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综述】 编制下达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26项,并跟踪检查,全面推进落实年初制定的各项措施,为全年整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 15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切入点,以建设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扩建北奇神龙头企业和万吨马铃薯精淀粉项目建设。稳固发展第二产业,从强化管理入手,提出有关建设和措施,努力提高工业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对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起到推动作用。放手发展第三产业,以非国有经济和建设市场体系为重点,加快全区各类市场建设和乡镇小区建设,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比重已由1996年的7.7:53.6:38.7调控到1997年的8:56:36。
确定出年度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基本框架,内容全面,指标规范,在区域管理中向企业延伸。结束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多年来大而无当,形同虚设,不能有效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对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起到导向作用。重新制定、完善全区目标责任制计划管理目标体系,强化目标管理。重新确定编制方法和程序,对原来的17项经济指标按产业进行划分;调整编制范围,由过去的直接对县权责任不清,改为向直属企业延伸,增强目标责任单位完目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及时召开全区编制会议进行具体的贯彻和落实,为整体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年内,加快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呈报建设项目28个,已有20个获得国家和省计委的正式批复,其中中美合资北奇神股份有限公司后备资源基地建设、万吨马铃薯加工项目、塔林西水电站项目得到正式批复,为下一步正式实施创造了先决条件。加快对全区矿产资源普查和清查项目的实施力度,编制、审查、上报、普查和清查项目15个,其中经过省计委等有关部门审查,已批复3 个,省投入资金额335 万元。多方争取资金取得突破性进展。向省计委争取资金2668万元,比1996年增加2339万元,其中:预算内资金1858万元,比1996年增加1549万元;专项资金810 万元,比1996年增加770 万元。强化投资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计划外工程。重新完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投资许可证的管理和检查,全年共发证174 个,比去年增加44个,使全区计划外工程得到控制,缓解区域经济压力。理顺和建立项目建设前的咨询、评估、论证决策机制。成立大兴安岭地区工程咨询中心,承担上报省及国家审批的固定资产项目的咨询、评估、论证工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库。对重点项目重新进行摸底、筛选、储备,为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行和实施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按省制定下发的《我省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实行新项目、新机制。
强化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形成制度化。分月、季、年定期向地委、行署提出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有现状、有指标、有问题、有分析、有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如第一季度提出的木材继续流失问题,被地委、行署领导采纳,并责成地纪委进行了专项调查,对保护森林资源起到积极作用。不定期编制地区经济预测分析报告,预测并提出主要指标,为领导决策服务。
加强经济信息管理,使信息管理逐步向提供决策和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服务方面发展。制定了地区横向部门的信息传递网络制度编制了《大兴安岭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丰富了信息资源,加快了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流动;通过省信息中心,进入了全国信息网络,实现微机联网。贯彻“三个贴近”,对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工业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定期上报省信息中心。全年共出《经济运行》4 期,为经济运行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对团结水电站、万吨马铃薯建设项目进行追踪调查,并按季、半年、年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地委、行署、围绕全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如固定资产现状、市场体系建设、拖欠职工工资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为领导决策服务。
按省计委要求,及时完成《1997黑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中《大兴安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和《1998年黑龙江经济展望》(蓝皮书)中《1998年大兴安岭经济展望》的编写工作。加强外资企业的审批工作,审批独资合资项目5个,总投资719.6万美死,其中上报省计委待批的合资企业2 个。积极参与筹备第八届哈洽会,大力宣传大兴安岭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与六个国家30多位外商进行了接触和洽淡,签订协议外资3.2亿美元。
由于坚定不移地实施地委、行署确定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以改革总揽全局,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全区宏观调控目标,促进了经济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5.5亿元,完成计划的105.3%,比1996年增长9.6%。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6亿元,完成计划的138.4%,比1996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8亿元,完成计划的97.8%,比1996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完成计划的109.5%,比1996年增长3.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日趋合理,第一、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80%下降为70%:非林非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10%上升到今年的15%。 农业总产值实现6.7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5.4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 亿元。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商品货源充足,销售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亿元,比1996年增长1.3%。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比1996年增长5.5%。财政支出2.1亿元,比1996年增长6.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亿元,比1996年增长16.2% ,各项贷款余额29亿元,比1996年增长24.2%。现金累计收入为80亿元,比1996年增加21.5%,现金累计支出96.8亿元,较1996年增长2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1元,比1996年增长4.9%。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3 平方米,比1996年提高1.42平方米。
(吴敬军)【农业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年内农业生产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出现跨越式发展趋势,农作物播种面积113万亩,完成计划的113%,比1996年增长61.1%,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106.7万亩,完成计划的115%,比1996年增长68.2%;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小麦播种面积58.4万亩,完成计划的138.7%,比1996年增长161%,大豆播种面积39.2万亩,完成计划的104.5%,比1996年增长27.3%;粮豆薯总产量达16.7万吨,比1996年增长94.5%;新开垦荒地32万亩。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6.7亿元,比1996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比1996年增长31.6%。
(吴敬军)【工业生产平稳发展】 筛选24户重点企业扶优扶强,使这些企业达产率比上年提高11.54个百分点。在木材产量调减21万立方米的情况下,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5.4亿元,比1996年增长5.6%,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完成3.8亿元,比上年下降8.4%;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4.3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实现9215万元,比去年下降20.3%。主要产品产量有大幅增长,木材生产完成341.8万立方米,下降5.9%。生产锯材35.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7%。生产人造板1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7%。发电量完成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原煤生产首次超过100万吨,达106.4万吨,比上年增长28.9%。黄金生产达11.8万两,比上年增长97.1%。
(吴敬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 亿元,其中,林业项目投资2.9亿元,地方项目投资3.5亿元,基本建设投资5.6亿元,技改投资8 404万元。生产性投资4.68亿元,非生产性投资1.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呼玛团结水电站在停工两年后恢复建设,今年完成投资超资5263万元,为1998年发送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敬军)【理顺和完善地区计划指标体系】 年内重新确定新的地区计划指标体系。新的指标体系内容全面,指标规范,在区域管理中向企业延伸。结束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能有效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起到导向作用。
(吴敬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 确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呈报建设项目28个,已有12个获得国家和省计委的正式批复。特别是中美合资北奇神股份有限公司后备资源基地建设、万吨马铃薯加工项目、塔林西水电站项目得到正式批复,为下一步正式实施创造了先决条件。
(吴敬军)【投资许可证制度】 初步摸清了全区固定资产总投资规模,分清了资金渠道和资金来源,并将结果上报地委、行署,为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重新完善和制定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了投资许可证的管理和检查。年内发证174个,比1996年增加了46个,使计划外工程得到控制,缓解了区域经济压力。
(吴敬军)【实施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 按省制定下发的《我省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实行新项目、新机制,对加强项目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吴敬军)【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切入点,以建设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扩建北奇神龙头企业和万吨马铃薯精淀粉项目建设,其中北奇神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基地建设,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山区经济产业化试点示范工程十个项目之首,一次性投资700万元,这是省和国家对全区地方资金一次性投入最多的一次。稳固发展第二产业。从强化管理人手,提出有关建议和措施,对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起到推动作用。放手发展第三产业。以非国有经济和建设市场体系为重点,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和乡镇小区建设,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
(吴敬军)【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分月、季、年定期向地委、行署提出全区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有现状、有指标、有问题、有分析、有措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第一季度提出的木材继续流失问题,被地委、行署领导采纳,并责成地纪委进行了专项调查,对保护森林资源起到积极作用。不定期编制地区经济预测分析报告,预测并提出主要指标,为领导决策服务。
(吴敬军)【经济信息管理】 制定地区横向部门信息传递网络制度,要求16家有关经济部门和行业每月向地区经济信息中心报送信息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兴安岭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丰富信息资源,加快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流动;通过省信息中心,进入了全国信息网络,实现微机联网。网络开通后,可直接调取全省、全国和国外任何一个进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数据,为林区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奠定基础。对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工业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定期上报省信息中心,对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起到一定作用,受到省中心的表彰奖励。全年出《经济运行》4期,为经济运行和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吴敬军)【森工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执行】 森工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建议指标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营业为基础,积极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九五”造林绿化规划任务;在严格执行国家批准的年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基础上,安排森工生产;按照林业部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减产分流、减员增效的要求,尽快实现森林资源科学化经营;为了活化资金,增强企业活力,集中资金,处理挂账,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认真清理在建项目,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工程、收尾项目建设;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筹集林业发展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形成合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确保国家投入和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有效匹配。
1.森工生产计划安排与执行
(1)林业、森工总产值
1997年全部森工总产值计划安排176 505.1 万元,完成201 396.2 万元,完成产值计划的114%,其中:木材采运产值计划为103 280.1 万元,完成114 752.8 万元,完成计划的111%;林产工业产值计划安排33 029.4万元,完成46 311.9万元,完成计划的140.0%;多种经营产值计划安排29 352.8万元,完成30 387.3万元,完成计划的103%;营林产值计划安排11 077.98万元,完成9944.2万元,完成计划的89.7%。
(2)营林生产
造林面积完成7476公顷,完成计划的100%,同比降低11.2% ;人工更新完成19 196公顷,完成年计划的100%,同比降低54.2%;育苗面积完成130公顷,完成年计划的92.3%,同比降低24.4%;幼林抚育作业面积完成251 841.0公顷,完成年计划的100%,同比提高32%;中幼龄林扶育完成54 033.0公顷,完成年计划的95.8%,同比降低9.9%。
(3)木材生产、销售
木材生产完成337.3万立米,完成计划的100%。销售木材344万立米,完成计划的78.9%,年末累计库存木材176.6万立米。
(4)林产工业
国拨锯材计划3.8万立米,完成1.95万立米,完成计划的51.3%;综合利用材计划36.25万立米,完成72.5万立米,完成年计划的200.1%;纤维板计划0.95万立米,完成0.544万立米,完成计划的57.3%;胶合板计划0.3万立米,完成0.16万立米,完成计划的54.2%;地板块计划1.1万立米,完成0.50万立米,完成计划的45.4%;卫生筷子计划32.0万箱,完成计划的100%。
(5)多种经营
原煤计划77.0万吨,实际完成87.4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13.6%;黄金计划为524.4公斤,实际完成1 356公斤,完成计划的258.6%;红砖计划1 300.0万块,完成2 569.0万块,完成计划的197.6%;发电量计划28 500万千瓦时,实际发电28 829.9万千瓦时,完成计划的101.2%。
2.各项固定资产投资安排与执行
计划投资为20 635.9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计划8945.0万元,森工非营性投资计划1912.0万元,林业预算内资金70.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资金4647.5万元,森工维简费3428.0万元,育林基金600.0万元,自筹资金460.6万元,世行劳务费573.4万元。
(1)森工经营性贷款完成情况
计划投资8 945.0万元,其中韩家园林业局签订合同7 500.0万元,古莲河煤矿签订合同1 445.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
(2)非经营性投资执行情况
林业部下达投资计划1912.0万元,其中:管局以上412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500万元;筑路工程局人员分流建设投资950万元;西林吉林业局文化长廊建设20 万元;大杨树给水工程30万元。
林管局以上412 万元,其中:林管局实验中学完成投资92.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大兴安岭技工校计划7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林业学校完成投资200.0 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林业报社完成投资1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公安局完成投资1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林业法院完成投资3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森工企业1000.0万元,其中:大杨树给水工程30.0万元,西林吉林业局文化长廊建设20万元,其余950万元全部用于筑路工程局人员分流。
天然林保护工程500万元,给塔河、新林两个试点局。由于计划下达晚,预计年末完成计划的70%。
(3)林业预算内资金完成情况
林业部下达投资计划70.0万元,其中用于防火中心购置设备50万元,用于森警支队建设2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
(4)森工维简费完成情况
森工维简费完成投资3368.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煤矿维简费6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5)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完成情况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完成3253.0万元,完成计划的70%。
(6)育林基金计划投资600万元,基中加塔公路改造500万元,新林塔源大桥(加塔公路改造段)100万元。
(7)自筹资金完成投资460.6万元,完成计划的10%。
(8)世行劳务费完成投资573.4万元,完成投资计划的100%。
(刘 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国有森工企业要从采伐转向营林事业的指示精神, 3月18日林业部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方案》座谈会。传达了林计通字[1997]28号文件“关于《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编制的通知”和林计长字[1997] 109号文件“关于印发《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确定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所属新林、塔河林业局为试点单位。会议结束后,成立以林管局主要领导参加的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张金凯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专门办事机构,试点单位也相应成立领导办事机构。同时,就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规划方案的编制方法、内容、要求等有关工作进行认真部署。委托黑龙江省林业设计院编制《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方案》和新林、塔河两个林业局试点企业的规划方案。3月底至5月上旬,完成试点单位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确定规划期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0年以减产到位、转产选项、安排富余人员就业、强化中幼林抚育、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主。第二阶段2001年至2010年,以大力调整企业经济结构,进行自我滚动发展,实现林区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主。6月9日专员局长办公会议,审查了管局和两个试点局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认为,《规划》突出了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以林为主不动摇,全力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同意将《规划》上报林业部审批。10月 7日,林业部的林计通字[1997]19号文件《关于下达1997年森工非经营性(企业天然林保护工程)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通知》,试点企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实施。11月7日国家预算内投资500万元,用于新林、塔河两局天然林保护工程款到位。截止年末,转型资源经营总投资为760.6 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为500万元,企业自筹260.6万元。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塔河林业局年末转型经营投资完成401.6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250万元,企业E筹资金151.6万元。主要完成项目:熟化林业用地4200亩,修筑护林路14公里,建设配电线路20公里。新林林业局组建了富林林场转型经营试验区,进行整体转移。投放资金359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25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9万元。主要建设项目:熟化林业用地6000 亩,建简易房舍、办公室、食堂1300平方米,修筑护林路18公里,购置专用机具3台(套)。按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总体要求,塔河、新林两局木材产量由1996年的111.5万立方米调减到1997年的103万立方米,调减量为8.5万立方米,其中:塔河林业局3.5万立方米,新林林业局5万立方米。调减比例为7.6%。调减产量全部为天然林主伐产量。由于产量调减,两局转岗分流1443人,其中:塔河林业局380人,新林林业局1063人。转移到农业开发426 人、林产工业280人、转型经营590人、第三产业147人。
(齐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