍盗伐和偷拉私运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全年完成木材生产33万立方米,为年计划的100%;单位生产成本240.O0元/立方米;利润总额累计1810万元,为年计划的119%;木材销售231125立方米,为年计划的70%;平均售价385.60元/立方米,比计划低21.40元/立方米;上缴款累计1809万元,完成了上缴任务。
  1996年漠河县的农业生产,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全县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 1337.6万元,比上年增长43.3%;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5元,比上年增长10.2%。粮豆总产1943吨,其中小麦600吨,按农村人口3000人计算、除去口粮600吨外,尚有一部分用于种子。燕麦、大豆、玉米也基本满足农村需要。香瓜、西瓜、蔬菜的面积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夏季蔬菜的自给率90%。价格稳中有降。
                                 (郭亚军 邹恒森)【农业机械化】  漠河县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技术推广、农机培训、安全监理、农机供应、机械维修、代耕代收广泛开展,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正发挥着作用。到1996年末,漠河县农村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小型拖拉机 312台,各种配套农具360台,联合收割机16台,各种农机具完好率平均84%。各项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分别为耕整地92%,播种89%,中耕75%,收获78%,田间运输 85%,达到了全省田间作业基本化标准。
                                    (李淑珍)【良种繁育推广】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漠河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小麦的主栽品种有新克旱九号;大豆的主栽品种已不是单一的漠河一号、北呼豆,已逐步引入了东农40、黑河12等新品种。1996年漠河县首次大面积种植玉米,采用的品种有德国孚尔拉,国产海玉五号,边 3—22,均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蔬菜应用的种子较多,黄瓜以长春密刺、新泰密刺为主,蕃茄以东农704 、毛粉 802等为主。秋白菜一般为牡丹江二号、三号,萝卜有冬青、冬红品种,甘蓝主要有中甘十一、京丰一号等。漠河乡、兴安镇已初步建成漠河县的麦豆、蔬菜生产基地,产品除了自给自足外,还供应了林区市场。
                                    (邹恒森)【典型示范】  1996年,漠河县农业生产取得优异成绩。农业生产刚一结束,县农业部门就对漠河乡农民宋德志、陈国义的典型经验做了总结介绍。
  宋德志,漠河乡从巴彦县聘请的种田能手。他相信科学,率先垂范,在他承包的土地上进行了玉米大双覆和大豆“垄三”栽培试验。他的玉米大双覆主要措施是采用优良品种“孚尔拉”适时播种,坐水催芽,亩保苗株数控制在3500株左右。拔节期亩追施尿素4—5公斤,拔一次大草。亩产550公斤,他选用黑河12优良大豆种,亩产125公斤,是全乡平均水平的127.5%。
  漠河乡农民陈国义采取温室育苗大棚移栽种植甜瓜,抢前抓早,4月1日开始育苗,5月1日定植于大棚,6月23日已大量上市,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平均价格每公斤10元左右,一栋400平方米的大棚纯收入8000多元。
                                    (邹恒森)【农资供应】   1996年,漠河县成立了“漠河县农资公司”,与农业局种子公司合属工作,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全年共为农民提供优良小麦、大豆种子12万公斤、蔬菜种子2000余公斤,以及辛硫磷、敌敌畏等杀虫剂1000公斤,百菌清、多菌录等杀菌剂1000公斤。此外,还购进了棚膜5吨,地膜3吨,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邹恒森)【水利、防汛】  到1996年底,漠河县共治理小涝区 4处,治理面积2227公顷,机电井保有量3眼,解决2000人和8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25亩,水政、水资源管理有进展,共发放取水许可证 80本,城乡年用水量354.6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9.2万立方米、地表水255.4万立方米。
  到1996年底漠河乡护岸工程1.2公里,保护耕地7600亩、1351人;先锋堤0.6公里,保护耕地1760亩;洛古河以路代堤2.8公里,保护耕地840亩、161人:兴安镇黄花岭堤1.7公里,保护耕地1275亩、126人;大河西堤1.1公里,保护耕地2960亩、405人;西林吉堤6.4公里,保护人口36528人。
  漠河县成立防汛指挥部,县长任防汛总指挥,在水利局设防汛办,制定了超标准洪水预案,规定了撤离路线,落实了领导分工包片责任区,落实防洪应急物资100吨,抢险队伍1000人,抢险车船72台(艘)。汛期气象部门定期向指挥部报告天气情况,设专人观测水情,昼夜值班值宿,汛期中电台昼夜开机,各乡镇成立了分指挥部,在全县防汛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未发生重大灾害,安全渡汛。
                                    (刘洪阁)【水产管理和生产】  1996年漠河县水产站制定了全县渔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了禁渔期公告,规定了禁渔时间和处罚办法等。张贴到集贸市场等繁华地段,下发到沿江各村屯。全年共发放渔业许可证52件。协助工商、公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一年沿江未发生违犯公告事件,受到省里好评。
  水产技术推广,继1985年高寒地区水产养殖获得成功后,不断加大推广工作力度,品种由当初的鲤鱼、鲢鱼发展到鲫鱼、鲶鱼等冷水鱼类。1996年,养殖水面1025亩,年产量5000公斤,产值10余万元。
                                   (田福合)【漠河县气象局、站】  漠河县气象局原位于漠河乡,站名为“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是中国最北部的一座气象站,有职工21名。
  1990年局、站迁入漠河县城西林吉镇。原漠河乡气象站更名为北极村气象站。
  1992年改用先进的数据传输系统(75=7电台),提高了传输速度,减少了漏报。
  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天一小时观测一次,项目有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降水、积雪深度、雪压、日照、小型蒸发、空气温度、湿度、地面温度、曲管地温、深层地温、冻土及一级日辐射观测。
  1987年“5.6 ”大火之后,漠河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逐步走向正轨,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县域。十年来,在全局职工共同努力下,大力开展公益服务,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为漠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树森)【森林防火】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给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十年来,县委、县政府、林业局以及全县人民时刻牢记惨痛教训,深刻认识到森林防火工作与林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把森林防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做到前事不忘,警钟长鸣,连续十年未发生人为火灾,森林防火工作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
  扩大编制,充实力量。 “5.6”火灾后,成立了由县长任总指挥的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并有一名副处级防火专职副指挥。设置了正科级建制的防火办公室,配备了9名科级干部,16 名工作人员,组建了 80人的快速扑火队和150人的护林队。各场、乡、富克山林区,也全部设立了防火指挥部,配齐了专职工作人员,基层单位也成立了防火办事机构,组建了骨干扑火队。另外县(局)防火办组建了1047人的基干扑火队和1162人的群众普通扑火队。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十年来,县局每年把森林防火的投入纳入计划,新筑防火公路89公里,新建防火检查站5 处,新增贮木场防火用水井3 眼,新建防火瞭望塔13座,修塔道48公里,新建防火飞机场1 处,新建林火气象站2 处,购置电台16部,对讲机21部,中继站3 处,增加防火指挥车、宣传车、飞机加油车和充电车、运输车、推土机等设备8 台,摩托车12辆,增加风力灭火机145台,水枪200支,二号工具2500把,购买汽油机水泵21台,水龙带3800米,安装固定和流动水罐20个,改装J—50水车13台,增加了微波通讯设备。
  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把整个施业区划分为8 个责任区,县防指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都与各责任区的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这8 个责任区,由8 名副处级干部分片包干,并按照“四长负责制”的要求,形成了层层承包,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在划分责任区的基础上,采取以区划片、以片划段、以段定点、以点定人的作法,使防护区内的每一条沟系、每一座山头、每一块林地的防火责任全部落实到人。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防火意识。每年在春秋两季都召开防火工作动员大会,防火期内,除了有组织地进行“5.6 ”反思活动外还深入到场、乡、村、屯、野外作业点进行防火宣传。平时采用宣传画、标语、防火知识竞赛、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全县开展“六个一”的活动,即每户有一份防火公约,每个职工写一份防火保证书,每个居民区有一名防火宣传员,每个单位有一个防火宣传小组,每一个单位包一个防火宣传责任区,每一个野外作业点立一份防火教育责任状。
  狠抓火源管理,坚持依法治火。防火实质上是防人。每年进入防火期,特别是戒严期,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各自的责任区,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进行清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作业单位,坚决清除出山。坚持依法治火,形成“有烟必查、违章必罚、违法必抓”的严肃气氛。
  从1994年起,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秦志强)【黄金公司】  漠河县黄金公司建于1983年8月。有职工589人,其中干部34人,工人及合同制工人306人,知青工24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人,具有中、初级职称的21人,外聘地质工程师1人。公司固定资产3968万元。有5条100立升采金船,其它机电设备134台套。
  1996年黄金公司采矿79万立方米,剥离47万立方米,黄金总产量4000两。
  黄金公司经理王凤山,1994年8 月调入黄金公司任经理,1995年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当年公司扭亏为盈19万元。1996年公司实行股份承包,成本倒推,年度纯利润102 万元,为漠河县黄金公司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俊辉 张 帆)【中心苗圃】 西林吉林业局中心苗圃1976年建立。1991年春正式投产,总投资850万元。
  是集育苗生产、科学研究、种子调制、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国最北部一个大型标准化苗圃。占地总面积423.6亩,其中生产用地317.4亩,设计年生产能力2200万株。
  1996年经营规模3500万株,出圃合格苗木1500万株。有全民所有制职工68人。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
  到1996年末,累计生产各类苗木4.2亿株,其中提供上山造林苗木1.3亿株,为林间苗圃和群众育苗提供一年生换床苗2亿株,在本局造林苗木自给有余的情况下,向其他兄弟局销售3900万株。
  苗圃几年来共完成科研课题27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 2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部分科研成果在全地区育苗生产中推广应用。
  苗圃有机械设备32台套。喷灌设备可覆盖全部生产用地。固定资产总值达7459万元。
  自1991年以来,苗圃先后荣获各种荣誉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地级10项,县级8项。全国劳模1人,地级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县级拔尖人才2人。
                                (刘树元 李万奇)【西林吉贮木场】  西林吉贮木场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西北部,坐落于大林河左岸,西林吉火车站北2公里处。
  西林吉贮木场,1972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30公顷,直接使用面积20公顷。 1987年5月6日,漠河县境内发生特大火灾,贮木场生产设施全部烧毁。大火扑灭后,恢复重建,年设计贮木生产能力24.2万立方米,最大库容量28万立方米,有一条大铁专用线,全长2650米,选材输送带4条,全长1800米,归装绞盘机24台,卸车龙门吊2座,200千瓦发电机组4组,固定资产2169万元。全场有职工109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贮木场下设5 个造材生产工段和检尺队、经警消防队、电站、检修所、包装物、锯材加工车间、多种经营段、后勤等14个基层单位。贮木场主要生产原木和综合板方材两类产品。承担前哨、河东、河湾、金沟4个林场 26万立方米木材生产、缴库、检验、支拨任务。综合板方材年生产能力 1万立方米。贮木场按林业局销售部门的指令,按用户申请到场的车皮,凭木材调拨令为用户办理木材、综合板方材等产品出库手续,并负责装车服务。
  贮木场进一步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对五个生产工段的材料费、计件工资实行承包;对锯材加工实行质量工资条块包干;对辅助生产单位实行岗位工资;对后勤食堂、浴池、理发室、蔬菜大棚实行开放经营,自负盈亏,工资脱钩,定额缴费;对每个单位负责人实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思想政治工作双百分考核,完不成任务免去负责人职务,完成任务按考核规定给予奖励。
  建立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木材生产管理办法》、《木材销售管理办法》、《物资能源管理办法》等20项管理办法和制度,贯穿于全场各项管理工作之中。
  产品质量管理实行日检查、日考核、日分析制度。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把关的质量管理体系。1996年原条出材率90%,坏材不带好材合格率98%,造材合格率98.5%,长级准确率98.5%,径级准确率98%,等级准确率98%,账货相符率99.8%。
  1996年木材生产309562立方米,完成计划的103%;木材销售393765立方米;装车载量58.5立方米/车,比计划58立方米/车,提高0.5立方米/车,节余车皮350节,装车质量100%;综合售价320.97元/立方米,比上年356.83元/立方米,降低35.94元/立方米;经济材比重63%;优质材比重23%,比上年提高0.7%,单位成本16.74 元/立方米,比上年降低0.67元/立方米。
  1987~1993年,贮木场连续六年被林管局授予“最佳贮木场”称号,1989~1994年,连续六年被林业部授予“最佳贮木场”称号。
                                    (张学君)【漠河乡】  漠河乡位于祖国最北端黑龙江上游南岸。沿黑龙江边境上自思和哈达,下至古站岛,东西长176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
  漠河于1860年建村。又名墨河。发源于内兴安岭,北流入黑龙江,河水黑如墨色,漠河即由该河名称演变而来,此河现已干涸。1958年7 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将经几个年代兴建的原“漠河县城”洗劫一空,人们又开始重建了现在的村镇。
  漠河乡山峦起伏,海拔296米,一般降水量300~500 毫米,最高气温35.10C,最低气温-52.3℃,平均气温-4.90C.无霜期90天左右。全乡居民845户,共3048人。驻有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邮电、工商、税务、财政、金融、武警、公安等28个单位。漠河乡政府辖区三个自然村屯。北红村距漠河乡120公里,洛古河村距漠河乡 80公里,乡政府设在漠河村。漠河县漠河林场场址,西林吉林业局漠河综合林场场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地磁台台址,均建在漠河乡政府所在地。
  漠河乡耕地15000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燕麦、黄豆、土豆、玉米、瓜果蔬菜等。自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1996年人均收入2513元。乡办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雪糕棒厂经过技术改造,年产雪糕棒500吨;砖厂一家,年产红砖200万块,28家旅饭店,8家汽车运输专业户。
  漠河乡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杨树、柳树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石灰石、石墨、铁、铝等矿藏。江河盛产名贵淡水鱼,主要有细鳞鱼、哲罗鱼、鳇鱼、狗鱼、白鱼等20余种。
  漠河乡已被批准为乙级旅游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迷人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数万人的国内外游客,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1996年,全乡农村总产值 93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3.1%,牧业收入占 7.2%,林副业收入占32.1%,渔业收入占5%,乡办企业收入占26.3%,其它收入占 16.3%。1996年农民人均收入2513元,年递增为27.2%。
                                    (李彦贵)【西林吉镇】  西林吉镇建于1970年。县址设于西林吉镇。西(西林吉)满(满归)公路南北纵贯县城,嫩林线铁路沿大林河北岸横过城区。西林吉镇政府下辖14个街道居民委,有住户5864户,人口 32672人。直属一个黑山村,有村民86户286人。
  西林吉镇党委下辖13个基层党支部。镇内驻有科级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165家。驻有81690、武警、森警、边防部队。
  1996年西林吉镇根据漠河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要求,对党政机构进行了调整与合并、将原有的14个部门合并为“四办一所”,即党委办、政府办、经济办、社会事务办、财政所。核定编制26人。副科级环卫园林大队独立编制142人。
                                   (李玉峰)【城镇园林化建设】  1996年西林吉镇全镇22条主要街道四旁绿化2 万株绿树,1000平方米草坪。草坪由环卫园林大队负责种植和管理,每年培育20余品种8 万余株鲜花,除中华路和振兴路栽植4.5 万株外,其余供给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四旁绿化任务分解到各企事业单位。包成活包管理。全镇园林管理实行各企事业单位门前与院内承包形式(包绿化、香化、美化、病防、管理)。每年都在春季绿化、美化、香化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开展植树、种草、栽花活动。本着“自己城市自己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将园林绿化、美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城乡建设结合。全镇涌现出一批先进典范,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李玉峰)【劲涛镇】  劲涛镇位于漠河县城东部,距县城60公里,有嫩林铁路通过,与嫩漠国防公路相通。
  劲涛镇属于林业新兴城镇,又是国家中型林业综合企业阿木尔林业局所在地,全镇总人口90%是林业职工和家属。镇内居民1424户,总人数6453人,有汉、蒙古、回、朝鲜、满、土家、达斡尔、鄂温克、锡伯9个民族。劲涛镇有街道8条,巷道 40条,划分14个居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主要街道有拥军、旁山、大庆、反帝路,北一、北三、北四街。
  劲涛镇政府就坐落在镇中心。固定资产 465万元(含集体所有制企业),有全民所有制(含合同制)职工30人;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216 人。有13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镇政府现辖三所一办、即财政收费所、土地管理所、食品卫生检疫所,一个乡镇企业办。镇办集体企业6个。
                                   (县档志办)【图强镇】  图强镇位于大兴安岭北坡,阿木尔河横穿镇内。总面积5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6189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80307 平方米。有光明路、图强路、奋斗路、东一街、西一街、宏图街、中心街、建华街、中华街、兴华街、中华创业街、青年创业街。辖10个居民委,居民3880户,总人口15371 人。有汉、蒙、壮、满、回、朝鲜、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10个民族。
  交通方便,嫩林铁路樟古段横贯本镇,运送木材公路、防火公路连接各林场、农场、通往外地。
  1996年全镇的企业有进展。图强镇的永胜木器厂,有木材加工设备大小 6台件,生产加工能力年5000立方米,1996年加工销售额15.4万元。镇供销合作社,获利近万元;镇涂料厂获利1.35万元;酱菜厂获利3.8万多元。冷饮厂收入8000余元。
                                   (县档志办)【兴安镇】  兴安镇位于漠河县东北部。总面积1428.4平方公里。兴安镇下属机构有政府办、党群办、社会办、经济办、财政所、文化站、电视广播站、农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经管站、水利站、中心校、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派出所、粮站。
  全镇人口1万多人,耕地1万多亩。职工总数17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2人,中级职称28人,高级职称5人。
  1996年社会总产值80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180元。乡镇企业30个,从业人员105人,总产值168.4万元,利润36万元,税金3.6万元。
                                   (县档志办)【金沟林场】成立于1975年。经营面积115644公顷。有林地10056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2%。林木蓄积10221563立方米,其中樟子松占11.45%,落叶松占75.82%,白桦占11.21%,山杨占1.52%。有可采成、过热林蓄积1890000 立方米。
  年木材生产能力62800立方米,有全民所有制(含合同制)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共452人。大专以上学历17人。9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下设5个采伐作业组,1个汽车队,1个检修所,1个集酱油厂、豆油厂、猪场、木材加工厂、宝利板厂、瓦厂等近 10家企业的劳动服务公司。场办小学1所。林业生产和防火道路327公里。运材运输车 6辆,拖车3辆,集材J—50拖拉机18台,油锯 16台,柴油绞盘机6台,防火机具和设备68台件,发电机组2组,有线广播设备1套,电视差转设备1套,办公、经营、生产、医院、学校、住宅等房舍58600平方米。年采伐面积1550公顷,年生产商品材66200立方米,年生产锯材9700多立方米。
  1996年经济总产值650 万元,人均收入5229元。多种经营已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服务业、修理业、运输业并举。蔬菜播种287亩。生猪存栏97头,羊存栏96只,兔存栏 430只。全场形成主业兴、多业旺的局面。
  到1996年,5700公顷的人工林已郁闭成林。全场有204户,常住人口788人,其中林业职工和家属709人,社会人口61人。在校生143人。场办卫生所1处。场办综合商店1个,年销售收入27890元。粮店1个,招待所和旅店3个,饭店2个,托儿所幼儿园1个,浴池2个,林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1个,图书馆1个,录像放映厅1个,台球厅2个。
  林场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利用当地储量丰富的黄金资源,大力发展集体采金业。林场牵头成立采金大队,组织职工、群众自筹资金购采金船46条,投入资金230万元,当年产值27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场人均收入增加744元。
  从1990年起金沟林场连续八年被省地县评为“防火先进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6年被授予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实力十强林场”和“人均收入十强林场”称号。
                                     (宋九龄)【古莲林场】  古莲林场1985年7月建立。位于西林吉林业局南部。经营总面积73943公顷。有林地47542公顷,森林覆盖率62.5%,林木蓄积总量620万立方米,其中樟子松占9.07%,落叶松占72.01%,白桦占18.20%,其他0.62%。年设计生产能力10.28万立方米。有全民所有制职工840名,大专以上学历13人,3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下设7个采伐作业组,1个运材汽车队,1个年产1万立方米的木材综合加工厂,1个库容4.5万立方米的贮木场。有大铁专用线1.6公里,运材和运输车辆25辆,拖车19辆,集材拖拉机19台,油锯电锯 11台,绞盘机6台,各类防火机具设备140台件,发电机组2组。办公、生产、经营、仓库、卫生所、学校等房舍计 16156平方米。全场有504户,常住人口2096人。场办学校1个,1996年在校生187人。卫生所1处,托儿所1处,粮店1个,招待所1处。林场有“职工活动之家”,内设活动室、阅览室。
                                     (李丙柱)【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古莲林场实施新型的林农结合、林矿结合、林副结合的经营策略,调整木材产品结构,摆脱单纯依赖原木支撑的局面,把精加工、细加工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柱。以销定产,实行销、供、产一条龙。打破干部、工人、知青界限,实行岗位择优聘任和机构优化组合,按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确定803个岗位,502个岗位责任,将生产任务和目标成本一次性下达到位。为配套改革,组织出台了27项管理制度,涉及条目1321条,强化了管理。
                                    (李丙柱)【注重职工培训】  古莲林场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举办各种培训班,如高中补习班、木材检验培训班、机械检修培训班、“三手”培训班等。培训基层股段长 79人次,其中36名骨干到县局进行学习培训,有6名科级干部参加了县委党校和林业干部学校学习。及时把具备条件,经过实践锻炼,有才干,有政绩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经过培养和选拔,全场股段长级35岁以下人员占90%,7名科级后备干部均在40岁以下,35岁以下的占71%。
                                     (李丙柱)【精神文明建设】  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创十星”活动,成立了老年秧歌队,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义务献工452个,投资60000元,修缮了学校、卫生所、托儿所,清理巷道5000延长米,挖排水沟6000延长米,建造简易桥梁7 个。
  在职工群众中开展“伸友谊之手,献社会爱心”活动。三次捐款给安红静姐弟上学,救助其父亲治疗,累计达9000余元;为患病职工捐款达5700余元。党员互助基金捐款240 元。古莲林场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教委“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乡镇”、地区“先进党总支”、“双文明林场”、“人均收入十强林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林业局的表彰。
                                     (李丙柱)【漠河林场】  漠河林场建于1969年。位于西林吉林业局北部。是黑龙江省林业厅漠河县营林局所属企业,行政隶属漠河县管辖。林场施业区总面积为36376公顷,其中林业用地34216公顷,占总面积95.2%,森林覆盖率 47.6%,林木蓄积271万立方米。1987年“5.6”大火,60%的林地过火。
  年木材生产能力1.6万立方米。全民所有制(含合同制)职工148人。知青34人,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人。下设主伐生产工段2个。汽车队1个,机械检修所1处,具有年加工生产能力5000立方米的综合锯材加工点1处,林业生产和防火道路30公里,141汽车4台,J—50拖拉机3台,油锯6台,大客车1台,小车2台,机床1台套,发电机组2台,各类防火机具和设备4台件。1996年完成人工更新2600亩,天然幼中林抚育80000亩,防治虫害15000亩。办公室、生产、仓库、车队、检修所、居民住宅等房舍面积 4200平方米。固定资产319万元。
  1996年木材生产15800 立方米,锯材加工357 立方米。多种经营已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并举。粮豆播种面积60亩,蔬菜播种面积55亩,羊存栏46只,生猪存栏11头,禽存栏180只,牛存栏21头,产肉1200公斤,产蛋40公斤,产菜15000公斤。
  全场有106户,常住人口380人,卫生所、幼儿园各1处。个体经济从业人员8人,自营经济收入12.3万元。
                                    (李长友)【前哨林场】 前哨林场位于西林吉林业局中部。总人口1015人,职工490人。
  森林总面积79535 公顷,森林覆盖率43.75%。各树种的比例为落叶松71.01%,樟子松6.72%,白桦21.65%,其它0.62%。
  前哨林场境内矿产资源有黄金、石灰石、石墨等。全年元条生产 75600立方米,是计划的100%;完成伐区剩余物 16486立方米,是计划的121%。全年共完成人工更新1387公顷,火烧迹地清理 1387公顷,整地1800公顷,病虫鼠害防治1600公顷,造林当年成活率达92.3%,三年保存率达84%。全年共生产综合板方材7644立方米,是县(局)下达计划的191%。
  1996年7 月,前哨林场认真贯彻地委召开地推广邯钢经验暨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已有的37项规章制度,该废除的废除,该完善的完善,健全了各生产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考核细则,制定了11章78条的《前哨林场学邯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工作细则》,对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油脂材料管理、生产管理、机械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使林场的成本管理落到了实处。1996年,林场总成本比计划节余30.4万元,在全县(局)同行中名列榜首。
  前哨林场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和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在本场开办了一个法律中专班,有29人参加,还聘请县委党校的教师为场内职工讲特色理论知识,对职工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提高他们对闯市场重要性的认识。林场还组织19名职工参加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学习,提高了本单位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
  林场利用生产淡季组织职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举办9期,培训915人次,全部达到合格结业。
                                     (胡长清)【河东林场】 河东林场建于1981年。林场土地面积为8411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8038公顷,占总面积92.78%,森林覆盖率46.1%,林木蓄积340万立方米。1987年“5.6”大火 80%的林地过火。
  年木材生产能力7.1万立方米,在册职工447人,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23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10人。下设主伐生产工段5个,元木作业组1个,汽车队1个,机械检修所1处,5个具有年加工生产能力1万立方米的综合锯材加工点。林业生产和防火道路192.5公里。有141汽车7台,集材拖拉机24台,油锯15台,2105绞盘机5台,195电钻5台,2105电钻5台,大客车2台,小车2台,机床 2台套,发电机组3组,各类防火机具和设备12台件。1996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2098公顷,天然幼中林抚育303公顷,病虫害防治 2200亩。办公、生产、仓库、学校、车队、检修所、居民住宅等房舍面积13454平方米。固定资产771.4万元。
  1996年完成元条生产 68980立方米,抚育伐材3321立方米,锯材加工2707立方米。多种经营已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并举。林场除生产商品材、锯材,还有地板块、集装箱板、木珠等产品。粮豆薯播种面积68亩,蔬菜播种31亩,冬季温室播种230 平方米。生猪存栏42头,羊存栏46只,禽存栏245只,大牲畜存栏9头,产肉1582公斤,产蛋 296公斤,产菜10208 公斤,肉蛋菜基本自给自足。
  全场245户,常住人口1124人。场办子弟小学校1所,1996年在校生125人。场办商店1个,1996年销售收入3万元。粮店、卫生所、浴池、幼儿园各1处。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从业人员68人,职工自营经济收入41.12万元。
  1990—1996年连续七年被林业局评为先进单位,机电管理、安全生产、营林生产、防火等各项被行署、林管局、县、林业局评为先进单位。
                                    (王伯朝)【河湾林场】 1979年建场,当年10月正式投产。林场施业区95681公顷。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总蓄积2718927立方米。全场321户,常住人口 1028人。场办子弟小学1所,1996年在校生113人。场办卫生所1处,幼儿班1个。
  河湾林场年木材生产能力 78000立方米。全场职工565人,大中专以上学历15人,3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林场下设 4个主伐工段,1个运材汽车队,1个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年加工能力5300立方米),1个营林队,年更新1990公顷。林场运材车7台,集材拖拉机19台,油锯20台,绞盘机5台,检修吊1台,发电机组6组。电视差转台1套。固定资产8399525.53元。1996年生产商品材62400立方米,生产锯材6381立方米。河湾林场1996年实现总产值940万元。多种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运输业已初具规模,薯豆种植180亩,蔬菜播种105亩,生猪存栏50头,羊存栏89只,禽存栏600只,大牲畜存栏5头。全场肉蛋菜达到自给。1992年林场党组织被省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1993年被县评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马立涛)【伐区质量提高】  1996年,河湾林场加强伐区质量管理,由林场采运技术员跟班作业,坚持按照局资源科发放的“采伐许可证”交足每公顷100 元的林价费后,才能领拨到伐区。林场实施了“采伐作业规格”和“伐区验收标准”,验收时实行作业班组长自验、技术员和生产股联验、资源股亲验、主管场长复验的“四级验收制”。合格后发给合格证,领取工资。1996年全场伐区质量合格率95.6%。
                                    (马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