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煤炭

煤炭

煤炭



                 煤  炭【综述】 现已探明大兴安岭地区煤炭储量为1.5亿吨,年生产能力由“八五”初期20万吨,到1997年末产量提高到101万吨,总产值由“八五”初期的1032万元,到1997年末增长到5 000余万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8 800余万元。现有煤炭生产企业9家,矿井59对,一个露天矿,从业人员4000多人。不仅解决了大兴安岭区内煤炭的供应,每年可节约外购煤炭资金7000余万元,而且每年外销煤炭20万吨,销售收入达2300余万元,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大兴安岭煤炭工业形势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煤炭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资金上、生产上、安全上、资源上以及管理体制上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三角债”的困扰,严重影响煤炭生产的进程,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科技投入少、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技术管理和监督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安全器材、设备投入很少,不安全隐患较多,安全管理上存在不合理的“以包代管”现象。资源的利用率低,开采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大大减少了矿井的服务年限。各煤炭的生产矿井都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在管理上方法简单,不科学,使资源流失,效益降低。1997年尽管困难很多,大兴安岭地区煤炭生产却创造了历史上的最佳成绩,年生产量突破100万吨,实现外销煤炭20万吨的好成绩,安全生产方丽,未发生生产死亡事故。首次实现总体扭亏为盈。发展势头良好。
                                  (孙 杰)【煤炭生产】 1997年原煤生产量完成101万吨,完成计划的101%,比上年增长12.8%;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5171.2万元,完成计划的101%,比上年增长12.8%;原煤销售统计完成87万吨,完成计划的102%,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8874万元;掘进进尺完成6400米,完成计划的103%,比上年降低了25.8%;露天煤矿剥离预计完成12.6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100.8%,比上年增长0.8%;全员安全劳效0.8吨/工日,比上年提高2.5%;原煤质量商品煤含矸3%以下。
  大兴安岭地区煤炭生产实现了自给,结束了煤炭外进,资金外流的历史。同时又开创了大兴安岭煤炭外销创收的新路子。对大兴安岭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兴安岭煤炭工业按照《全区煤炭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目标稳步向前发展。
                                  (孙 杰)【煤矿安全管理】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煤炭工业管理局针对全区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差,安全设备投入不足等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和完善了《大兴安岭地区煤矿生产建设管理标准》和《大兴安岭煤矿安全管理标准》,明确了生产作业规程,同时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使大兴安岭地区煤矿建设、生产技术、安全规程等都有了标准化依据。一年来,按照这些《标准》,加强了对各煤矿的检查、监督、指导和服务,共组织配合上级部门及会同大兴安岭林管局安机处联合检查7次,查出不安全隐患107项,提出整改意见51条,先后关停整顿矿井 4个,同时帮助一部分矿井完善各类图表数据30条份,使大兴安岭地区煤矿安全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道路。
                                  (孙 杰)【依法整顿煤炭市场】 1997年是《煤炭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煤炭工业管理局以实际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落实,依据《煤炭法》的规定,先后开展了“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整顿”、《煤炭法》宣传活动月、整顿煤炭市场经营秩序等一系列活动,9月2日,地区煤炭局组织了100多人的秧歌队走上街头,并出动宣传车,设立3处咨询台,散发宣传单 1万多份,还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广泛开展《煤炭法》知识的宣传,同时打击了非法销售煤炭、偷拉私运煤炭等现象,减少了国家资源流失和煤炭企业效益的流失。1997年,经上级批准成立煤炭产运销管理站,扭转了煤炭市场的混乱状况,使大兴安岭地区煤炭市场的经营秩序逐步走向法制轨道。
                                  (孙 杰)【古莲河煤矿】 1997年全矿克服债务大,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同上年相比,减亏1604万元,扭亏增盈114.4万元,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制度改革。按照年初确定的改革思路,对全矿 7个单位实行主要领导一人承包,班子集体负责,职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承包经营机制。成本费用节余与矿里倒二八分成,即承包方分80%,矿里分20%,调动了承包者的积极性。通过租赁和融资形式,活化资金 100多万元,购进运输设备36台,创经济效益 360多万元。改革用人、用工、分配和医疗保险等制度,用人上实行了“双考双聘”,全矿管理干部全部竞争上岗,优化和精干了干部队伍。用工上,以采区为试点,实行全员下岗重组,全员合同化管理。实行岗位工资和风险保留工资,增强了干部职工扭亏增盈的积极性。公费医疗保险上,采取建立职工个人医疗账户,职工存1,企业补2,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对机械检修所、多种经营及办公室的粮店、招待所等单位实行剥离经营,每年减少支出过百万元。
  向管理要效益,从基础工作入手,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油脂管理办法》、《劳动工资管理办法》、《原煤生产管理办法》等17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使企业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办法》,落实了财务部门提出的《关于加强财务监督制约机制的意见》。实行了一支笔批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内外清欠力度,特别对内部欠款人员,从领导到责任人逐一落实责任,全年共清收内部欠款102万元,清回外部欠款865万元。针对煤炭售价低,成本高情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外销价格从吨煤102.80元,调整到116.20元,调增13.4元,增加销售收入241.2万元。同时,经过认真测算,顶住各方压力,按政策合理调价,把外委小井承包价格由吨煤29.27元,降至23元,外委运输价格由吨公里0.73元,降至0.55元,新车降到0.50元。仅此两项,一年减少支出600万元。严格执行协作煤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了以煤谋私现象,节余支出100多万元。
  理顺企业经营机制,重新规划企业经营管理格局。把原来的两个采区合并,形成了规模经营;撤销矿建公司;撤并6 个机关科室;把组织、宣传、人事、机关党总支等5 个部门合并成立政治处。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明确了责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革用人制度。通过“双考双聘竞争上岗,全员下岗重组”等形式精减207 人,又采取退休、退养、停薪留职等措施,减员257 人,减少工资额130 万元。为了保证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补齐拖欠工资,并给停薪留职人员每人补贴1500元,又拿出10万元作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基金,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自谋出路。共扶持发展服务业、种、养殖业22户,开办小煤井2 对,职工再就业人员已达160 人。1997年共生产原煤60.1万吨,完成年计划100.16% ,与上年同比提高10.68%。
  经济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普法”、知识竞赛、创建文明窗口及各种文体活动,振奋了职工精神。免费为全矿职工安装了有线电视,活跃了职工业余生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年内有6 人被行署、管局授予全区卫生、信防、设备管理先进个人和“红旗设备操作者”称号。
                                   (孙洪盛)